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原文《538頁21萬字數字政府智慧政務大數據云平臺項目建設方案WORD》(獲取來源見文尾),本文精選其中精華及架構部分,邏輯清晰、內容完整,為快速形成售前方案提供參考。
根據業務的不同屬性,將XX縣政務云平臺分成多個不同的分區(如互聯網接入區、政務外網接入區、核心交換區、安全運維管理區、云管平臺區域等),互聯網業務區、電子政務外網區兩個區域間通過安全網閘設備進行物理隔離;各個區域根據業務的不同,部署不同設備,以滿足業務的要求。

通過分層分區部署可以使整個系統具有很好的擴展性(無需干擾其它區域就能根據需要增加容量),可以提升整個系統的可用性(隔離故障域降低故障對網絡的影響),可以簡化系統絡的管理(拓撲結構結構更清晰)。
1.1.1.2 網絡部署方案
基于分區規劃設計,為支撐中建后續業務發展,以及滿足當前數據中心向虛擬化、云計算數據中心發展需要,網絡需要重新架構,實現服務器部署打破傳統網絡物理邊界的需求,同時支撐未來虛擬化部署時的虛擬機的各種遷移、高可用性等需求。
本次XX縣政務云平臺將采用大三層網絡架構,以滿足云計算的相關應用與管理需求。網絡區域的設備通常包括內網核心交換機、外網核心交換機、內網接入交換機、外網接入交換機。若服務器節點規模較小且暫不考慮擴容,可僅采用內/外網接入交換機。具體說明如下:
ü 內網核心交換機:采用三層交換機堆疊作為一組內網核心,用于承載內網接入交換機的匯聚和管理;
ü 外網核心交換機:采用萬兆三層交換機堆疊作為一組外網核心,用于承載外網接入交換機的匯聚和管理;
ü 內網接入交換機:采用萬兆交換機堆疊作為一組內網接入,用于承載服務器內網接入;
ü 外網接入交換機:采用千兆交換機堆疊作為一組外網接入 ,用于承載臺服務器外網接入;
ü 除 Internet 連接外,網絡均為大二層環境,采用 LLDP 協議獲取網絡拓撲信息,所有網絡接入均為端口聚合,保證高可用;同時通過控制接口廣播報文流量,抑制網絡廣播風暴;
ü 外網核心交換機與 Internet 之間可以為二層聚合、三層聚合、L3 ECMP 、L3 A/S 等互連模式,同時支持串聯或旁掛防火墻、IDS、IPS 及防 DDOS 等安全設備;
ü 云平臺提供的網絡功能均采用軟件定義的方式實現,物理交換機僅作為網絡流量轉發設備,即僅使用交換機部分通用能力,如堆疊、Vlan、Trunk、LACP 及 IPV6 等,無需采用 SDN 交換機實現虛擬網絡的通信。
若云平臺虛擬機需要與數據中心的物理服務器進行通信,如標準架構圖所示,需要將物理網絡與云平臺外網交換機進行互聯,通過云平臺提供的【物理 IP】產品進行綁定并通信。
標準網絡架構中,通常推薦至少采用萬兆及以上級別的交換機,保證平臺節點內網接入、虛擬資源通信及分布式存儲的性能及可用性。由于外網接入帶寬一般較小,通常推薦采用千兆交換機作為外網接入設備。
目錄
1 項目總體概述
1.1 項目建設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1.1 政策指導要求
1.1.2 技術背景
1.1.3 業務背景
1.1.3.1 電子政務建設集約化程度不高
1.1.3.2 信息資源共享度較低
1.1.3.3 突破信息話瓶頸建設
1.1.3.4 提高政府信息安全
1.1.3.5 促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1.1.3.6 支撐政務業務應用和發展
1.2 項目建設依據
1.2.1 編制依據文件和要求
1.2.2 參考的規劃、標準規范等
2 項目建設需求
2.1 項目建設目標
2.2 項目建設內容
2.3 項目建設要求
2.3.1 基礎設施服務建設
2.3.2 信息安全服務建設
2.3.3 運行保障服務建設
2.3.4 業務應用支撐建設
3 平臺建設方案
3.1 總體建設原則
3.2 總體方案設計
3.2.1 方案設計思路
3.2.2 總體架構設計
