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章節介紹
本章節是《設計數據密集型應用》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多數據系統集成問題。前兩部分探討了分布式數據庫的基礎內容,但假設應用僅用一種數據庫,而現實中大型應用常需組合多種數據組件。本部分旨在研究不同數據系統集成時的問題,幫助理解復雜架構中的數據流和系統依賴。
核心知識點 | 面試頻率 |
---|---|
記錄系統與衍生數據系統的定義及區別 | 高 |
衍生數據的作用與特點 | 中 |
批處理系統相關知識 | 中 |
流處理系統相關知識 | 高 |
數據系統集成的重要性 | 低 |
2. 知識點詳解
記錄系統(System of record)
-
又稱真相源(source of truth),是持有數據權威版本的系統。
-
新數據(如用戶輸入)首先在此記錄,每個事實僅表示一次,且通常是標準化的。
-
若與其他系統存在差異,記錄系統中的值被定義為正確值。
衍生數據系統(Derived data systems)
-
數據是現有數據經轉換或處理的結果,丟失后可從原始來源重新創建。
-
典型例子包括緩存、非規范化的值、索引、物化視圖、推薦系統中的預測匯總數據等。
-
技術上屬于冗余數據,但對提升只讀查詢性能至關重要,通常是非規范化的,可從不同 “視角” 洞察數據。
兩者關系
-
區別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應用程序中的使用方式。
-
梳理數據衍生關系有助于理解復雜系統架構。
批處理
-
研究如 MapReduce 等面向批處理的數據流系統。
-
為大規模數據系統建設提供優秀的工具和思想,能高效處理大量離線數據。
流處理
-
將批處理思想應用于流式數據,可實現低延遲處理任務。
-
適用于實時數據處理場景,能及時對持續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數據系統的未來
-
總結全書,探討如何利用相關工具構建可靠、可擴展和可維護的應用。
-
關注數據系統的發展趨勢和集成優化方向。
3. 章節總結
本章節主要介紹了《設計數據密集型應用》第三部分 “衍生數據” 的核心內容,明確了記錄系統和衍生數據系統的定義、特點及區別,闡述了兩者在應用中的關系。同時概述了批處理、流處理以及數據系統未來發展等內容,強調了梳理數據衍生關系對理解復雜系統架構的重要性,為構建高效、可靠的數據系統集成架構提供了理論基礎。
4. 知識點補充
相關知識點
-
數據一致性模型:描述了分布式系統中不同節點之間數據的一致性程度,如強一致性、最終一致性等,對數據系統集成中的數據同步至關重要。
-
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數據抽取、轉換和加載的過程,是實現不同數據系統之間數據遷移和衍生的常用手段。
-
數據倉庫:用于存儲和分析企業級海量數據的系統,屬于衍生數據系統的一種,為決策支持提供數據支持。
-
消息隊列:在流處理中常被用于緩沖和傳遞數據,實現不同組件之間的異步通信,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
數據湖:存儲大量原始數據的 repository,可容納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為數據衍生提供豐富的數據源。
最佳實踐
在構建包含記錄系統和衍生數據系統的集成架構時,采用分層設計是一種最佳實踐。首先,明確記錄系統作為數據的權威來源,確保其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然后,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設計合理的衍生數據系統,如為提高查詢性能而建立的緩存和索引,為數據分析而構建的數據倉庫等。
在數據流轉過程中,使用 ETL 工具或消息隊列實現數據從記錄系統到衍生數據系統的同步和轉換。例如,對于電商平臺,訂單系統作為記錄系統存儲訂單的原始信息,通過 ETL 工具將訂單數據抽取出來,經過清洗、轉換后加載到數據倉庫中,用于銷售分析和報表生成;同時,利用緩存系統存儲熱門商品的訂單信息,加快用戶查詢速度。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數據監控和校驗機制,定期檢查衍生數據與記錄系統數據的一致性,確保衍生數據的可靠性。當記錄系統的數據發生變更時,能及時同步到相關的衍生數據系統,避免數據滯后或不一致導致的業務問題。這種分層設計和規范的數據流轉機制,能充分發揮記錄系統和衍生數據系統的優勢,提高整個數據架構的效率和可靠性。
