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人口變動的經濟分析上
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是有史以來人類社會同時存在和同步發展的兩種生產,一切經濟變動都與人口變動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而一切人口變動又可以從經濟變動中找到原因。為此,本文試根據我國、我省和我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手工匯總資料,對佳木斯市人口變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一次較系統的經濟分析。
一、人口自然變動與經濟發達程度
在當代,人口的自然變動是與經濟發達程度有密切聯系的。一般說來,越是經濟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越高;而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越低。世界各國如此,黑龍江省如此,佳木斯市也如此。詳看表一及其分析:
表一 人 口 自 然 變 動 表
—————————————————————————————————————————————
1990年 ‰ 1982年 ‰
—————————————————————————————————————————————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
佳木斯市 17、51 5、26 12、25 19、23 4、88 14、35
市 轄 區 16、42 5、25 11、17 17、00 4、79 12、21
—————————————————————————————————————————————
永 紅 區 15、38 5、84 9、54 15、45 5、10 10、35
向 陽 區 12、36 4、90 7、46 14、91 5、40 9、51
前 進 區 13、84 5、31 8、53 14、95 4、97 9、98
東 風 區 19、31 5、43 13、88 15、86 4、25 11、61
郊 區 19、09 4、82 12、27 21、20 4、39 16、81
—————————————————————————————————————————————
同 江 市 19、68 3、81 15、87 20、99 4、01 16、98
樺 南 縣 17、88 5、82 12、06 20、18 4、83 15、35
依 蘭 縣 18、76 5、69 13、01 19、37 6、24 13、13
樺 川 縣 18、73 5、37 13、70 21、12 5、85 15、27
寶 清 縣 17、74 4、73 13、01 19、50 3、90 15、60
湯 原 縣 16、32 5、95 10、37 20、76 5、12 15、64
饒 河 縣 18、20 4、02 14、18 19、46 3、89 15、57
撫 遠 縣 20、85 4、10 16、75 23、64 4、12 19、52
友 誼 縣 13、55 5、42 8、13 12、87 3、95 8、86
—————————————————————————————————————————————
全 國 20、98 6、28 14、70 20、91 6、35 14、55
黑龍江省 17、51 5、33 12、18 19、76 4、95 14、84
—————————————————————————————————————————————
1、在人口出生率方面:(1)全市1990年為17、51‰,比1982年的19、23‰低1、72個千分點,比全國1990年的20、98‰低3、47個千分點,與全省1990年出生率相等。其經濟原因是,佳木斯市在國民經濟發達程度方面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例如,198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全國為1011元,全省為1284元,佳木斯市為1190元,佳木斯市低于全省水平而高于全國水平。再如,1987年人均儲蓄額,全國為307元,全省為370元,佳木斯市為404元,佳木斯市高于全省和全國水平。又如,198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全國為419元,全省為474元,佳木斯市為531元,佳木斯市又高于全省和全國水平。這些事實充分說明,由于佳木斯市在經濟發達程度方面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因此,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高,對計劃生育政策易于接受,能夠自覺地控制人口數量。(2)市轄區與市轄縣市相比較,差距很大。市轄區平均為16、24‰,最低的向陽區為12、36‰;而市轄縣市大都在16‰至21‰之間,最高的撫遠縣為20、85‰。市轄區出生率低于市轄縣市出生率的經濟原因,就在于市轄區的經濟發達程度方面高于市轄縣市。例如,198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市轄區為近3000元,市轄縣市近830元。由此可見,人口出生率是與本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成反比變化的。
