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簫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事情已過去7年,是時候承認了:我對離開學術界感到深深的遺憾。”
“這只是我自己的觀點,畢竟許多人慶幸離開學術界……”
這是一名曾經的天體物理學博士Marcel Haas,在從事了7年數據科學的崗位后,發出的心聲。

他表示,自己并非因為工作不順,恰恰相反,他現在的數據科學工作做得還不錯。
后悔離開學術界,其實另有原因。
七年前vs現在
事情得從7年前說起。
Marcel剛退出學術界、開始數據科學生涯時,曾表示,天文學的不確定性太大了。

他說,如果無法躋身前列,就只能被分配到有人才需求的地方搞研究(可能很偏僻,例如有天文望遠鏡的研究所)。相比于遠離親友,他更希望能陪伴女兒成長。
而且,與學術研究相比,數據科學的工作同樣很有趣。這份工作屬于金融服務業,如做智能病史檢測,避免保險公司被騙錢等。

甚至,干的活也差不多:都是寫代碼 (Python),搞懂問題或做相關軟件。只不過,現在問題和軟件從天文學變成了金融服務。
他認為,這份工作與天文問題一樣具有挑戰性,受到的關注度還更高。
至于天文學,他打算當成業余愛好,偶爾參與一些小項目。

聽起來是一個理性的考慮,Marcel也表示,如今仍然同意當初的大部分看法。
那么,為什么后悔了?
想念動力、想念研究、想念學術氛圍、想念成就感……
雖然還是在寫代碼,但滿足感下降了。相比于解決學術問題,用代碼去做一個商業產品,其實并不需要太多技術深度和理解能力。

雖然還能研究新技術,但自由受限了。相比于學術研究時能自由地探索和學習,商業環境下的新技術突破會處處受限,反而不太適合有創造力和研究意識的人。
雖然生活安穩,但學術氛圍消失了。在做學術研究時,身邊的人的內驅力、所帶動的氛圍,其實對Marcel影響很大。如今他也在教書,但仍然懷念那種純粹的研究動力。
雖然還能搞業余研究,但時間不夠了。天文學仍是Marcel的業余愛好,但他發現,工作讓他沒時間去做足夠重要的研究,并為成果感到自豪。

Marcel仍然保持理性:搞學術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例如不健康的競爭壓力,不平等的學術界環境……任何一條路的利弊,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
但他在思考過后,仍然覺得當初放棄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雖然重新進入學術界,可能為時已晚,但Marcel依然試圖與學術界保持關系,并期待轉機的到來。
“圍城里的人想出來”
到底要不要為了生活,選擇放棄理想、干起程序員的工作?
在Marcel發表自己的看法后,不少網友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這里面,有感同身受、但說服自己繼續工作的,也有已經重返學術界的。
“離開學術界后,工作不必再支配生活。”
與Marcel經歷相似的網友Chiara Tonini表示,自己也在2017年離開學術界,現在非常想念學術研究的時光。但這份工作的壓力變小了,不再會支配生活,這也是選擇的原因。

“多掌握一項技術總歸沒錯。”
網友Konstantin Anthony認為,數據科學也能為天文學帶來幫助,說不定會有交叉應用,多掌握一項技術總是沒問題的。
“退休后重返學術界,感覺很好。”
網友Simon已經60多歲,曾經也為了家人,從粒子物理學離開。目前,他剛剛退休,并成為了一名大學物理兼職老師。興許是生活上不再需要操心,現在即使是做點兼職,感覺也很棒。
“學術界就像一座圍城,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圍城里的人想出去。”

網友bumby表示,這讓他想起幾天前看到的、一個對學術界失望的觀點。那么,盡管“圍城內的人想出去”,如果能有一種更平衡的職業發展道路,是不是也會更好?
事實上,“理想”和“生活”也一直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
那么,你會像Marcel一樣,選擇程序員作為職業嗎,選擇之后還會后悔嗎?
參考鏈接:http://www.marcelhaas.com/index.php/2020/12/16/i-regret-quitting-astrophysics/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25444069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