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在大學階段在圖書館看了很多計算機方面的書,無論已經老得都殘破了還是最新出版的。前兩天又看到論壇中有關于計算機書籍特別是國內人士編寫或翻譯的計算機書籍的評論的文章,譚浩強老先生又毫無懸念的被牽連了進來。也發表一下自己的一些觀點吧。
我是在幾乎已經不看計算機方面的書(不包括雜志和報紙)之后才知道譚浩強的,據說他的BASIC教程創了科技書籍的世界紀錄。我大學學過的FORTRAN77程序設計貌似不是他編寫的,不過我印象中好像是看過他寫的其它語言的教程,也沒啥特別感覺,當年計算機書籍也沒那么多,有的看就看。當時好像也很少受書籍影響(至少編碼風格就沒受到任何影響,當然,這是缺點),書籍對我更多的像是工具書,我看書總是很草率,大概了解后就開始去寫代碼了,有不會的地方或者出問題了才會去翻翻書。我好像很少覺得一本書很爛,當初唯一覺得比較爛的就是希望出的VB的教程,因為就是完全用VB的中文幫助,感覺在欺騙用戶。
近些年看過的紙質書只有兩本,一本是李維的《面向對象開發實踐之路(Delphi版)》,當時正在看設計模式,也在用Delphi。另一本是《C#高級編程(第四版)》。我既不覺得這兩本書特別好也不覺得很壞,為什么呢,因為所有的書籍我都會有想要了解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地方它并沒有講或者講得不夠深入。我一直覺得這很正常,不可能一本書把我想要的東西都講到,知識應該是通過很多書籍很多途徑獲得的。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只要能有一處讓我覺得有收獲,那么這本書或者文章對我來說就是有益的。我特別不喜歡復制書中的代碼,看書的時候我好像從來不用書中的例子,都是自己想一個類似例子去實現,因為我覺得如果按書中的例子,那么其實基本上等于自己抄了一遍代碼,我不確信自己是否是真的明白了,那么不如換一個例子,按照書中代碼的實質去自己實現,這樣才能強迫自己去思考一下,甚至變量都要換一個。比如我在看李維的這本《面向對象開發實踐之路(Delphi版)》,他設定了一個目標——要實現一個管理軟件(具體是啥忘記了),我也根據我自己的需求設定了一個另一個要實現的軟件(是一個文檔管理系統),當時他用的是Delphi for .net,而我覺得要用.net的話我就直接學VS.net了,這是我對這本書最不滿意的地方。所以最后我就只好自己用Delphi32去實現我的功能,僅僅借鑒他的思想。最后我簡單實現了我的軟件,我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這本書得到的幫助究竟有多大,因為幾乎沒有什么代碼是相同的,對于設計模式的理解究竟深入了多少我也不知道,但肯定還是有一些幫助的,至少李維的例子更完整,比《設計模式》中的更完整,更容易看出如何在實際項目中應用。而另一本《C#高級編程(第四版)》,我雖然完整的從頭讀到尾,但因為開發程序的不同還是有不同的側重的,在我需要的章節,我覺得寫得不夠深入,還需要去查閱其它資料來補充,盡管如此,從總體上來說,通過這本《C#高級編程(第四版)》,我對C#能干什么有哪些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個人覺得書籍的好壞并不在于沒用的部分有多少,而在于有用的部分有多少,對我來說沒有一本書書中的內容都是有用的,也沒有一本書書中的內容都是沒用的。雖然可能沒看過那么多被很多人吐槽的書籍,但我想,每本書都應該有其可取之處吧,即便是譚浩強的那些書,它也完成了無數人入門計算機編程的作用,至少對于結構化編程來說,還可以吧。書籍這東西比較特殊,買完后一般是不能退的,那么與其指責其水平不行那么還不如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可以借鑒的東西,一個人既然能夠寫出書來,那么至少也會有一些東西在里面吧。就如同我很少看電視劇,但是當我決定看一個電視劇的話發現其實都還挺好看的,前提是你要抱著一種接受的態度去看,如果以挑毛病的心態去看,那么無論多么好的電影、電視劇你都會覺得不好的。
世界上沒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也沒有那么多“完丑”的事情,看從什么角度去看。有句話說的好啊,我都能倒背如流了——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后面的就記不住了,(你不是說倒背如流嗎)是啊,正著背誰能被能背得下來啊。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java0721/archive/2012/07/05/260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