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靜態互補CMOS
實際上就是靜態CMOS反相器擴展為具有多個輸入。更反相器一樣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性能和功耗。
- 靜態的概念:每一時刻每個門的輸出通過低阻抗路徑連到VDD或VSS上。任何時候輸出即為布爾函數值。
- 動態電路通常依賴把信號暫存在高阻抗節點的電容上。
1.1 閾值損失
互補結構PUN(pull up network)+PDN(pull down network)可以解決。上拉采用PMOS,下拉采用NMOS。
1.2 兩輸入與非門實例
與非門的VTC曲線與輸入有關,從下圖可以發現,A=B=0時,PUN全部導通,對應強上拉,而當A或B中有不導通的時候,PUN中只有一個導通,相當于驅動能力下降(在反相器中提到P管驅動能力下降導致VTC左移,VM上漂),因此VTC左移到紅色和綠色線。
而紅綠兩線的主要區別在于NMOS的內部節點int上,由于體效應的緣故會使得M1和M2在分別導通時閾值電壓不同,VTC曲線會有微小的差異。
undefined
雖然互補CMOS是實現邏輯門比較簡單的方式,但是隨著扇入增加,會帶來兩個問題:
- 實現一個N扇入的門需要2N個器件,會增大實現面積。
- 互補CMOS的傳播延時隨著扇入增大迅速增大(無負載本征延時在最壞時與扇入成二次函數關系)
1.3 延時與扇入的關系
例如對于一個四輸入與非門:
- 在最壞情況下,PUN只導通一條通路,此時從低到高的延時tpLHtpLH最大,當增大扇入數,PUN的器件隨著扇入線性增加,電容也線性增加,但最壞情況PUN的等效電阻不變,因此tpLHtpLH隨著N的增加呈線性增加。
- 而對于PDN,串聯會使得門進一步變慢。在PDN中分布RC網絡帶來的延時與串聯鏈元件數呈平方關系。
下圖是NAND門的本征傳播延時與扇入的關系曲線:
?
1.4 解決大扇入的方法
- 增大晶體管尺寸。可以減少串聯電阻。
- 局限:會增加寄生電容。只有當負載以扇出電容為主時有用,否則只會增加"自載效應"。
- 逐級加大尺寸。因為從公式中可以看到M1-M4的電阻出現次數依次遞增,所以因該讓他們的電阻值依次遞減才能得到最優解。
- 局限: 在實際版圖中不易實現。
- 重新安排輸入。由于輸入信號不都在同時間到達,因此可以把關鍵信號放到靠近輸出端的晶體管上以提高速度。(關鍵信號:在所有輸入中最后到達穩定值的信號)
- 重組邏輯結構。比如,將6輸入OR門變為兩個三輸入NOR門加上一個二輸入與非門。原理是減小了扇入。
問題:為什么把關鍵信號放到靠近輸出端的晶體管上可以提高速度?
其實就是一個放電順序的問題:
上圖中,如果M1是最后才導通的那個,則直到M1導通前CL和C2都無法放電。而把M1放到最上面以后,C2和C1就可以先放電,節省了時間。
參考
https://www.cnblogs.com/lyc-seu/p/1283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