2、在人口死亡率方面:(1)全市1990年為5、26‰,比全國6、28‰低1、02個千分點,比全省5、33‰低0、07個千分點。這是正常現象,說明佳木斯市的人口平均壽命高于全國和全省水平。(2)全市1990年與1982年相比,平均死亡率顯著上升,由4、88‰升為5、2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趨向高齡化,使死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形成人口壽命和死亡率同時提高的狀況。
3、在人口自然增長率方面:全市1990年為12、25‰,比1982年的14、35‰低2、10個千分點;比全國1990年的14、70‰低2、45個千分點;比全省1990年的12、18‰高0、07個千分點;全市14個區縣市,1990年只有同江市和撫遠縣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其它12個區縣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經濟原因,是由于佳木斯市在經濟發達程度方面居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它表明,在從傳統人口再生產的“三高”類型向現代人口再生產的“三低”類型轉變過程中,佳木斯市處于全國前列。當然,佳木斯市與本省哈爾濱和牡丹江等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流動人口數量與經濟資源潛力
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各地區流入或流出人口的數量多少,與本地區經濟資源的開發潛力是密切相關的。一般說來,經濟資源開發潛力較大的地區,流入流動人口較多,流出流動人口較少;相反,經濟資源開發潛力較小的地區,流入流動人口較少,流出流動人口較多。詳看表二及其分析:
表二 1 9 9 0 年 流 動 人 口 表 (人)
————————————————————————————————————————
流入流動人口 流出流動人口 凈流入流動人口
————————————————————————————————————————
佳木斯市 160925 37503 123422
市 轄 區 56600 1416 55284
市轄縣市 104325 36087 68138
——————————————————————————————————————————
永 紅 區 9108 143 8965
向 陽 區 3149 100 3049
前 進 區 6545 194 6351
東 風 區 6515 194 6321
郊 區 30838 694 30144
—————————————————————————————————————————
同 江 市 11193 1500 9693
樺 南 縣 17718 8318 9400
依 蘭 縣 6265 8673 -2408
樺 川 縣 5279 4121 1158
寶 清 縣 16366 3445 12921
湯 原 縣 14744 5894 8850
饒 河 縣 13615 2426 11189
撫 遠 縣 13531 632 12899
友 誼 縣 5614 1078 4536
——————————————————————————————————————————
全 國 29517859 29517859 0
黑龍江省 1841339 727527 1113812
——————————————————————————————————————————
上表中的流入流動人口,是指三部分人口:(1)常住本縣、市一年以上,戶口在外縣市的人口;(2)人住本縣、市不滿一年而離開戶口登記地一年以上的人口;(3)人住本縣、市戶口待定的人口。
表中的流出流動人口,是指有常住戶口而外出一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出國人口。表中的凈增流動人口,是指流入流動人口與流出流動人口之差。根據此表所列數據,我們作幾點經濟分析:
1、對全國流動人口的分析;就全國范圍來說,排除人口的國際間流動因素,流入流動人口與流出流動人口是相等的。1990年均為29517859人,均占全國總人口的2、7%。但是,就全國不同地區和部門來說,流動人口的出入數量是此消彼長的。人口流動的方向,一般是從經濟落后的地區流向經濟發達的地區,從資源較少的地區流向資源較多的地區,從開發潛力較小的地區流向開發潛力較大的地區。
2、對佳木斯市流動人口的分析;1990年全市流入流動人口160925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7%,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流出流動人口37503人,占總人口的1、3%,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凈增流動人口123422人,占總人口的4、4%。可見,佳木斯市屬于流動人口凈流入區。其經濟原因就在于,佳木斯市的經濟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對省內外農村流動人口有一定的吸引力。
3、對市轄區流動人口的分析:1990年市轄區流入流動人口56600人,流出流動人口1416人,凈增流動人口55284人。市轄區之所以出現這樣大量的凈增流動人口,其原因就在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經濟潛力很大。如建筑業、修鞋業、眼鏡業、修補服裝業、修補家具業等,是大有發展余地的行業。而本地人既不愿經營,又不善經營;于是,便被浙江、安徽、山東等省農村流動人口占領了陣地。在五個市轄區中,流入流動人口最少的是向陽區,只有3149人;流入流動人口最多的是郊區,高達30838人,等于向陽區的近10倍。其余的永紅區、前進區、東風區流入流動人口,分別是向陽區的3倍、2倍、2倍。各區
