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陽光本質決定,但會受環境影響。在地球上和火星上看到的太陽光也是有區別的,和太氣層物質及厚薄也有關系。太陽光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組成的復合光是白色光。
在日出和日落的時候,地平線上所透過的大氣層厚度,一般要比白天太陽當頭時的大氣層厚35倍。
由于太陽光是由許多不同波長的光組成的,地球的大氣層是由分散不同波長光的分子或塵埃物質組成的,它們的大小不同,穿過的大氣厚度不同,還有就是我們眼睛對光的敏感度不同,把這幾件事放在一起,就是你看到太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了。
太陽的光譜由一系列不同波長的光構成,紫外線、藍光波長較短,紅光、紅外線波長較長,綠光、黃光波長中間位置,而我們眼睛能看得見可見光波段,藍光~紅光部分,也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由赤橙黃綠青藍紫構成的可見光。
在地球外部大氣圈層中,是有氮氣、氧氣、CO2、H2O、臭氧、塵埃物質等構成。它們對不同波長的光散射能力也有差異。甚至還有吸收作用,如臭氧能吸收紫外線。
一天之中,早晨太陽高度角低,經過的大氣層厚度最厚,反之中午是一天中最高的角度,穿過的厚度最薄。
早晨或傍晚由于穿過的大氣層比較厚,藍色光和紫色光的波長比較短,橙色光和紅色光的波長比較長,當遇到空氣中的障礙物,如水、塵埃、CO2,藍色光和紫色光因為翻不過去那些障礙,被散射掉了,波長較長的紅光繞過的障礙物,被我們眼睛所捕獲,我們看到早晨或傍晚多呈紅色。
而中午的時候經過的大氣層比較薄,對不同波長的光散射沒有多大差別,接近了太陽的本色,也就是可見光的顏色,因此呈現黃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