3.3 資源池建設方案
3.3.1 資源池總體規劃
3.3.2 計算資源池建設
3.3.2.1 計算資源池架構
3.3.2.2 計算資源池規劃
3.3.3 存儲資源池建設
3.3.3.1 存儲資源池架構
3.3.3.2 存儲資源池規劃
3.3.4 網絡資源池建設
3.3.4.1 整體架構設計
3.3.4.2 網絡部署方案
3.4 設備配置方案
3.4.1 服務器配置清單
3.4.2 網絡設備配置清單
3.4.3 安全設備配置清單
3.5 信息安全保障方案
3.5.1 安全法規要求
3.5.2 總體安全規劃
3.5.3 安全保障設計
3.5.3.1 互聯網出口安全
3.5.3.2 政務外網接入安全
3.5.3.3 核心業務安全
3.5.4 安全運維管理
3.5.4.1 安全資源池
3.5.4.2 部署方式
3.5.4.3 平臺安全組件
3.5.4.3.1 堡壘機
3.5.4.3.2 云日志審計
3.5.4.3.3 云數據庫審計
3.5.4.3.4 云漏洞掃描
3.5.4.3.5 云防病毒
3.6 應用部署和遷移方案
3.6.1 應用部署規范
3.6.1.1 應用部署的角色及職責
3.6.1.2 應用部署整體流程
3.6.1.3 應用部署流程說明
3.6.1.4 部署清單
3.6.1.5 部署策略
3.6.1.6 部署技術方案
3.6.2 應用遷移規范
3.6.2.1 應用遷移的角色及職責
3.6.2.2 應用遷移整體流程
3.6.2.3 應用遷移流程說明
3.6.2.4 遷移清單
3.6.2.5 遷移策略
3.6.2.6 遷移技術方案
3.6.3 應用遷移方案
3.6.3.1 遷移前準備
3.6.3.2 應用遷移
3.6.3.2.1 應用遷移方法
3.6.3.2.2 應用遷移流程
3.6.3.2.3 應用遷移方式選型
3.6.3.3 虛擬化遷移
3.6.3.3.1 虛擬化遷移方法和流程
3.6.3.3.2 虛擬化遷移方案
3.6.3.3.2.1 遷移方式選型
3.6.3.3.2.2 虛擬資源計算
3.6.3.3.2.3 遷移計劃設計
3.6.3.3.2.4 遷移注意事項
3.6.3.4 數據遷移
3.6.3.4.1 數據遷移方法和流程
3.6.3.4.2 數據遷移方案設計原則
3.6.3.4.3 MySQL數據庫導出/導入遷移
3.6.3.4.4 SQL Server數據庫導出/導入遷移
3.6.3.4.5 異構數據庫移植
4 平臺產品方案
4.1 私有云平臺產品簡介
4.1.1 產品概述
4.1.2 產品架構
4.1.3 產品特性
4.1.4 技術架構特性
4.1.4.1 API 冪等性
4.1.4.2 全異步架構
4.1.4.3 分布式
4.1.4.4 高可用
4.1.4.5 業務實現分離
4.1.4.6 組件化
4.1.5 應用場景
4.1.5.1 虛擬化&云化
4.1.5.2 業務快速交付
4.1.5.3 超融合一體機
4.1.5.4 政企專有云
4.1.6 交付模式
4.1.7 術語解釋
4.2 平臺部署架構
4.2.1 集群節點
4.2.1.1 管理節點
4.2.1.2 計算節點
4.2.1.3 獨立存儲節點
4.2.1.4 基礎監控節點
4.2.1.5 物理網絡架構
4.2.1.6 架構規模
4.2.1.7 網絡區域
4.2.1.8 標準架構擴展
4.2.2 硬件選型
4.2.2.1 推薦配置
4.2.2.2 最低配置
4.2.3 機柜規劃(示例)
4.3 產品功能架構
4.3.1 虛擬化核心
4.3.1.1 計算虛擬化
4.3.1.1.1 CPU 超分
4.3.1.1.2 嵌套虛擬化
4.3.1.1.3 RAW 鏡像文件
4.3.1.1.4 NUMA 優化
4.3.1.1.5 GPU 透傳
4.3.1.1.6 VM異常重啟
4.3.1.1.7 集群平滑擴容
4.3.1.2 智能調度
4.3.1.2.1 打散部署
4.3.1.2.2 在線遷移
4.3.1.2.3 宕機遷移
4.3.1.3 存儲虛擬化
4.3.1.3.1 分布式存儲
4.3.1.3.2 存儲集群
4.3.1.3.3 多副本機制