流入流動人口差異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居住條件。向陽區位于市中心,樓房較多,平房較少,房租昂貴,不適合流動人口居住;而其余四區,特別是郊區,樓房少而平房多,房租便宜,適合流動人口居住。
4、 對市轄縣市流動人口的分析: 總的來看,市轄九個縣市流動人口的特點是:邊境三個縣市流入量較大,而內地六個縣流出量較大。同江、饒河、撫遠三縣市總人口只有33萬人,還不如內地一個縣的總人口多,而三縣市流入流動人口總計38339人,占市轄九縣市總流入流動人口的37%,占三縣市總人口的11%。與此相反,樺南、依蘭、湯原三個內地縣共流出流動人口22885人,占九個縣市流出量的63%,其中依蘭縣流動人口的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成為流動人口負增長地區。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兩種不同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地資源開發潛力的差別。邊境地區人口少,土地多,荒地也多,開發潛力較大;而內地農業縣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荒地也少,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因此,便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從內地流向邊境。
(此文發表于1991、8、15 理論探討1991年第四期增刊,署名王振岳、呂振鐸。中共佳木斯市委黨校。又發表于1991、10、15 黑龍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科學討論會,署名王振岳、呂振鐸。獲佳木斯市人口學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
?
佳木斯市人口變動的經濟分析下
三、人口城鄉分布與經濟結構狀況
人口城鄉分布比例與本地區經濟結構狀況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一般來說,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大的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就大;而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大的地區,鄉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就大。可見,人口城市化水平與本地區的工業化水平是成正比例變動的,詳看表三及其分析:
表三 市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表
————————————————————————————————————————
1990年占% 1982年占% 八年增長百分點
————————————————————————————————————————
佳木斯市 38、75 32、80 5、95
市 轄 區 100 100
——————————————————————————————————————————
同 江 市 17、33 15、18 2、15
樺 南 縣 15、33 12、04 3、29
依 蘭 縣 26、02 21、11 4、91
樺 川 縣 17、71 12、59 5、12
寶 清 縣 14、48 12、45 2、03
湯 原 縣 2、23 23、44 -1、21
饒 河 縣 15、50 18、46 -2、96
撫 遠 縣 25、40 24、89 0、51
友 誼 縣 47、33 42、84 4、49
——————————————————————————————————————————
全 國 47、17 40、54 6、63
黑龍江省 16、23 20、60 5、63
——————————————————————————————————————————
(本資料是按第二種口徑計算的。)
1、佳木斯市與全省和全國比較。佳木斯市市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990年為38、75%,低于全省47、17%水平,高于全國26、23%水平; 八年增長5、95百分點,低于全省6、63水平,高于全國5、63
水平。 佳木斯市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國水平的經濟原因,除前面已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于全國水平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佳木斯市國營和集體職工人數占總人口比重,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據1990年統計公報,全國國營和集體職工人數有13989萬人,占總人口12%;佳木斯市國營和集體職工人數有80萬人,占總人口25%。由此可見,在我國現階段,人口城市化程度是與勞動力職工化程度成正比變化的。
2、佳木斯市不同地區的比較。從1990年全市各地區市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看,可分為兩個層次:市轄區是高層次,達到100%;而市轄縣市大都在14%至47%以內。其原因是各地工業化水平高低不等,因而造成它們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低不等:市轄區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化水平也較高;農業縣工業化水平較低,城市化水平也較低。