編程思想指導
在處理衍生數據相關的編程任務時,應秉持模塊化和松耦合的編程思想。將數據的抽取、轉換、加載等功能拆分成獨立的模塊,每個模塊專注于完成特定的任務,便于代碼的維護和復用。例如,在實現從記錄系統到衍生數據系統的數據同步時,可將數據抽取模塊、數據轉換模塊和數據加載模塊分開設計,每個模塊通過清晰的接口進行通信。
同時,要考慮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容錯性。在編寫代碼時,應避免硬編碼配置信息,而是采用配置文件或環境變量的方式,方便根據不同的部署環境進行調整。對于可能出現的錯誤,如數據傳輸失敗、轉換錯誤等,要進行合理的異常處理,實現重試機制或錯誤日志記錄,確保系統在出現問題時能夠快速恢復或定位故障原因。
另外,注重代碼的可讀性和可測試性也至關重要。編寫清晰的注釋,規范變量和函數命名,使其他開發者能夠快速理解代碼的功能和邏輯。同時,為每個模塊編寫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驗證代碼的正確性,減少因代碼變更帶來的風險。通過這種編程思想,能夠開發出高質量、易維護的衍生數據處理系統,滿足實際應用中的各種需求。
5. 程序員面試題
簡單題
問題:什么是記錄系統?它在數據架構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記錄系統又稱真相源,持有數據的權威版本。新數據首先在此記錄,每個事實僅表示一次且通常是標準化的。在數據架構中,它是數據的基準,若與其他系統存在差異,記錄系統中的值被定義為正確值,為整個數據架構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源頭。
中等難度題
問題:衍生數據系統的數據具有哪些特點?請舉例說明。
答案:衍生數據系統的數據是現有數據經轉換或處理的結果,丟失后可從原始來源重新創建,技術上屬于冗余數據,但對提升只讀查詢性能至關重要,通常是非規范化的,可從不同 “視角” 洞察數據。例如緩存,當緩存中存在所需數據時,可由緩存提供服務,若不存在則由底層數據庫提供;索引也是衍生數據系統的一種,通過對數據的索引化處理,能加快數據的查詢速度。
問題:批處理和流處理在應用場景上有什么區別?
答案:批處理適用于處理大量離線數據,處理過程通常是周期性的,延遲相對較高,例如對歷史交易數據進行月度匯總分析。流處理適用于實時數據處理場景,能對持續產生的數據進行低延遲處理,例如實時監控系統中對設備產生的實時數據進行即時分析和告警。
高難度題
問題:在數據系統集成中,如何確保衍生數據與記錄系統數據的一致性?
答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確保一致性:首先,建立可靠的數據同步機制,如使用 ETL 工具或消息隊列實現數據從記錄系統到衍生數據系統的實時或準實時同步,確保數據的及時性;其次,設計合理的校驗規則,定期對衍生數據和記錄系統數據進行比對,發現不一致時及時進行修正;然后,在數據轉換過程中,采用冪等性操作,避免因重復處理導致數據不一致;另外,當記錄系統的數據發生變更時,通過事務機制或事件通知等方式,確保衍生數據系統能準確感知并同步變更;最后,建立完善的日志記錄系統,記錄數據的流轉和變更過程,以便在出現一致性問題時進行追溯和排查。
問題:結合實際應用,談談如何選擇合適的批處理或流處理框架來處理衍生數據?
答案:選擇合適的框架需考慮多個因素。若處理的是海量離線數據,對實時性要求不高,追求高吞吐量和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可選擇 MapReduce 等批處理框架,它能高效處理大規模數據集,適合進行復雜的數據分析和計算。例如對電商平臺的年度銷售數據進行統計分析,MapReduce 能勝任此類任務。
若處理的是實時產生的流式數據,要求低延遲處理,如實時推薦系統、實時監控等場景,則可選擇 Flink、Kafka Streams 等流處理框架。Flink 支持高吞吐、低延遲的流處理,還能保證 exactly-once 語義,適合對實時性和準確性要求都較高的場景,如實時計算用戶的行為指標并推送個性化推薦內容。
同時,還需考慮框架的易用性、社區活躍度、與現有系統的兼容性等因素。例如,若現有系統大量使用 Hadoop 生態組件,選擇 MapReduce 會更容易集成;若需要處理流數據且對狀態管理有較高要求,Flink 則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