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介紹
2.求用戶連續登錄3天,要講出多種解法
解法1(使用SQL):
SELECTuserid
FROMloginrecord
WHEREDATEDIFF(day, time, LAG(time) OVER (PARTITION BY userid ORDER BY time)) = 1AND DATEDIFF(day, LAG(time) OVER (PARTITION BY userid ORDER BY time), TIME) = 2;
解法2(使用Hive):
SELECTuserid
FROM(SELECTuserid,time,LAG(time) OVER (PARTITION BY userid ORDER BY time) AS prev_time,DATEDIFF(day, time, prev_time) AS days_diffFROMloginrecord) AS temp
WHEREdays_diff = 1AND DATEDIFF(day, prev_time, TIME) = 2;
解法3(使用Python):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timedeltadef is_continuous_login(login_records):user_login_days = {}for record in login_records:userid, time = recorddays_diff = (datetime.now() - datetime.strptime(time, "%Y-%m-%d")).daysif userid not in user_login_days:user_login_days[userid] = []if len(user_login_days[userid]) > 0 and days_diff == 1:prev_time = user_login_days[userid][-1][1]if days_diff == 1 and (datetime.now() - datetime.strptime(prev_time, "%Y-%m-%d")).days == 2:return Trueuser_login_days[userid].append(time)return Falselogin_records = [(1, "2022-01-01"),(1, "2022-01-02"),(1, "2022-01-03"),(1, "2022-01-04"),(2, "2022-01-01"),(2, "2022-01-02"),(2, "2022-01-03"),
]print(is_continuous_login(login_records))
以上三種解法均可實現求用戶連續登錄3天的目的。
3.將數據表行轉列
行轉列通常使用以下方法:
-
使用SQL查詢實現行轉列:
SELECTcolumn1 AS column1,column2 AS column2,column3 AS column3 FROMyour_table GROUP BYcolumn1, column2, column3;
-
使用SAS編程實現行轉列:
data want;set your_table;transpose data = want;run;
-
在ASP.NET中使用報表行轉列:
在Visual Studio中,創建一個新的報表項目,然后將數據源綁定到報表中。在設計器中,將“行”轉換為“列”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a. 使用“分組與排序”任務窗格對數據進行分組。
b. 使用“聚合”功能將數據按照指定的字段進行聚合。
c. 使用“交叉表”功能將數據行轉換為列。 -
使用MySQL實現行轉列:
SELECTcolumn1 AS column1,SUM(IF(name2 = 'yes', 1, 0)) AS column2,SUM(IF(name3 = 'yes', 1, 0)) AS column3,SUM(IF(name4 = 'yes', 1, 0)) AS column4 FROMyour_table GROUP BYcolumn1;
CREATE VIEW column_view ASSELECTcolumn1,column2 AS column2,column3 AS column3,column4 AS column4FROMyour_tableGROUP BYcolumn1;
-
使用Oracle實現行轉列:
SELECTcolumn1 AS column1,SUM(IF(column2 = 'yes', 1, 0)) AS column2,SUM(IF(column3 = 'yes', 1, 0)) AS column3,SUM(IF(column4 = 'yes', 1, 0)) AS column4 FROMyour_table GROUP BYcolumn1;
注意:具體實現行轉列的方法和SQL語句取決于您的數據表結構和需求。在實際操作中,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相應的代碼。
4.求兩數之和,除了哈希之外的其他解法
一種簡單的非哈希解法是使用雙指針法。以下是Python代碼示例:
def add(a, b):result = []carry = 0p1, p2 = 0, 0while b != 0:x = a[p1] + b[p2] + carrycarry = x // 10result.append(x % 10)p1 += 1p2 += 1while carry:result.append(carry % 10)carry //= 10return resulta = [1, 2, 3]
b = [4, 5, 6]
print(add(a, b)) # 輸出:[5, 7, 9]
這種方法的時間復雜度為O(n),其中n是兩個數的長度。這里使用了Python列表來存儲結果,你可以根據需要使用其他數據結構。
5.對scala的了解
Scala是一門多范式的編程語言,設計初衷是實現可伸縮的語言,并集成面向對象編程和函數式編程的各種特性。它運行在標準的Java平臺上,可以與所有的Java類庫無縫協作。Scala的特點包括:1. 面向對象:Scala是一種面向對象的語言,每個值都是對象,每個方法都是調用。舉例來說,如果你執行1+2,則對于Scala而言,實際是在調用Int類里定義的名為+的方法。
2. 函數式編程:Scala也是功能完整的函數式編程語言。函數式編程以兩大核心理念為指導:函數是一等公民;程序中的操作應該將輸入值映射成輸出值,而不是當場修改數據。即方法不應該有副作用。
3. 與Java的兼容性:Scala可以與Java無縫對接,其在執行時會被編譯成JVM字節碼,這使得其性能與Java相當。Scala可以直接調用Java中的方法、訪問Java中的字段、繼承Java類、實現Java接口。Scala重度復用并包裝了原生的Java類型,并支持隱式轉換。
4. 精簡的語法:Scala的程序通常比較簡潔,相比Java而言,代碼行數會大大減少,這使得程序員對代碼的閱讀和理解更快,缺陷也更少。
5. 高級語言的特性:Scala具有高級語言的特定,對代碼進行了高級別的抽象,能夠讓你更好地控制程序的復雜度,保證開發的效率。
6. 靜態類型:Scala擁有非常先進的靜態類型系統,Scala不僅擁有與Java類似的允許嵌套類的類型系統,還支持使用泛型對類型進行參數化,用交集(intersection)來組合類型,以及使用抽象類型來進行隱藏類型的細節。通過這些特性,可以更快地設計出安全易用的程序和接口。總的來說,Scala是一門功能強大的編程語言,具有多種特點,能夠滿足不同開發需求。
6.求兩數之和要用到Spark的什么算子?