3、八年間城市化增長百分點比較,除佳木斯市轄區外,市轄九個縣市八年間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增長百分點,可分三種類型:(1)增長較大的有兩個縣,即樺川縣5、12和依蘭縣4、91。(2)增長較小的有五個縣市,即同江市、樺南縣、友誼縣、寶清縣、撫遠縣,在2至5之間。(3)負增長的有兩個縣,即湯源縣-1、21和饒河縣-2、96。之所以出現如此懸殊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于1982年統計基數不等,有的縣市1982年以前確定的建制鎮較少,市鎮人口基數小;1982年后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增設的鎮建制較多,從而使市鎮人口迅速上升。相反,有的縣市1982年以前確定的建制鎮較多,使市鎮人口基數增大;而1982年后因沒有增設鎮建制,從而使市鎮人口增長較少,而農村人口卻增長較多,于是造成市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低,甚至出現負增長現象。
四、家庭人口規模與經濟類型特點
家庭人口規模即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數,它是與經濟類型及其特點緊密相關的。一般來說,不同地區、不同經濟形式、不同部門、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工作環境,其家庭人口規模也各有差別。詳看表四及其分析:
表四 家庭人口規模(戶均人數 )狀況表
—————————————————————————————————————————————
1982年城鄉 1990年城鄉 1990年鄉村 1990年企業 1990年城鎮
—————————————————————————————————————————————
佳木斯市 4、46 3、89 3、2-4、5
市 轄 區 4、1 3、7 3、4-4、2
市轄縣市 1、5 4、0 3、2-4、5
—————————————————————————————————————————————
永 紅 區 4、0 3、6 3、5-3、7
向 陽 區 3、7 3、5 3、5-3、8
前 進 區 4、0 3、6 3、4-3、8
東 風 區 4、1 3、6 3、4-3、8
郊 區 4、3 3、9 3、7-4、2
—————————————————————————————————————————————
同 江 市 4、4 3、9 4、1-4、4 3、6-3、7 3、7
樺 南 縣 4、7 4、1 4、2-4、6 3、3-4、0 3、8
依 蘭 縣 4、5 4、0 4、0-4、5 3、4-3、8 3、6
樺 川 縣 4、6 4、0 4、0-4、3 3、4-3、6 3、8
寶 清 縣 4、4 3、9 4、1-4、8 3、2-3、7 3、8
湯 原 縣 4、5 3、9 4、0-4、4 3、3-3、5 3、6
饒 河 縣 4、2 3、7 3、7-4、1 3、2-4、0 3、6
撫 遠 縣 4、4 3、9 4、0-4、4 3、6-4、1 3、7
友 誼 縣 4、5 3、5 3、2-3、8 3、5
—————————————————————————————————————————————
全 國 4、41 3、96
黑龍江省 4、5 3、90
—————————————————————————————————————————————
1、從不同時間來看, 家庭人口規模有不斷下降趨勢。1982年,佳木斯市城鄉戶均人數為4、46人,其中,市轄區4、1人, 市轄縣市4、5人。1990年, 佳木斯市城鄉戶均人數為3、89人,其中,市轄區3、7人, 市轄縣市4、0人。 可見,1990年戶均人口的各項指標都低于1982年戶均人口的有關指標。其經濟上的原因是:隨著佳木斯市經濟從原來傳統的自然經濟向現代的商品經濟過渡,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活方式也發生變化。原來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越來越少,多子女家庭越來越少;代之以一夫一妻一孩的三人小家庭越來越多。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完全合理的和正常的。
2、從不同地域來看,城市和鄉村家庭人口規模差異很大。以1990年戶均人口為例,市轄區3、7人, 市轄縣市4、0人。其中,各縣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鎮一般在3、6至3、8人之間,而廣大鄉村則在4、0至4、8之間。這說明,城鎮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社會保障程度高,家庭人口規模普遍較小;而農村城鎮商品經濟不夠發達,社會保障程度低,一般老年人都要靠自已的子女照顧,一般農民都愿意多生子女,因此家庭人口規模普遍大于城鎮。
3、從從不同部門來看,工交部門居民戶均人口比較少,而農林部門居民戶均人口比較多。如依蘭縣收獲機械廠居民戶均3、4人,而依蘭農場和縣林業局居民戶均3、7和3、8人。又如佳木斯市區的亮子河發電廠居民戶均3、4人,而市區的柳樹島居民戶均3、8人。這說明,生產力水平高的部門的職工,現代家庭意識比較強,習慣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而生產力水平低的部門的職工和農民,傳統家庭觀念比較重,習慣于大家庭的生活方式。
