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智能手機市場,一場聲勢浩大的國內智能手機戰役拉開序幕。
近日,有消息稱,盛大將于6月6日對外發布首款智能手機,但上市日期目前尚未確定。
此前,也有傳言稱,網易將加入千元智能機大戰,樣機已問世,但上市時間未定。5月18日,記者致電網易求證此消息的真實性,網易手機頻道主編駱峰的答復是:"我真的不知道。"可見,網易對做智能手機非常慎重。
目前,百度、奇虎360、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都推出了低價智能手機。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蘋果、三星掌控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地位不容撼動;華為、中興、聯想等手機廠商崛起,也只能在中低端智能手機市場激烈廝殺;面對低價智能手機零利潤或負利潤風險,中國互聯網企業依然躊躇滿志,爭相涉足。
"這主要是因為未來的互聯網入口將逐漸由PC(個人電腦)轉移到智能手機,爭奪入口是中國各大互聯網企業試水智能手機的一個重要考慮。"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易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如是說。
5月25日,北京興長信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互聯網企業試圖抓住機遇,正通過軟件、APP應用服務嵌入等形式搶占市場、綁定用戶。但因為創新能力不足、研發資金缺乏等因素,中國智能手機只能是低價仿造,本身就是山寨模式,最多做一些微創新。因此,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只能在國內低端市場求生存,且生存前景堪憂。"
模式之惑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發貨量為1.46億部,同比增長45%。其中,中國發貨量約占全世界發貨量的22%,超過美國的19%。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著眾多互聯網企業爭相涌入。曾以免費殺毒模式創造網絡安全行業傳奇的奇虎360公司近日宣布,將與國內外廠商合作,以接近零利潤的售價推出智能特供手機。該公司董事長周鴻祎認為,未來3年將是通信與互聯網大融合的重要時期,手機的硬件免費為大方向,互聯網增值服務可能成為最佳盈利方式。
記者了解到,奇虎360的商業模式是從手機廠商處訂購一部分手機,然后以進貨價格或更低價格銷售給奇虎360的用戶,其風險是奇虎360必須對用戶有絕對影響力。
除此之外,其他互聯網企業也在尋求自己的智能手機發展模式。例如,在生產線、售后、供應鏈管理"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小米科技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由代工廠生產,推出的小米手機正式預售不到半年時間即銷售180萬部,此模式一度被業界看好。另外,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也與手機廠商達成了合作協議、由后者推出符合其復雜要求及設置的終端;人人公司、新浪等與HTC(即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由HTC推出內置其應用的智能手機;青橙公司打造智能手機"核心產業鏈+移動互聯"的商業模式,借助高通公司的全方位支持,把"高性價比"作為殺手锏。
劉磊認為,無論哪一種模式,中國互聯網企業在低端市場打造的智能手機,其商業模式都過于理想化。雖然智能手機"軟件+硬件+服務"的發展模式已成共識,但要通過軟件和服務賺錢,目前仍有困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終端與服務分離,沒有一家公司,甚至蘋果也沒有真正實現產業鏈的垂直整合。盡管蘋果應用商店匯集全球最好的應用,并與開發者利潤分成,但應用商店創造的利潤不值一提,蘋果仍主要依靠iPhone、iPad等硬件產品賺錢。
李易告訴記者,蘋果"軟硬一體化"已成中國互聯網業界新顯學,喬布斯生前已經提前布局了"軟硬件+內容"一體化的平臺模式,即iPhone+iOS+App?Store,蘋果掌控著產業鏈最重要的三大核心因素:硬件、操作系統、應用平臺,這令蘋果獲得巨額利潤,市值全球第一。
但是,全球只有蘋果一家公司能夠做到如此一體化,蘋果的商業模式仍無法復制。目前,尚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宣稱找到了基于手機的成功商業模式。
盈利之憂
國產智能手機異軍突起,令這個市場看上去很美,但眾多企業還掙扎在份額與利潤的博弈中。
據美國市場調研公司Asymco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蘋果、三星兩大巨頭主導了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的利潤和營收,二者奪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99%的利潤,除HTC保持收支平衡外,諾基亞、LG等都處于虧損狀態。
99%,一個令人震撼的數字,足以說明蘋果、三星共享智能手機的利潤盛宴,而國產手機廠商只能從所剩無幾的利潤空間里進退兩難。
雖然接近零利潤,但競爭已經白熱化。最近,HTC與中國聯通合作的首款千元智能機已經入市,摩托羅拉發布的千元智能機的裸機價是1299元。不過,三星也最新推出了兩款千元智能機,其中一款裸機價為1158元。隨著跨國公司加入戰局,對智能終端的搶奪更趨激烈。
劉磊認為,千元智能機很難講有價格優勢。這是因為硬件價格優勢源于規模,如果一開始就大規模制造,其庫存風險、售后服務風險都將難以掌控。由此看來,中國手機生產廠商和互聯網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
長虹移動智能終端事業部總經理陳曄公開表示,千元智能手機剛開始賣時,肯定不賺錢。在他看來,30萬部到50萬部的銷量是一道"生死線",超過50萬部后才能談盈利。
