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雷軍的小米公司決定做米聊,深度模仿海外頗受歡迎的智能手機語音聊天應用kik。2010年底小米發布米聊,短短兩個月后,騰訊推出微信。目前,微信的用戶數已超過5000萬,遠高于米聊。就好比雷軍起了大早,換了戲服,剛剛亮好相,準備開唱,卻被馬化騰搶先占了場子。但雷軍并不沮喪,還借機提升士氣、做做廣告。
雷軍曾說:“米聊與騰訊的微信真的不一樣,米聊是做手機上的SNS,而不是手機上的IM。”
微信、米聊、盛大kiki、360口信之類的產品,到底是IM還是SNS?甭管你怎么定義它,對用戶來說,第一需求就是:能幫他找到最多的朋友、最方便地進行即時通訊及分享信息。相比之下,其他的都是弱需求—怎么手寫得漂亮,能不能大聲廣播一下……這些應用重要嗎?雖然米聊在這些細節上多有勝出,但就滿足用戶強需求而言,微信要勝出一籌—騰訊以往所有可以整合的資源都在支持它率先抵達這個目的地。
明明是 小米公司的“米聊”風光地率先在市場亮相,可一個月后粉墨登場的騰訊 “微信”卻來勢洶洶,迅速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被后來者微信遠遠甩在身后,想必小米的滋味想必不好受。
昨天,騰訊老總馬化騰和小米科技創始人兼CEO雷軍同時亮相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不知者兩位是如何在言語戰爭中掐架的?
輸給微信情理之中
有媒體曾把微信和米聊的競爭比喻成“富二代”和“草根”的競爭。昨天,兩個產品的主人——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和小米科技創始人兼CEO雷軍同時亮相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微信與米聊是他們避不開的話題。雷軍表現得相當謙遜。
雷軍:沒有跟馬總競爭的人,可能不了解騰訊有多強大。其實我們當初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騰訊做了怎么辦,但是這一點我很遺憾,我判斷騰訊需要6個月的時間,所以騰訊2個月就推出這個產品,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所以我覺得騰訊挺了不起的。
“抄襲也好,模仿也罷,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業界的殘酷競爭。”馬化騰說。
馬化騰:移動互聯網的競爭格局時間周期非常短,一個軟件或一個服務的普及可能過去在PC年代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而移動互聯網的決勝時間可能就一個月,一個月內能做什么,先做什么至關重要,甚至決定生死。
米聊在用戶數量上落敗,但是雷軍稱,米聊已經創造了奇跡。
雷軍:米聊輸給微信情理之中,因為微信本質上是是QQ的馬甲,我很早就想明白了,因為它是QQ的客戶端而已。跟騰訊競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依然很驕傲,因為米聊這個戰場是騰訊的正面和核心戰場,我們在核心戰場里面還能活下來,擁有1300萬的活躍用戶,我覺得這在所有創業公司里面創造了奇跡。 我還可以很驕傲的跟大家說,米聊還在茁壯的成長。
微信成功在不斷滿足用戶需求
騰訊在推出微信僅僅433天之后,用戶數量就超過1億。上個月,騰訊發布了微信4.0版本。馬化騰表示,微信的成功就在于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
馬化騰:微信開始做的時候并沒有想太遠,就是解決眼前的需求,都是做了第一步之后,提供一個比較簡單的框架,看用戶怎么在里面使用?怎么玩?基于這些 我們再看它是如何往下走?比如,通訊錄的引入,實名通信還是虛擬,陌生人是否引入,移動社交怎么體現等等,都是根據用戶需求、意見,公司內部大量使用后而做出決定的。
騰訊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應用為王,用戶體驗至上是騰訊一直堅持的原則。
馬化騰:其實說到底最關鍵的是這個應用有沒有用,受不受人們歡迎。我們看到Appstore里大量的應用軟件,為什么有的脫穎而出,有時候并不是它的功能,更多的是它的創意和交互設計。因為用戶試用的時間很短,可能在下載后5秒到10秒內抓不到用戶最喜歡的點的話,迅速就被刪掉。這也是為什么在移動互聯網,用戶體驗比在PC互聯網更重要。正因為這個特點的存在,所以一個事先規劃好它后面方向的產品,很有可能并不是真正滿足用戶要求或者并沒有真正發揮 產品的潛力。
對于這一原則,雷軍也表示贊同,他強調每一個產品都要一點點長大,切忌提前布局。
雷軍:無論你做什么產品,互聯網比較忌諱的是布局,我們所強調的都是單點切入,然后一點點長大,只有這樣的業務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做得比較好。所以我們在做每一個產品的時候都是先尋找一個有很大的用戶需求的點,然后一點點擴張開來做。
對于京東模式,雷軍表示:“互聯網企業不能前期布局,但是京東這樣的燒錢,還是很必要的。這是互聯網企業搶占市場份額,最終拿到話語權,擊敗對手的一種手段。”
最后,雷軍對創業者給出誠懇忠告:“一個商品或項目的閃光點在一兩點就好,這樣才能在這一兩點上做出絕對優勢,從來脫穎而出。”這也是他為什么投資只投200萬左右,200萬就迫使創業者只有集中精力做好這一兩點。
結語:
一個產品是否有價值,要看其留存率;一個公司的管理是為產品服務,公司最終的命運還要看產品的好壞。
雷軍的麻煩還在于成功路徑的設計。米聊的產品進化路徑怕是重演了當年美國和蘇聯展開星球大戰軍備競賽的故事:于虛妄處,不遺余力。對于米聊,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終將不過是一場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