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每次寫作文,老師總愛在耳邊念叨:“你的作文得讓閱卷老師看得懂,不然不可能給你高分的!”每次聽到話,筆者總是用李商隱的詩來和他斗嘴。是的,李商隱的詩作常常是讓人讀不懂的,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認他寫得確實好。

至于義山(李商隱的字)兄,為何要這么做?很多文史學家認為這是他在刻意追求詩句本身的美感,言下之意是人家在炫技。但其實換一種角度來看,或許人家并沒有刻意什么,他只是隨便寫寫,只是他的審美水平已經到了那個層次而已。

如果《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式的朦朧絕美,《嫦娥》中“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式的清新之美,大家還能看出雕琢痕跡的話,那本期這首《無題》詩,則完全是洗盡鉛華了。大家來讀一讀:
《無題二首.其一》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其水平如何,我們看一看歷代文人的評價就明白了。明代文人胡震亨評:“只須如此便好”。清代張謙宜評此詩:“樂府高手,直作起結,更無枝語,所以為妙”。這二位的評價其實都是在說此詩最大的一個特點:寫得很干脆,無一字多余,無一處枝節,算得上是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為了達到簡煉的效果,李商隱寫此詩時,句句以數字開頭,從8歲寫到15歲。雖然對此詩真意還有爭議,但多數專家普遍認為這是義山兄為初戀寫的作品。確實,若非是青梅竹馬的愛人,怎會對她的生活如此了解?
8歲時,她還只是個偷照鏡子,給自己畫長眉的小丫頭,她是那么可愛。10歲時,她去踏青時會用荷花作裙子,她是那么調皮。12歲時,作為大家閨秀,她開始學彈箏了,手指上銀甲不曾卸下,讓人有些心疼。14歲時,她長大了,作為未出閣的姑娘,她不能隨便見男子了。15歲時,她在春風中,背對著秋千落淚。

這一段看似“流水賬”式的白描,其實是很考驗功力的。首先要截取好畫面,每個年齡的點都要有代表性,都要能寫出姑娘的性格和心情,李商隱此詩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其次,這種白描最忌如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李商隱通過兩個很高明的轉折,讓這首詩如品茗般有層次。詩的前兩句是喜;第三句彈箏開始有些苦澀,這是過渡;第四句是為最后一句鋪墊,開始傷懷;最后一句“泣春風”,則完全是憂。這一曲詩下來,各種情緒如一杯白茶,看上去清淡,但細品才知其味之濃,行云流水。

當然,此詩最妙的毫無疑問是最后10個字: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這一幕,春風、秋千和姑娘,完美地融合在一個畫面里,妙就妙在這“背面”二字,不正面描寫,點到為止,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回味無窮。這么高妙詩句,自然有不少模仿者。其他小文人的仿作筆者就不說了,只提宋代文壇的兩大高手的仿作。
第一位是晏幾道,他寫了一首《生查子》,最后幾句是這樣的:“消息未歸來,寒食梨花謝。無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這是一首情詞,同樣是寫相思,晏幾道換了李商隱詩的前半部分,點明了“相思”。這樣的寫法,顯然缺了原作的婉約之美,這是茶與水的區別。

第二位是模仿者是大詞人賀鑄,賀鑄咱們都知道,那一曲“梅子黃時雨”驚艷詞壇多年。他在《辨弦聲》一詞中,也模仿了李商隱這10個字,他寫道:“明月待歡來,久背面、秋千下”。同樣是背面秋千下的意象,這次寫的不是傷懷,而是樂景,不過這個“久”字加在前面,讀來怎么都少了一份美感。
這二位都是宋詞高手,卻都仿不來李商隱最后這10個字,可見這句詩有多高明!除了這二位外,明代的?王彥泓和俞彥、清代的吳藻等諸多文人,也都仿過它。最后的事實證明,這10個字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很多人說李商隱的詩作,刻意追求詩句之美,但從這首《無題》來看,就算是洗盡鉛華、輕描淡定的幾句,他也一樣能寫出其他文人仿不來的美。所以筆者才說,或許人家真的沒有刻意,只不過他的審美已經到了那個層次。大家贊同我的觀點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