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止自我賦值很有必要
Widget w; w = w; a[i] = a[j]; //a[i]和a[j]實際上指向同一個元素 *pi = *pj; //pi和pj實際上指向同一個元素
自我賦值的危害:
Widget { private:Test *p; };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w) {delete p;p = new int (*w.p);return *this; }
如果是自我賦值,會把自己的空間釋放掉,即當執行delete p后,w.p已經指向一個被釋放的內存空間(此時*w.p的內容未知);當執行 p = new int(*w.p);即讓p重新指向一個存儲了(*w.p)的內存空間,該內存空間內容又是未知的。當再次引用時,會出現未定義的行為。
改良版本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w) {if (this == &w){return *this;}delete p;p = new Test(*w.p);return *this; };
這個類雖然能避免自我賦值的問題,但是,如果new Test時拋出異常,那么Widget最終會持有一個指針指向一塊被刪除的內存區域,這樣的指針是有害的。
改成這樣:
Widget &Widget::operator=(const Widget &rhs) {Test *porg = p;p = new Test(*rhs.p);delete porg;return *this; }
此時new Test發生異常,那么p可以保持原狀。(異常發生的時候,不會給p賦值)
delete prog;保證了p原來指向的內存空間也會被順利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