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了十多個月的‘996’,說要實行‘996’,上班上到現在,影子都沒看到,我還能早點下班嗎?”
我一個在廣州上班的朋友小李,在我去廣州出差期間,與他聊天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牢騷,我剛開始還以為是他開玩笑的,后面深聊才知道,他一般都是到了晚上十點以后才下班。
小李所在的公司不大,就十來個開發人員,辦公室隔了兩間,一間大家的,一間老板的。老板的人際關系網不錯,公司的項目全靠老板出去接,說白了,就是一家全外包公司(不管項目好壞、大小、類型,來自哪個公司,全都接)。
事情的起因就是,前兩年他們老板接了一個燙手的項目,甲方要得急,給的工期遠遠少于預估時間。無奈之下,老板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個1000元的紅包,要他們集體加班趕項目,放言講,“這是公司生死存亡的時刻,成了,我們將一炮而紅,沒成,我們就散了”。
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小李就成了“枯”掉的一類人。那陣子全公司的人沒日沒夜的加班趕項目,會架構設計、數據庫設計、部署設計的齊上,MongoDB、MySQL、Redis、消息中間件等技術,只要會的人都要分擔上任務。通過設計、搭建、部署,到后面不斷的調試,檢測。沒想到,在合同規定日期內交出了成果。他們老板倒還算是有些良心,給他們連休了3天,另外發了一些項目獎金外加每人500元的體恤費。
休假回來之后,情況就變了,小李發現他們老板只接這類工期緊急的項目,原因就是周期短、收費高。到后來,他們甚至都開始習慣等到萬家燈火熄滅之后才下班。再到去年年底,“996”制度一時瘋傳,小李似乎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以為公司會延用這種工時制度,起碼自己至少可以提前一兩個小時下班了。然而,他們老板看到馬云談“996”的時候都只是輕蔑的一笑,“‘996’都算是福報,那我給我兄弟們的豈不是再造之恩?”。
我問他,“這么累,你為什么不跳槽?”
他笑了笑,說,“雖然累了點,但老板對我們還不錯,薪水福利比外面搞得多,連飯都是他買過來和我們一起吃。”
“別看我們老板壓這些任務給我們做,他還隨時注重我們的成長,他去買了一些**進階課程**,供我們學習,組織我們晚上八點準時看直播,一周就二、四、七,據說是每周的這3天才有直播,用老板的話說,‘一周才用6個小時學技術,哪怕是工作時間,都要停下你們手頭的工作好好學’。”
“平時有事情馬虎點,他都可以開句玩笑話帶過,但是學技術這件事上誰都馬虎不得,他會親自守在我們身邊,就看誰開小差。就這件事,我都感覺我回到了上學時代。”
在交談中,小李偶爾會跟我探討一下技術知識,讓我最驚訝的是,他才工作不到4年,對于各種高并發、高可用、高性能等技術版塊的理論與實踐近乎了如指掌。而且,他從我們初識時的一個毛頭小子變成了一個穩重的成年人(這里不是說他頭發沒了)。
分別之后,我一直想著他告訴我的,他老板的一句語重心長的話,“作為老板,我自然是希望你們能給我帶來更多的財富,但是,作為你們的帶頭人,我希望你們能夠得到更多。哪怕有一天你們選擇離開,我都希望你們是被阿里、騰訊、字節跳動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企業挖走的,那時我可以驕傲的講,看看,這都是從我這名不經傳的小公司帶出來的人。所以,工作中的收獲是一部分,擠出時間學來的知識才是你們成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企業永遠需要的是一個可塑型人才,而不是一個只會做也只能做一件事的人。“我要加班”、“沒有時間學習”、“學習的成本高”等這樣屢見不鮮的托詞,我聽到過無數次。試想一下,求伯君畢業之后就做出了WPS嗎?馬化騰的OICQ全憑他的基礎嗎?張小龍的微信是信手拈來的嗎?這些叱咤IT界的大佬,哪一位不是因為吸收了新技術才產生的靈感?難道你現在的24小時就比他們的24小時短?我聽一位好友講過,“千萬不要用你戰略上的勤奮掩蓋你戰術上的懶惰”,你可以憧憬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行動永遠都比靠想象來的實在。
最后,我看了一眼他發到我手機上的他們所學習的技術內容及來源,不得不感嘆,有人在為這個時代的精英指路,不失為互聯網時代的一大幸事。
總結
無論是哪家公司,都很重視高并發高可用的技術,重視基礎,重視JVM。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不要抱著畏懼的心態去面試,不利于自己的發揮。同時看中的應該不止薪資,還要看你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家公司,是不是能真的得到鍛煉。其實我寫了這么多,只是我自己的總結,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人,相信經過一些面試,大家都會有這些感觸。
最后,如果有想要我整理的面試資料的,可以**戳這里免費領取**,我整理了一些面試真題資料,技術知識點剖析教程,還有和廣大同仁一起交流學習共同進步,還有一些職業經驗的分享。
外鏈圖片轉存中…(img-LFZu0eaj-162373082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