他們關心互聯網和移動,但更關心公共設施的信息化、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清潔能源的利用,以及農業和食物的改良。在互聯網和移動應用領域,那些圍繞著中國創業公司關于抄襲、復制、缺乏原創力的指摘幾乎都不存在,而且在這些被創業潮人視為“傳統領域”的行當里,另一些中國創業公司受到尊敬的程度超出你的預期。
上周末我到舊金山大學(USF)商學院參加了一個會議,主題是“中國在全球化經濟環境中的創新可持續發展”—聽上去它像是一個籠統、寬泛而沒有新意的話題,但我必須得說,這是我最近幾個月感受最不一樣的活動了。
在舊金山和硅谷,你很少能見到這么氛圍嚴肅的會議和活動,討論一個邊際如此遼闊的話題。如果你一天到晚混在那群20多歲就從Google和Facebook出來創業的硅谷小子們中間,這個會議好像會讓你覺得置身另一個世界似的。但現實就是存在這么一個世界—他們關心互聯網和移動,但更關心公共設施的信息化、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清潔能源的利用,以及農業和食物的改良—用創新的技術驅動這一切。當然更重要的是,我過去幾乎從來沒有意識到,在互聯網和移動應用領域,那些圍繞著中國創業公司關于抄襲、復制、缺乏原創力的指摘幾乎都不存在,而且在這些被創業潮人視為“傳統領域”的行當里,另一些中國創業公司受到尊敬的程度超出你的預期。
這個會議的開場演講是在一片聳人聽聞的氣氛中開始的。演講者Steve Westly是一位衣著考究、措辭煽動效果極強的加州本地居民和民主黨人。他現在Menlo Park著名的沙丘路上運營著一家自己的風險投資公司Westly Group,此前他曾擔任加州審計長和奧巴馬2008年競選團隊財政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是一個在政治和商業兩界之間游刃有余的人。
“中國52%的石油消耗依賴進口,這一比例已經高過了美國,”他接下來開始播放關于北京等城市空氣污染的投影片,他甚至指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空氣污染甚至蔓延過太平洋,影響了洛杉磯原本經過幾十年努力已經得到凈化的空氣質量—這些聽上去都很像是一度流行的“中國威脅論”腔調,但接下來他話鋒一轉,肯定了中國官方和一些中國創業型公司在解決污染和能源問題領域的創新:比亞迪、尚德、吉利和中國再生能源公司等都在他的褒獎范圍之列。最近幾年,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風險投資一度趕超美國,直到最近才被美國重新超過。
Steve Westly認為,這是唯一中美兩國的創業者能夠共同引領的未來投資和創業領域。他的風投公司基本上都在投資清潔能源領域,中國再生能源公司還是他的成功退出案例—你當然可以認為這里面有他自己的商業鼓吹成分,但一家硅谷的風險投資機構將中國的清潔能源創業公司當作優先級投資對象,這在互聯網、移動應用、云服務和社交游戲等等我們每天都吵吵嚷嚷的領域,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并不止Steve Westly一個人對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探索感興趣。來自硅谷銀行的全球項目平臺總監Kristen Durham也傾向于更多了解中國在太陽能、風能、清潔技術和食品安全等領域的投資和創業趨勢,她曾經在舊金山灣區經濟研究所、加州公共設施委員會和全美再生能源實驗室等機構供職,期間接觸了一些與中國密切相關的項目。
當然最令我震驚和感嘆的,是這個會議的聽眾。他們的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或第一代華裔移民,我幾乎屬于聽眾里最年輕的一群人。大多數參加會議和討論的人都在40到60歲,但充滿了激情—他們很多都是創業者,從事著這些相對“冷門”的創業,一家公司已經做了10多年,接下來可能還要再等多少年才能獲得退出與回報的機會。但至少目前看上去,他們贏得的來自硅谷的學術機構、風險投資界的認可與尊敬,似乎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