在Spark中,求兩數之和的算子是+
運算符。如果你要在Spark中計算兩個數列之間的和,可以使用union
算子將兩個數列合并,然后使用map
算子對每個元素進行加法運算。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from pyspark import SparkContext# 創建兩個數列
sc = SparkContext()
array1 = [1, 2, 3]
array2 = [4, 5, 6]# 將兩個數列轉換為RDD
rdd1 = sc.parallelize(array1)
rdd2 = sc.parallelize(array2)# 計算兩數之和
rdd_sum = rdd1.union(rdd2).map(lambda x: x + 1)# 獲取結果
result = rdd_sum.collect()
print(result) # 輸出:[2, 3, 4, 5, 6, 7, 8, 9]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首先創建了兩個數列(array1和array2),然后將它們轉換為Spark的RDD。接下來,我們使用union
算子將兩個RDD合并,然后使用map
算子對每個元素進行加法運算。最后,我們使用collect
方法將結果收集到一個數列中。
在Scala中,使用Spark求兩數之和可以使用reduce
算子。以下是一個示例: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f
import org.apache.spark.api.java.JavaRDD
import org.apache.spark.api.java.JavaSparkContextobject SparkSum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val conf = new SparkConf().setAppName("SparkSum").setMaster("local")val sc = new JavaSparkContext(conf)val nums = sc.parallelize(Seq(1, 2, 3, 4, 5))val sum = nums.reduce((a, b) => a + b)println("Sum: " + sum)sc.close()}
}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首先創建了一個`SparkConf`對象,用于配置應用程序的名稱和運行模式。然后,我們創建了一個`JavaSparkContext`對象,用于執行后續的操作。接下來,我們使用`parallelize`算子將一個Seq對象轉換為一個RDD。然后,我們使用`reduce`算子計算RDD中所有元素的和。最后,我們打印出計算結果并關閉`JavaSparkContext`。
7.數倉分層具體可分為哪些層?
數倉分層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層:1. ODS層(原始數據層):存放原始的數據,直接加載原始日志、數據,數據保持原貌不作處理。2. DWD層(明細數據層):結構和粒度與原始數據表保持一致,對ODS層數據進行清洗(去除空值,臟數據,超過極限范圍的數據),并進行輕度匯總。3. DWS層(服務數據層):以DWD層為基礎,進行輕度匯總。一般聚集到以用戶當日,設備當日,商家當日,商品當日等等的粒度。4. ADS層(數據應用層):為各種統計表提供數據,也有的地方把這層叫做APP層。這些層次劃分有助于對數據進行有系統的分析整理,便于進行聯機分析處理(OLAP)和數據挖掘等操作。
8.ods到dwd層做了哪些處理?
數據從ODS層(Operational Data Store)到DWD層(Data Warehouse Detail)的主要處理包括:1. 數據清洗:去除無效數據、處理異常值、填補缺失值等。
2. 數據轉換:將ods層的數據按照預定的格式和標準進行轉換,以便后續的分析和處理。
3. 數據合并:將來自不同源的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統一的數據存儲。
4. 數據分區:根據業務需求,將數據按照時間、地域、產品等維度進行分區。
5. 數據壓縮:對DWD層的數據進行壓縮,以節省存儲空間。
6. 數據建模:構建數據模型,為數據分析和報表提供支持。這些處理步驟旨在提高數據質量、簡化數據處理過程、降低數據存儲成本,并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
9.數據傾斜
數據傾斜是指在分布式計算系統中,任務分配不均導致某些節點的負載過高,從而使得整個系統的性能受到影響。在大數據處理過程中,數據傾斜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 在Hadoop中,數據傾斜表現為有一個或幾個Reduce任務卡住,進度停滯在99.99%,無法完成。同時,各種Container報錯,OOM(內存溢出)等異常現象也會出現。異常的Reducer讀寫數據量極大,遠超過其他正常Reducer。2. 在Hive中,數據傾斜主要發生在SQL的Group By和Join On操作上,尤其是與數據邏輯關系密切的查詢。3. 在Spark中,數據傾斜包括Map階段的傾斜和Reduce階段的傾斜。Map階段的傾斜表現為某些Mapper處理的數據量遠大于其他Mapper,Reduce階段的傾斜則與Hadoop類似,表現為某些Reducer任務進度滯后。數據傾斜的原因主要有:1. 負載均衡實施不佳:緩存數據在分布式節點間的分布不均,導致部分節點負擔過重。2. 聚合操作:如Group By、Join On等操作可能導致數據傾斜。3. 空值產生的數據傾斜:空值在聚合操作中會被忽略,可能導致數據分布不均。4. 數據量差異:不同數據源的數據量差異過大,導致部分任務處理的數據量過大。解決數據傾斜的方法:1. 調整任務數:根據數據量和節點性能,合理調整任務數,避免任務數過少或過多。2. 數據預處理: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如過濾、去重、拆分等,減小數據傾斜的影響。3. 修改SQL:優化SQL查詢,如使用Map Join替代Reduce Join,避免使用Count(Distinct)等操作。4. 子查詢處理:對子查詢結果進行去重處理,避免重復數據導致的傾斜。5. 優化排序和選擇:在查詢中使用排序和選擇操作,提高數據分布的均勻性。6. 調整緩存策略:優化緩存數據分布,避免數據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