4.3.1.3.4 數據條帶化
4.3.1.3.5 數據重均衡
4.3.1.3.6 數據故障重建
4.3.1.3.7 數據清洗
4.3.1.3.8 可用性和可擴展性
4.3.1.3.9 塊存儲服務
4.3.1.3.10 自動精簡配置
4.3.1.3.11 性能指標
4.3.1.4 網絡虛擬化
分布式網絡
分布式架構
通信機制
SDN 控制器
網絡功能簡介
性能指標
4.3.2 復用公有云
4.3.3 核心功能概念
4.3.3.1 地域
4.3.3.2 可用區
4.3.3.3 集群
4.3.3.4 業務組
4.3.4 虛擬機
4.3.4.1 實例規格
4.3.4.2 鏡像
4.3.4.2.1 基礎鏡像
4.3.4.2.2 自制鏡像
4.3.4.2.3 鏡像存儲
4.3.4.3 虛擬網卡
4.3.4.4 彈性網卡
4.3.4.5 安全組
4.3.4.5.1 實現機制
4.3.4.5.2 安全組規則
4.3.4.6 SSH 密鑰
4.3.4.7 VNC 登錄
4.3.4.8 生命周期
4.3.5 云硬盤
4.3.5.1 云硬盤概述
4.3.5.2 功能與特性
4.3.5.3 應用場景
4.3.6 私有網絡
4.3.6.1 VPC 概述
4.3.6.2 VPC 邏輯結構
4.3.6.3 VPC 連接
4.3.6.4 功能與特性
4.3.7 外網IP
4.3.7.1 概述
4.3.7.2 物理架構
4.3.7.3 邏輯架構
4.3.7.4 功能特性
4.3.8 NAT 網關
4.3.8.1 產品概述
4.3.8.2 應用場景
4.3.8.3 架構原理
4.3.8.4 功能特性
4.3.8.4.1 多子網綁定
4.3.8.4.2 多網絡出口模式
4.3.8.4.3 SNAT 能力
4.3.8.4.4 DNAT 能力
4.3.8.4.5 監控告警
4.3.8.4.6 NAT 網關安全
4.3.8.5 NAT 網關隔離性
4.3.8.6 NAT 網關高可用
4.3.9 負載均衡
4.3.9.1 負載均衡概述
4.3.9.2 應用場景
4.3.9.3 架構原理
4.3.9.4 功能特性
4.3.9.5 負載均衡隔離性
4.3.10 彈性伸縮
4.3.10.1 概述
4.3.10.2 邏輯架構
4.3.10.3 伸縮組工作流程
4.3.10.4 伸縮器工作流程
4.3.10.5 功能特性
4.3.11 定時器
4.3.11.1 概述
4.3.11.2 功能特性
4.4 平臺災備方案
4.4.1 本地災備
4.4.2 異地災備服務
4.4.3 公有云災備服務
4.4.4 兩地三中心災備服務
4.4.4.1 業務部署
4.4.4.2 數據復制
4.4.4.3 業務恢復
4.4.5 災備網絡架構
4.4.6 災備切換
4.4.6.1 計劃內切換
4.4.6.2 計劃外切換
4.4.6.3 災備回切
5 項目實施方案
5.1 項目建設周期
5.2 項目組織保障
5.2.1 領導和管理機構
5.2.2 項目實施機構
5.2.3 運行維護機構
5.3 項目培訓方案
6 項目風險及控制措施
6.1 項目風險概述
6.2 風險標識
6.3 風險估算
6.4 風險評價與管理
6.5 項目實施的外部風險與控制措施
6.5.1 風險識別
6.5.2 控制措施
6.6 項目實施的內部風險與控制措施
6.6.1 風險識別
6.6.2 控制措施本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從下面幾個方面盡可能的將項目的內部風險降到最低:
6.7 項目長期運行風險與控制措施
6.7.1 風險識別
6.7.2 控制措施
7 項目實施管理方案
7.1 項目組織管理
7.1.1 建立項目組織管理機構
7.1.2 確定項目分工角色職責
7.1.3 建立項目組織相關管理制度
7.2 項目管理計劃
7.2.1 綜合管理計劃
7.2.1.1 項目計劃編制
7.2.1.2 項目計劃執行
7.2.2 綜合變更控制
7.3 范圍控制計劃
7.3.1 范圍定義及跟蹤
7.3.2 變更管理
