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頓巴數
每個人的朋友圈子對多能達到150個人。(密友3-5人,好友30-50人,其他100-150人)
縱使高科技帶來的人際圈越來越大,但是人腦的容量是有限的,你也不可能和這么多人維持一定的人際關系(沒有人能這么情感泛濫!)
2.六度人脈理論
地球上的所有人都能通過五層以上的熟人和其他人聯系起來,即一個人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的間隔不會超過六個。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六個人就可以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3.貝肯數
貝肯原來是好萊塢電影的一個演員配角,貝肯數刻畫的他要通過幾個人才能和其他主角演員形成聯系。實驗表明,平均貝肯數是2.6~3.
? ?這個數字體現在網絡上有兩個表現:
(1)如果想進入網絡的鏈接中心,并不一定要成為一個“ 大人物”,只要成為一個“永不退場的配角”也可以非常接近網絡的中心。
(2)一個網絡社區的興旺還是崩潰,其實不會因為多少普通用戶的進入或流失而發生。但是,“貝肯”這樣高鏈接的節點用戶丟失,就會造成整個社區的崩潰。
? 其實貝肯節點更直觀的描述就是,雖然六度人脈理論將我們大多數人相連,但是總有那些掌握著重要人脈的節點,通過他們,六度空間才能順利形成通路。中間人的重要性。
4.強弱關系鏈
人有親疏遠近,節點關系亦然。
我們所知的熟人關系網絡構成強關系網絡,通過興趣,愛好等形成起來的關系鏈稱為弱關系鏈。這里將關系強度等級劃分與定義:
(1)強關系,你基本上每天都能接觸或是一個星期至少有2-3次來往的人。
(2)弱關系,不是每天接觸的人,但基本上是曾經的朋友,同學,同事,親戚。
(3)微關系,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經歷形成的泛泛之交。
(1)強關系,你基本上每天都能接觸或是一個星期至少有2-3次來往的人。
(2)弱關系,不是每天接觸的人,但基本上是曾經的朋友,同學,同事,親戚。
(3)微關系,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經歷形成的泛泛之交。
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強弱關系鏈有著明顯的差異。在手機同步通信、IM異步通信的場景下,強關系鏈發揮了主導作用。但是類似微博這類新興媒體更多的是興趣導向,信息的爆炸傳播,弱關系鏈更容易突破頓巴數的限制,達到社交圈的快速增長。
5.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社交網絡中除了有強弱關系鏈分析,還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
二八定律最早在經濟學領域提出,是指二成的人擁有八成的人的財富。后來延伸到各個領域,包括人脈。
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
6.馬太效應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大概率事件:社交網絡中,重要的節點很可能會越來越重要,而位于網絡邊緣的節點,可能會越來越被弱化。社會交往中,那些長于交際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認識更多的朋友;那些內向沉默的人則會越來越孤獨。
馬太效應是個悖論,在受歡迎的社交網絡中作為強者的節點泄露隱私的風險越大。
7.長尾效應
并不是八成不重要的節點就沒有用。
雖然社交網絡中存在不太重要的節點,但是對于一個覆蓋面很廣的社交網絡來說,八成重要性并不是最重要的節點也有其商業開發的價值,互聯網的浪潮已經將商品成本降至極低,長尾理論將發揮巨大的價值。
8.羊群效應
? 羊群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并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
? ? 社交網絡中的節點都會互相影響,每個個體都會偏向大多數人的判斷,每個個體都有從眾的趨向性
9.馬斯洛需求模型
社交網絡中的節點是千差萬別的,節點間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但歸根結底,社交網絡是因為滿足每個個體的需求而存在,并基于需求模型而發展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