小米手機雖已累計發貨180萬部,年內產量有可能達到500萬部,但該公司負責人仍對外聲稱"3到5年內不考慮盈利"。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認為,智能手機硬件零利潤是趨勢,但需要有更多的商業模式支撐硬件的成本。
談到華為2012年聯合中國電信推出的智能手機C8812,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坦言:"此產品嚴重虧損。"
顯然,無論未來智能機是否趨于零利潤,在目前仍需拼硬件的情況下,千元智能機利潤微薄已是不爭的事實。
李易對記者表示:"中國互聯網企業進入智能手機市場采取的策略是在硬件上不賺錢甚至倒貼,通過互聯網服務來獲得利潤。這種典型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模式,對輕資產的互聯網行業也許有效,但對于重資產的手機行業來說,或許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而已。"
劉磊也認為,目前,千元智能機的利潤還遠不如PC。雖然千元智能手機出貨量很高,但如果在保證性價比的同時以千元價格進入智能手機市場,中國互聯網企業肯定是不能盈利的。
李易預言,在當前粗放型的貼牌模式之下,互聯網企業要盈利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千元智能機市場已經飽和,明年將有很多企業退出這個市場。
成功之謎
在劉磊看來,中國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智能手機將成未來3年到5年內發展最迅猛的移動設備。移動互聯網將是企業爭奪的焦點,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最主要的入口,其經濟意義不言自明,中國互聯網巨頭跨界掘金,爭切這塊蛋糕也是必然。
然而,創新工場的創始人李開復斷言,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做手機都將失敗。
李開復認為,這不僅是因為企業基因不同,更主要的是這些企業只是為了嵌入自己的服務,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
對此,周鴻祎坦言:"無論是互聯網廠商做手機,還是手機廠商自己做,最終都要通過互聯網增值服務掙錢,而不是靠賣硬件去賺一次性的錢,這需要勇敢嘗試和探索。"
顯然,這條路并不好走。從移動增值服務賺到錢的是互聯網廠商,終端制造商未必愿意拋棄硬件利潤,雙方必然要進行利益博弈。
"百度、奇虎360等中國大牌互聯網企業涉足智能手機的初衷無疑都是正確的,因為這始于一種危機感,但是,中國大牌互聯網企業卻集體忘記了‘專注’二字,在缺乏獨立思考的情況下,試圖用智能終端去奪得一席之地,很難獲得成功。"李易不無擔憂地說。
評論
互聯網做手機?豈能只玩概念
10年前,專利只是協議中的注腳,難以計入交易中。但現在,即使小公司也開始利用專利訴訟贏得官司,而跨國公司除了注重研發外,更是投入巨資收購專利,以抵御訴訟。
這些跡象折射出全球企業之間慘烈的競爭。以智能手機為例,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產值超過2000億美元,各國企業都看到了機會,其中包括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手機制造商、蘋果等偏硬件制造商、谷歌和微軟等偏軟件企業,以及三星與HTC等電子企業。
蘋果曾公開聲稱,即使是最細小的獨特功能,對獲得競爭優勢都至關重要,而令這些獨特功能獲取利潤的砝碼就是專利。如果想要在科技領域立足,必須做一些防御措施。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專利競爭與專利糾紛和網絡創新一樣出名。
反觀中國,國產手機因創新能力不足而受專利所困,只能要規模不要利潤,發展不盡如人意。
此間,有關中國政府將對自有手機操作系統開發進行補貼的消息不脛而走。傳言稱,工信部正在推進鼓勵中國互聯網公司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操作系統,并有可能針對開發者提供政府補貼。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消息刺激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敏感神經,因為害怕輸在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的起跑線上,中國互聯網企業高調圈地運動驟然爆發。
目前,中國互聯網廠商普遍采用簡單的內置APP方法,復制其在PC上的成功策略,即通過免費模式贏取用戶,再借助手機平臺,推廣自身應用,達到足夠的量之后,通過增值服務,或者"流量批發"盈利。硬件廠商在此商業模式上似乎有利可圖,但歸根結底還是扮演代工角色。即使貼上廠商自己的品牌,也無法解決未來的發展難題。
況且,中國互聯網公司嫁接到硬件廠商并進行資源整合絕非易事。自主知識產權的手機操作系統如果得不到解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玩的就是概念,甚至就是一個騙局。
細數目前面市的國產手機系統,移動Ophone?OS、聯通沃Phone、小米MIUI、點心OS、聯想樂OS等層出不窮,但都是基于谷歌安卓系統(Android)的二次開發,并沒有真正屬于中國的底層架構。由于并非自主研發,這些應用在國際化后還將面臨知識產權問題的困擾。
如此看來,中國政府對產業鏈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期盼,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比如TD-SCDMA(中國提出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簡稱3G)與當初的預想就相差甚遠。
事實上,手機操作系統并非一個獨立存在的產品,需要手機生產企業、運營商、程序開發者、芯片制造商組成產業鏈并相互配合,而如何加強整個產業鏈的合作能力是一個難題。顯然,互聯網企業沒有這種駕御能力。另外,操作系統需要強大的技術及資本支撐,而且做手機操作系統并不是互聯網企業的長項。因此,互聯網企業跨界做手機操作系統并不是明智的選擇。
可見,在iOS、Android、Windows?Phone"三國鼎立"之勢已漸成形的大背景下,國內手機操作系統短期內或難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