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點總結
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點總結
計算機網絡技術重點總結
局域網是一種小范圍(幾公里)的以實現資源共享為基本目的而組建的計算機網絡,其本質特征是分布距離短、數據傳輸速度快。較低速的局域網傳輸數據的速度大約為10Mb/s~100Mb/s,較高速的局域網傳輸數據的速度可達1000Mb/s~10Gb/s。
廣域網是指分布在不同的國家、地域、甚至全球范圍的各種局域網互聯而成的大型計算機通信網絡。廣域網中的主機和工作站的物理分布一般在幾公里以上。廣域網的傳輸速度相對局域網來說較低,一般在幾kb/s~2Mb/s左右。
帶寬指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數據從網絡的一個節點傳送到任意節點的容量,通常用bps、kbps和mbps表示,有時也用BPS、KBPS和MBPS表示。
網絡的互聯模式稱為網絡的拓樸結構,局域網常用的拓樸結構有:總線型結構、環型結構、星型結構。
總線型拓樸結構是最簡單的局域網結構,因為其中不需要插入任何其他的連接設備。網絡中任何一臺計算機發送的信號都沿一條共同的總線傳播,而且能被其他所有計算機接收。有時又稱這種網絡結構為點對點拓樸結構。
環型拓樸結構中,每臺計算機都與相鄰的兩臺計算機相連,從而構成一個封閉的環狀,整個網絡結構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在星型拓樸結構中,每個節點都由一個單獨的通信線路連接到中心節點上。中心節點控制全網的通信,任何兩個節點的相互通信,都必須經過中心節點。因些,中心節點是網絡的瓶頸,這種拓樸結構又稱為集中控制式網絡結構。
OSI七層模型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TCP/IP協議由四層組成:應用層、傳輸層、互聯網層、網絡接口層。每層又包括若干小協議。
雙絞線有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兩種,雙絞線兩端頭通過RJ-45水晶頭連接網卡和集線器。制作雙絞線時,需使用專用卡線鉗在雙絞線兩端壓制RJ-45水晶頭,操作步驟依次為:剝線→理線→插線→壓線→壓制電纜另一端的水晶頭→檢查。當使用雙絞線連接兩臺電腦組成對等網時,可以不使用集線器,而直接用雙絞線將兩臺電腦連接,但這時的雙絞線壓制方法必須改變(水晶頭一端壓線不變,另一端的1與3,2與6對換)。
在1000M局域網中,服務器網卡具有光纖插口,交換機也有相應的光纖插口,連接時只要將光纖跳線進行相應的連接即可。在沒有專用儀器的情況下,可通過觀察讓交換機有光亮的一端連接網卡沒有光亮的一端,讓交換機沒有光亮的一端連接網卡有光亮的一端。常見網卡接口有BNC接口和RJ-45接口(類似電話的接口),也有兩種接口均有的雙口網卡。接口的選擇與網絡布線形式有關,在小型共享式局域網中,BNC口網卡通過同軸電纜直接與其它計算機和服務器相連;RJ-45口網卡通過雙絞線連接集線器(HUB),再通過集線器連接其它計算機和服務器。
交換技術是一個具有簡化、低價、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點的交換產品,體現了橋接技術的復雜交換技術,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操作。
與橋接器一樣,交換機按每一個包中的MAC地址相對簡單地決策信息轉發。而這種轉發決策一般不考慮包中隱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與橋接器不同的是交換機轉發延遲很小,操作接近單個局域網性能,遠遠超過了普通橋接互聯網絡之間的轉發性能。IP地址提供統一的地址格式即由32Bit位組成,由于二進制使用起來不方便,用戶使用“點分十進制”方式表示。IP地址唯一地標識出主機所在的網絡和網絡中位置的編號,按照網絡規模的大小,常用IP地址分為三類。
A類地址的特點是以0開頭,第一字節表示網絡號,第二、三、四字節表示網絡中的主機號,網絡數量少,最多可以表示126個網絡號,每一網絡中最多可以主機號。
B類地址的特點是以l0開頭,第一、二字節表示網絡號,第二、三字節表示網絡中的主機號,最多可以表示16384個網絡號,每一網絡中最多可以有66534個主機號。
C類地址的特點是以110開頭,第一、二、三字節表示網絡號,第四字節表示網絡中的主機號,網絡數量比較多,可以有2097152個網絡號,每一網絡中最多可以有254個主機號(主機地址全為0和全為1的地址是保留地址)。
IP地址規定網絡號不能以127開頭,第一字節不能全為0,也不能全為l。主機號不能全為0,也不能全為l。
用子網掩碼判斷IP地址的網絡號與主機號的方法是用IP地址與相應的子網掩碼進行與運算,可以區分出網絡號部分和主機號部分。子網掩碼的另一功能是用來劃分子網。在實際應用中,經常遇到網絡號不夠的問題,需要把某類網絡劃分出多個子網,采用的方法就是將主機號標識部分的一些二進制位劃分出來用來標識子網。
當兩臺計算機能夠分別用自己的IP地址PING通時,可以使用PING命令PING對方的IP地址,如果回答正確,說明雙機已經連通。
組和工作組是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