7.3.3 變更控制工具
7.4 進度控制計劃
7.4.1 項目進度跟蹤
7.4.2 項目進度分析
7.4.3 項目進度控制
7.5 組織機構和人員管理計劃
7.5.1 人力資源規劃
7.5.2 項目團隊建設
7.5.3 項目團隊管理
7.6 質量保障計劃
7.6.1 質量保證目標
7.6.2 質量保證角色與職責
7.6.3 質量保證流程
7.6.4 質量保證活動
7.7 溝通管理計劃
7.7.1 溝通計劃
7.7.2 報告形式
7.7.3 相關工具文檔
7.8 配置管理計劃
7.8.1 配置管理目標
7.8.2 配置管理角色與職責
7.8.3 配置管理流程
7.8.4 配置項定義
7.8.5 配置管理活動
7.8.6 配置管理工具
7.9 風險控制計劃
7.9.1 風險識別
7.9.2 風險分析
7.9.3 風險控制
7.10 變革管理計劃
7.10.1 變革管理方法
7.10.2 變革管理成功的關鍵策略
7.11 項目進度計劃
7.11.1 影響項目進度的因素
7.11.2 項目進度制定的原則
7.11.3 項目實施進度計劃
7.11.4 項目里程碑
7.12 安全保密計劃
7.13 文檔編制計劃
7.13.1 項目管理類
7.13.2 軟件工程類
7.13.3 項目支持類
7.14 質量保障計劃
7.14.1 確定質量保證目標
7.14.2 質量保證角色與職責
7.14.3 質量保證流程
7.14.4 質量保證活動
7.15 產品交付計劃
7.15.1 背景介紹
7.15.2 客戶管理
7.15.3 服務人員管理
7.15.3.1 服務人員
7.15.3.2 服務文化
7.15.4 服務流程管理
7.15.4.1 前期介入
7.15.4.2 系統部署
7.15.4.3 數據遷移
7.15.4.4 試用
7.15.4.5 正式上線
7.15.4.6 項目驗收
7.15.4.7 應急處理
7.15.5 服務實體設施
7.15.6 產品詳細交付計劃
7.16 項目培訓計劃
7.16.1 培訓組織管理
7.16.2 培訓隊伍要求
7.16.3 培訓對象
7.16.4 培訓內容及要求
7.17 實施風險管理
7.17.1 風險計劃
7.17.2 風險監視
7.17.3 風險管理
8 售后服務及培訓
8.1 售后服務說明
8.1.1 售后服務及響應級別
8.1.2 定期現場巡檢服務
8.1.3 專人值守服務
8.1.4 本地化服務
8.2 運維服務保障措施
8.2.1 項目運維組織機構及職責
8.2.2 運維風險預防措施
8.2.3 運維突發事情應急措施
8.3 服務質量保障措施
8.3.1 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
8.3.2 運行維護制度建立
8.3.3 運維知識庫系統
8.3.4 運行維護隊伍建設
8.3.5 閉環式服務
8.3.6 服務監督機制
8.3.7 試運行期間的運維保障
8.3.8 免費質保期間的運維保障
8.3.9 免費質保期后的運維保障
8.4 質量保證范圍
8.5 售后服務承諾書
8.6 售后服務機構網點清單、服務電話
8.6.1 售后服務人員配置
8.6.2 人員培訓計劃
9 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9.1 施工組織設計
9.1.1 綜合說明,質量、服務、安全文明施工目標
9.1.1.1 質量目標
9.1.1.2 服務目標
9.1.1.3 安全生產目標
9.1.1.4 文明施工目標
9.1.1.5 文明環境施工目標
9.1.2 主要施工方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應用
9.1.2.1 從技術上保證進度
9.1.2.2 用現代化技術設備
9.1.2.3 建立完善的技術管理體系
9.1.2.4 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和計劃
9.1.3 工程投入的主要物資和施工機械設備情況、主要施工機械進場計劃
