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轉來的,覺得發人深思,轉來這里
插翅而飛的孩子(一)開篇
一:讓孩子擁有一雙豐滿的翅膀。
作者簡介:英華蘭的Dr.Bing,德國兒童教育學博士,數字媒體碩士和計算機軟件工程本科。精通英法德三門語言,從事兒童語言習得研究和教學十余年,是孩子的貼心摯友。
從前有一個漁夫,是整個漁村最優秀的,每次出海都可以滿載而歸。他努力培養自己的兒子,想讓他能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名出色的漁夫,然后十多年,孩子還是對捕魚一點辦法都沒有,每次出海都幾乎空手而歸。老漁夫很不解,他向鄰人訴苦:那么多年來,我把所有的技巧和道理都告訴了兒子,可他怎么一點都聽不進去呢?鄰人說:可能恰恰是因為你一開始就把所有的技巧都一早告訴他了,所以他沒有辦法通過自己的犯錯和親身經歷去獲得捕魚真正的技能。這個時候,老漁夫才恍然大悟。剝奪了孩子真正學會捕魚本事的人,原來恰恰是自己。
這是一個我很久以前聽到的故事。但我一直都覺得很值得回味。因為這個老漁夫做的,其實正是千千萬萬家長正在做的一件事,我們的整個教育制度在做的一件事。這件事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而實際上,卻是剝奪掉孩子通過犯錯、摸索和嘗試,完成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突破、自我飛躍的機會,剪掉他們本來與生俱來可以用來飛翔的翅膀。
我們習慣把自己所有走過的彎路,所有可能導致風險的禁忌,所有完成任務的最佳方法都告訴孩子:
”不要玩火!“
”這個事情做了沒用的!“
”這個興趣不能當飯吃!“
”這道題應該這么做!“
”不會嗎?我做給你看。“
”不用試了肯定不行的。“
我們想要孩子每一件事一出發就到了終點,多快好省,效率第一。為了讓他們能更快地成長,領先別人,成為競爭的成功者,我們在他們屁股上插了火炮,點著了引火線,發送上天去,想他們去的又高又遠。
當然結果是他們的屁股上的火炮滅了以后,他們會掉下來而且摔的很慘。沒有看到沿途風景就到了旅程終點,這也是很掃興的。我不知道這能不能解釋為什么我在國內高校看到那么多19,20歲開外的孩子,他們給我的感覺就是,出生沒多久,就成了小老頭。比起我這個大了足足一輪的人,朝氣都少了那么多!
我想那是因為他們的翅膀已經剪掉了。
而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有一雙翅膀,那雙翅膀變得羽翼豐滿起來,是在童年和這個世界的互動和慢慢感受和體驗當中完成的。
為了得到這雙翅膀,他們需要完成幾個最重要的體驗。
好奇并且學會自學,享受自學
能猜測、發現事物的規律并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個壯舉,
這三個終極體驗,使得孩子長大后一直保持求知欲,問題解決能力,還有伴隨一生的成功的早期體驗和自信
一個在童年時期還沒有提問,家長就給出答案的孩子,長大別說保持好奇了,可能連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沒有。
一個一遇到問題,家長就出面解決的孩子,長大以后面對任何小麻煩都會措手無策。
一個孩提時沒有經歷過成功,或者成功都是由家長一手包辦的孩子,長大后絕不會有自信去完成一個任何的生活的挑戰。
這些孩子,當他們去思索,去探索,去克服障礙的機會都被剝奪以后,他們出自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就消失了。他們永遠地失去了由內而發的力量。這些就是那些被剪斷翅膀的孩子。當人生每一步都被家長包辦以后,很難想象這些孩子以后的人生會是快樂的。
我作為一名德國博士,至今還不理解知識是“教“出來的這個概念。因為從小到大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都是自學來的,上課基本是打瞌睡,考試前搞突擊,成績居然還一直非常好。所以每每有人說:你是教育學的博士又精英法德三門語言,你教我一下法語吧。我就會愕然地回答:我不會教你學法語,但是我可以教你自學法語的辦法。問我的人就會覺得我很吝嗇自己的時間,沒趣地走了。也經常會有家長來到我的學校,問:“在你的學校,你們能教我的孩子學下多少個單詞,背下多少個句型?”我會尷尬地回答:對不起我們不教這個,我們培養語感,讓孩子獲得自學能力,成為獨立學習者和流利表達者。家長就會搖搖頭飛快地跑開,好像自己在和一個神經病說話一樣。
其實在現在這個時代,知識是最不值錢的一樣東西。各種搜索,百科,自動翻譯,資料下載。知識現在已經是唾手可得的東西了。“你教我的孩子這個詞怎么讀吧。這個才叫教!”很多家長還停留在一百年以前的心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普及家長對學習英語,甚至孩子總體學習能力發展的認識。
人打賞
0人 點贊
主帖獲得的天涯分:0
舉報 |
樓主
|
樓主發言:3次 發圖:0張 | 添加到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