4、從不同勞動環境來看,不同企業的家庭人口規模各不相同。如樺南縣境內的五個全民所有制企業中,曙光農場和樺南林業局勞動環境較優越,戶均人口只有3、3和3、7人;而樺南種畜場、金礦局和石灰石礦勞動環境較差,戶均人口為3、9、3、9和4、0人。再如饒河縣境內的七個國營農場和林場中,條件較差的饒河農場戶均人口4、0人,而其它六個農場和林場戶均人口只有3、2至3、6人。又如寶清縣境內八五七、八五三、八五二這三個農場,由于條件較好,戶均為3、2至3、4人;而條件較差的龍頭農場
戶均為3、7人。存在這些差別的經濟原因在于,條件好的企業,一般職工收入較多,住房較寬松,小家庭比重較大;而條件差的企業,一般職工收入較低,住房較緊張,幾代人同堂的大家庭比重較大。
5、從縱向比較來看,佳木斯市戶均人口低于全省和全國水平。1990年, 佳木斯市戶均人口為3、89人,既低于全省3、90人的水平,也低于全國3、96人的水平。其經濟原因就在于,佳木斯市雖然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低于全國同類城市,但是在經濟發達程度和生活富裕程度方面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隨著商品經濟代替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使原來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漸被兩代組合的小家庭所代替。由此可見,家庭人口規模的變動歸根到底是由經濟變動決定的。
五、人口文化水平與經濟社會進步
一個地區人口文化水平的高低,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一般來說,經濟社會進步程度越高的地區,人口文化水平就越高;而經濟社會進步程度越低的地區,人口文化水平就越低。詳看表五及其分析:
表五 各種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表(%)
—————————————————————————————————————————————
大 學 高 中 初 中 小 學 文盲半文盲
—————————————————————————————————————————————
1990 1982 1990 1982 1990 1982 1990 1982 1990 1982
—————————————————————————————————————————————佳木斯市 2、28 0、58 11、89 9、32 29、34 23、45 34、06 35、50 10、41 15、54
市 轄 區 5、54 1、86 16、52 13、10 35、36 32、75 23、67 28、24 7、78 10、84
—————————————————————————————————————————————
永 紅 區 4、64 1、44 17、90 13、96 40、42 37、77 18、98 26、12 6、97 9、32
向 陽 區 14、87 5、81 19、09 14、37 34、24 36、56 16、04 23、50 5、72 8、59
前 進 區 9、51 2、34 24、85 18、85 34、03 35、91 16、51 23、78 5、92 8、60
東 風 區 4、24 1、26 20、47 16、21 28、04 34、68 19、73 27、02 6、67 9、23
郊 區 0、92 0、18 7、18 6、35 31、40 23、81 37、11 35、86 11、04 15、47
—————————————————————————————————————————————
同 江 市 1、55 0、25 14、26 11、61 27、33 23、07 32、16 35、60 11、08 17、05
樺 南 縣 0、92 0、20 7、85 5、95 26、26 19、05 40、57 39、44 12、35 16、85
依 蘭 縣 0、69 0、22 8、51 7、04 25、11 18、20 41、53 19、83 10、08 16、39
樺 川 縣 0、80 0、18 7、76 6、68 25、95 19、34 42、56 39、13 10、69 16、70
寶 清 縣 1、36 0、24 11、69 10、30 28、22 21、55 34、53 37、15 11、44 18、93
湯 原 縣 1、02 0、26 9、44 8、17 28、30 21、41 38、79 35、74 10、23 16、51
饒 河 縣 1、78 0、30 15、36 11、42 30、33 27、61 29、34 34、23 11、26 13、14
撫 遠 縣 1、69 0、27 12、18 10、79 30、48 27、71 31、20 32、42 10、04 12、69
友 誼 縣 2、77 0、62 19、06 12、18 33、83 28、63 23、44 29、52 12、40 16、21
—————————————————————————————————————————————
全 國 1、42 0、62 8、04 6、78 23、34 17、89 37、06 35、24 15、88 22、81
黑龍江省 2、14 0、68 11、73 9、40 28、46 22、20 34、00 35、50 10、87 15、87
—————————————————————————————————————————————