9.1.4 施工設備進場計劃
9.1.5 工程所用產品進場計劃
9.1.6 確保工程質量的技術組織措施
9.1.7 確保安全生產的技術組織措施
9.1.7.1 安全教育制度
9.1.7.2 安全檢查制度
9.1.7.3 安全活動制度
9.1.7.4 設備安全管制
9.1.7.5 做好施工現場管理
9.1.8 確保文明施工的技術組織措施
9.1.9 施工順序、總進度安排及總形象進度示意圖
9.2 項目管理機構配備
9.3 質量及保修服務
9.3.1 保修期與保修范圍
9.3.2 保修責任
9.3.3 售后培訓
9.3.4 售后維護服務
9.3.5 接口對接服務
9.4 組織管理
9.4.1 項目管理方法
9.4.2 項目質量管理
9.4.2.1 質量管理計劃
9.4.2.2 質量管理過程
9.4.3 系統測試計劃
9.4.4 測試方案
9.4.4.1 單元測試
9.4.4.2 集成測試
9.4.4.3 系統測試
9.4.4.4 用戶測試(試運行測試)
9.4.5 測試管理
9.4.5.1 測試組織
9.4.5.2 測試準備
9.4.5.3 測試執行
9.4.5.4 測試問題跟蹤
9.4.5.5 文檔核查
9.4.5.6 測試技術
9.5 項目風險管理
9.5.1 主要風險列表
9.5.2 風險影響分析
9.5.3 關鍵風險分析
9.5.4 風險控制計劃
9.5.5 風險應對措施
9.5.5.1 風險應對措施
9.5.5.2 其他風險措施
9.5.6 項目溝通管理
9.5.7 項目決策制度
9.5.8 問題與爭議管理辦法
9.6 上線后支持期
9.7 施工總體布署
9.7.1 施工部署原則
9.7.2 2施工準備階段
9.7.3 施工階段
9.7.4 調試交接階段
9.8 施工順序及工藝安排
9.8.1 施工方法
9.8.2 質量標準
9.8.3 操作工藝
9.8.4 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9.8.5 設備安裝要求
9.8.6 施工布線規格要求
9.9 項目工作流程
9.9.1 配電工程
9.9.2 抗靜電防塵處理
9.9.2.1 節能
9.9.2.2 防火
9.9.2.3 防塵
9.9.2.4 防靜電
9.9.2.5 防水
9.9.2.6 防鼠、蟲
9.9.3 隱蔽工程
9.9.4 吊頂工程
9.9.4.1 施工準備
9.9.4.2 質量要求
9.9.4.3 工藝流程
9.9.4.4 施工工藝
9.9.4.5 施工記錄
9.9.4.6 安全措施
9.9.5 彩鋼板墻面工程
9.9.5.1 作業條件
9.9.5.2 材質要求
9.9.5.3 施工機具
9.9.6 防靜電地板施工準備
9.9.6.1 作業條件
9.9.6.2 材料準備
9.9.6.3 施工機具
9.9.6.4 質量要求
9.9.6.5 工藝流程
9.9.6.6 施工工藝
9.9.6.7 成品保護
9.9.6.8 安全措施
9.9.7 防靜電接地及防雷
9.9.8 消防系統搬遷
9.9.8.1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安裝流程圖
9.9.8.2 電線管敷設及管內穿線工程
9.9.8.3 管內絕緣導線的額定電壓不應低于500V
9.9.8.4 火災自動報警裝置安裝
9.9.8.5 手動報警裝置安裝
9.9.8.6 火災報警控制器安裝
9.9.8.7 消防聯動控制裝置安裝
9.9.8.8 系統接地裝置的安裝
9.9.8.9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調試
9.9.8.10 氣體滅火系統
9.9.9 機房環境動力監測系統工程
9.9.9.1 機房施工方法
9.9.9.2 監測點設備安裝位置示意圖
9.9.9.3 操作間施工方法
3.9.9.3.1. 安裝設備清單
3.9.9.3.2. 設備安裝位置示意圖
9.9.9.4 UPS設備間施工方法
3.9.9.4.1. 安裝設備清單
