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共讀,陳蕾老師帶我們學習了雷圣峰老師如何在一堂以“生活中的青花紋飾”為主題的美術課上搭建教學腳手架并展現了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融合。一直以來,很多教師認為像美術、音樂這樣的藝術學科在融合信息技術上是有一些困難的,上一節共讀,我們看到了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融合,今天的共讀,將會帶我們看看融合了信息技術的音樂課堂是什么樣子的。
共讀中,例舉了福州臺江區寧化小學周肖禹老師的音樂課《老爺爺趕鵝》和福州臺江第三中心小學郭晶老師的音樂課《進行的步伐》,周老師利用即時反饋系統準確的掌握了學生們在每一個環節的理解度并調整教學,而郭老師通過開展小組活動,把即時生成的小組結果有重點的展示出來,學習數據可視化,不僅可以共享小組之間的成果,也讓學生們對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一目了然。
數據沒有情感色彩,它往往反應的是最真實的情況,而教師需要這樣真實的數據去設計自己的課堂,尤其是在課堂上即時生成的數據,它是對每一個教學環節最真實的反饋,有了這樣的反饋,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進行調整,就像周老師的這節課一樣,分環節評估,在確保學生掌握了教學核心內容后,示范演唱、理解朗誦歌詞和全班合唱這樣的屬于音樂課的活動也就水到渠成了。
正如陳蕾老師說的一樣,阻礙我們去嘗試的,并不是對技術的不熟悉,而是我們舊有觀念的排斥。連美術、音樂這樣的藝術學科都可以非常好的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其他學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