1、從全市人口文化水平看:無論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佳木斯市文化水平都是有很大提高的。(1)大學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為0、58%,低于全國0、62%和全省0、68%的水平;而1990年為2、18%,卻高于全國1、42%和全省2、14%水平。(2)高中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為9、32%,高于全國6、78%水平,低于全省9、40%水平;1990年為11、89%,高于全國8、04%和全省11、73%的水平。(3)初中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為23、45%,高于全國17、89%水平和全省22、20%水平;1990年為29、34%,高于全國23、34%和全省28、46%的水平。(4)小學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為35、50%,相當于全國和全省水平;而1990年為34、06%,等于全省水平,低于全國37、06水平。(5)文盲半文盲文化人口比重,佳木斯市1982年為15、54%,低于全國22、81%和全省15、87%水平;1990年為10、41%,仍然低于全國15、88%和全省10、87%水平。佳木斯市人口文化程度之所以出現大學、高中和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并普遍高于全國和全省水平,而小學和文盲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并普遍低于全國和全省水平,是由于佳木斯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不但物質文明建設取得較大成就,而且文化教育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有了較大進展。例如,佳木斯市轄區、縣內,大學和中專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各類職工大學、函授大學和廣播電視大學相繼創辦和發展,都為全市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2、從市轄區人口文化水平看:(1)大學文化人口比重,1990年為5、45%,這個數字等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等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3倍。(2)高中文化人口比重,1990年為16、52%,這個數字等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4倍,等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1、2倍。(3)初中文化人口比重,1990年為35、36%,這個數字等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2倍,等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1、1倍。(4)小學文化人口比重,1990年為23、67%,這個數字約等于全市和全國平均水平的0、6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0、8倍。(5)文盲半文盲文化人口比重,
1990年為7、78%,這個數字約等于全市平均水平的0、7倍,等于全國平均水平的0、5倍,等于自身1982年水平的0、7倍。這些數字還表明,佳木斯市轄區在人口文化程度方面,雖然低于省內某些大中城市,但卻高于省外的大多數城市。其經濟原因在于佳木斯市轄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是處于全國前列的。
3、從市轄縣市人口文化水平看:九個縣市人口文化程度雖然低于市轄區,但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三個邊境縣市人口文化水平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如饒河縣1990年普查,大學文化人口占1、78
%,高于全國水平0、36個百分點;高中文化人口占15、36%,高于全國水平7、32個百分點;初中文化人口占30、48%,高于全國水平7、14個百分點;小學文化人口占29、34%,低于全國水平7、72個百分點;
文盲半文盲文化人口占11、26%,低于全國水平4、62個百分點。同江市和撫遠縣也與饒河縣相似。邊境縣人口文化水平高于內地縣和全國平均水平這一事實證明,我們今日的“北大荒”并不荒涼。佳木斯市
人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不但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質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這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堅實基礎。只要我們沿著已經開拓的道路繼續前進,我們就將會取得更大更多更新的成就,建設更加發達、更加富裕、更加美麗、更加文明的佳木斯的戰略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此文發表于1991、8、15 理論探討1991年第四期增刊,署名王振岳、呂振鐸。中共佳木斯市委黨校。又發表于1991、10、15 黑龍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科學討論會,署名王振岳、呂振鐸。獲佳木斯市人口學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