3.9.9.4.2. 監測點設備安裝位置示意圖
9.9.10 機房精密空調搬遷安裝調試
9.9.10.1 安裝工程界面總則
9.9.10.2 現場機組搬運,就位工作
9.9.10.3 現場搬運機組時的保護
9.9.10.4 場地基本要求
9.9.10.5 底座制造與安裝
9.9.10.6 制冷管道的安裝概要
9.9.10.7 管道焊接
9.9.10.8 管道壓力測漏
9.9.10.9 加濕,冷凝水管道安裝
9.9.10.10 室外冷凝器安裝
9.9.10.11 空調機組安裝驗收標準
9.9.11 設備搬遷
9.9.12 DLP系統
9.9.12.1 設計聯絡計劃
9.9.12.2 項目進度安排
9.9.12.3 工程現場環境要求
9.9.12.4 項目施工
9.9.12.5 系統測試方案
9.9.12.6 項目培訓、驗收
9.9.13 呼叫中心系統
9.9.13.1 工程前期準備階段
9.9.13.2 項目進度計劃和項目目標審核確認階段
9.9.13.3 需求整理階段
9.9.13.4 開發階段
9.9.13.5 系統建設階段
9.9.13.6 系統測試聯調階段
9.9.13.7 系統初步驗收階段
9.9.13.8 上線割接試運行階段
9.9.13.9 項目移交總結階段
9.9.13.10 正式運行階段
9.9.13.11 平臺終驗
9.9.14 音響系統
9.9.14.1 首先要進行管線和掛接件的預埋。
9.9.14.2 其次要進行各種棚,架的焊接和安裝。
9.9.14.3 再下面就要進行各種線纜的鋪設。
9.9.14.4 再后面應該進行各種設備的安裝
9.9.14.5 最后就是供電線路,控制線路和信號線路的連接。
9.9.14.6 另外就是對安裝、供電線路、連接情況的檢查。
9.9.14.7 待以上施工步驟都確信完成后,準備進行設備的調試。
9.9.15 智慧安防系統IMOS
9.9.15.1 成立項目組
9.9.15.2 明確工程界面
3.9.15.2.1. 設備材料責任劃分
3.9.15.2.2. 實施職責劃分
3.9.15.2.3. 工程界面
9.9.15.3 用戶工前準備
9.9.15.4 設備到貨驗收
9.9.15.5 現場安裝調試
9.9.15.6 全網聯調及內部測試
9.9.15.7 系統初驗(可選)
9.9.15.8 客戶技術培訓
3.9.15.8.1. 試運行
3.9.15.8.2. 竣工驗收
10 保證安全文明、文明施工措施
10.1 安全文明施工目標
10.2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10.2.1 安全教育
10.2.2 安全檢查
10.2.3 技術措施
10.2.4 安全事故調查處理
10.3 各級人員安全生產職責
10.4 安全防火措施
10.5 應急保證措施
10.6 保證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10.6.1 文明施工原則
10.6.2 文明施工管理職責
10.6.3 現場文明施工管理內容
10.6.4 檢查與考核
10.7 保證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0.7.1 安全管理
10.7.2 施工現場
10.7.3 施工器材
10.7.4 安全用火及防火規定
10.7.5 安全用電
文章引用的資料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僅作為行業交流和學習使用。其版權歸原資料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文作者不對所涉及的版權問題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喜歡文章可以點贊轉發評論,學習更多內容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