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NET 付江/文]日前,在第二屆“龍芯杯”中國開源軟件設計大賽啟動儀式上,CSDN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李國杰。李國杰院士就國產基礎軟件現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開源環境以及生態系統建設等話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打造自主可控的基礎軟件環境
李國杰院士強調對于新的生態環境,應該是從最基礎的指令系統做起,到底層的芯片、到系統軟件和中間件、一直到應用,建造一個自主可控的平臺。這個平臺是完全開放的,也是我們自己可以修改的,包括開源操作系統,開源的中間件,數據庫等,形成一套全新的產業鏈。
在李國杰院士看來,所謂自主可控不是構造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要構造一個比Google、Apple公司更加開放的產業生態環境。一個產業要改變其發展方式,一個國家要想從科技大國變成科技強國,沒有一個真正開放的產業生態環境,就總也掌控不了發展方向,就總要被別人牽著走,如何還能變強?
談到近幾年國內的企業已經越來越重視“創新”這個話題時,李國杰認為我們所提到的創新,應該是一個生態環境的創新,而不僅是一種或幾種技術的突破。如果我們的科技企業永遠寄人籬下,在別人已有的環境中說:me too,那么這樣的創新就沒有實質的意義。
“我們的企業不要做別人的跟隨者,避免成為別人轉型更新中的犧牲者。因此,我們必須要進行生態環境的創新,從底層做起,從建立自己的生態環境做起。雖然這樣的創新異常艱苦,可能要花十年二十年來改變。但也只有這樣的創新,才能真正使科技企業的產業鏈有所振興”,李國杰院士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李國杰
李國杰列舉了龍芯CPU的例子,作為我國自行研制的高性能通用CPU,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芯片,結束了我國信息產業在核心技術上一直受制于國外的"無芯"局面,使中國信息產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談到國內基礎軟件廠商“創新力缺失”話題時,李國杰認為最根本原因還在于國內企業不愿做風險比較大的事情,喜歡跟著國外企業走,走跟隨路線,當然就沒有自己做那么大的風險!而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他認為從政府到各家基礎軟件廠商首先都必須下定決心,從底層做起完善產業鏈條。他遺憾的表示,現在國內大部分公司仍沒開始動起來,都在國外的平臺上做應用。這個環節長期以來都沒有根本性改變,但必須改變。十年、二十年改變過來也行,但不能永遠不改變,如果不改變這點,中國的信息產業永遠都將是現在這個樣子,振興基礎產業鏈的愿景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國內開源社區的崛起需要一個過程
在談到對國內開源社區現狀的看法時,李國杰院士認為目前(國內)開源社區發展艱難,因為大家都愿意去用開源代碼,但貢獻的人不多,沒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和心態。但這兩年以來,做貢獻和樂意分享的多起來。這種轉變需要一個過程,貢獻的人多了,再給予一定鼓勵,做開源的人會越來越多,形成良性循環。
此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過去交流比較少,資金、技術方面都不夠,以前可能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你讓他貢獻,他貢獻不出什么技術,但隨著國家的發展,經濟水平和技術水平近幾年都有了提升,慢慢就會有個很好的環境。
人才培養讓開源良性循環
針對國內的開源軟件環境,李院士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開源當中,一方面要透過企業或者政府的鼓勵,另一方面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讓開發者的智慧和貢獻受到保護,這樣他們才會更加積極,整個開源的環境才會進一步提升。
作為我國信息產業的領頭企業,龍芯自行研制的高性能通用CPU,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它的誕生結束了我國信息產業在核心技術上一直受制于國外的"無芯"局面,使中國信息產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李院士認為本次“龍芯杯”的舉辦意義不僅體現在龍芯的產品上又增加幾個軟件,更多的是為我國的軟件開發隊伍培養一支生力軍,那些基于龍芯平臺開發開源作品的學生們能夠通過這個平臺發揮自己的價值。
第二屆“龍芯杯”中國開源軟件設計大賽以開源軟件研發、開源文化傳播來促進高校及開源社區發展,發現和培養技術人才;解決和突破國產處理器、固件、操作系統配套使用時的關鍵“瓶頸”技術,滿足國家重點行業的應用系統對國產基礎軟件硬件技術的要求,從而帶動我國計算機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次大賽促進了開源界的良性循環。
“希望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都能用自己的平臺去開發軟件。熱愛龍芯、開源的學生畢業后成為龍芯的合作伙伴。”李院士說,“他們可以在龍芯的基礎上,或者別的國產平臺上,開發自己的軟件,他們可以選擇將自己設計的軟件在全世界投放。”
最后,就CSDN記者問到的前幾年國產基礎軟件抄襲源代碼和自主創新的討論,李國杰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遵循各項開源規范的規則,各種開源規則有松有緊,但不管采用哪種模式,都必須按規則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