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影應該談什么
? ? 導演風格、演員技術、劇本結構、票房、政治因素等。
一、紙上談電影
電影制作期:研發、前制、拍攝、后制、發行。
一般成員只在某個時期出現。
制片和導演會從頭監督到尾。
研發期: 劇本概念發想與成形的時期。創作自由度比較大,資金還沒下來,或者下來了還沒花掉。
前制期: 確定開拍對該片的拍攝期的所有事前準備。制片帶領團隊協助導演找齊劇組。包括攝影、收音、配樂、燈光、美術、服化、演員、剪輯、特效等。 導演需要勘景、確定拍攝地點。制片協調場地(場地的負責單位)請求拍攝許可。制片要把所有的協議合約弄好,導演要做所有的創作決定。擬定拍攝計劃。分鏡腳本、場景布置、攝影鏡位、演員走位。
拍攝期:所有參與人員集中在拍攝地點, 將分鏡片段攝制下來,錄音等。可能需要攝影助理、燈光助理、場務人員。
后制期: 上映前的準備。 導演需要跟剪輯、調光、混音、調音、特效等部門合作。
發行期: 將上映版本電影轉化成可以在電影院的放映機上播放的放映拷貝。
劇本和小說區別
劇本: 場景的描述、角色的描繪、對白、動作等。 通常以 分場 為單位寫(分場: 同一個空間且同一段連續的時間為一場)。
小說: 章節
短句摘要(logline): 一句話描述電影的劇情概念。 通常包含了主角、主要沖突與一個鉤子(hook)—— 一個會讓人把劇情追下去的賣點。
eg: 《大白鯊》: 一名害怕開放水域的警長與一個喜歡攻擊泳客與小船的大鯊魚搏斗,盡管貪婪的市議會要求海灘保持開放。
電梯投案—— 在搭電梯的時間里向投資人賣出一個電影。
摘要(synopsis)與大綱(outline): 摘要大約有一頁A4紙,會先描繪劇中幾個主要大事件與整條劇情主線大概的模樣。大綱更長,可能會有好幾頁A4紙之多。會包含更詳細的事件設定,以及各主要角色在各個小段落里的互動與發展等。最重要的是, 所有事件的因果關系都應該在大綱中理清楚。
劇本雛形(treatment): 一個劇情長片的劇本雛形可能有五到二十頁之長,包含了完整的劇情, 在每一個場景里。誰說了什么,誰做了什么,以及這些動作導致了什么事情發生。
劇本:(1)、拍攝用腳本:攝影機運動、剪輯特效,演員走位或分鏡描述等批注。拍攝用腳本的主導者是 導演(2)、販賣用腳本:突出賣點。 主導者是編劇。
對于影迷讀者來說,販賣用劇本比較像小說,拍攝用腳本更像分鏡表。
劇情公式
三幕劇? ?好萊塢商業片大多是按照這個架構編劇的。
1979 悉德菲爾德 《實用電影編劇技巧》
西方: 一出戲包含了數個 幕(act), 幕包含數個 場(scene)。 一幕結束的時候,舞臺的布幕會拉上,觀眾可以起身活動,進行社交與上廁所等,即所謂的中場休息時間。
第一幕(設定\鋪陳): 片頭三十分鐘。 介紹各個主要角色出場, 鋪陳大致的世界觀,設定好整個故事的戲劇前提等。在第一幕的結尾處,會有一個導火索事件發生。 這個事件是故事的起點,整部片的沖突都會圍繞它而展開。
第二幕(沖突\發展): 是全篇最長的一幕,導火索事件造成的沖突會進一步升級, 緊張感越來越高,主角要解決問題的阻力也越來越大。
第三幕(高潮與解決): 大概是片尾的20~30min。主角與反派會攤牌。將戲劇張力提升到全片最高的程度。
把劇本圖像化
劇本是拍攝電影的藍圖, 劇組會照著劇本的指示拍攝電影
從文字的劇本轉為影像時會存在出入。 比如武打戲 劇本很難把所有走位和動作,場面調度清楚的表示出來, 因此拍攝者需要用簡易的線條畫將劇本圖像化,給劇組在拍攝時提供參考。
默片時期許多大成本制作都會把劇本畫成圖。
今天常見的四格漫畫般的分鏡腳本(storyboard)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出現。
分鏡腳本 —— 通常由連環的分鏡圖組成,在每個分鏡旁邊標有分鏡描述, 包含對話內容,動作,攝影機運動或者其他附注。 有些分鏡腳本會標上該格預估的秒數(這對抓拍攝預算與片長而言是很有用的工具)。
分鏡圖上的線框代表攝影機的景框, 線框的寬高比應該要跟銀幕寬高比一樣。
分鏡圖可以是火柴人也可以是美術概念圖。可簡單可詳細。
畫分鏡是導演的責任, 一部長片的分鏡腳本可能有超過兩千格的分鏡圖。制片方會雇傭一位或幾位分鏡師協助導演畫分鏡圖。 比如 美術設計出身的希區柯克是出名的依賴分鏡腳本的導演。徐克則喜歡自己畫分鏡。
除了利用剪輯連接不同鏡頭之外還可以利用攝影機運動——包含水平搖攝,垂直搖攝,軌道或手持等。所以 分鏡腳本上的一個格子并不是一個鏡頭。 一個有攝影機運動的鏡頭通常需要好幾格分鏡圖表示不同時間點的各種構圖與動作。 另一種情況是: 攝影機沒動,演員或道具在景框中移動,這種情況需要多畫幾格分鏡圖。
常常被誤用的編劇術語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把內心想講卻沒有講出來的話稱之為“內心的OS”。
什么是 “O.S.”
最開始是一個電影制作的術語,英文原文是 off-screen, 意思是銀幕之外的。主要用來描述在場的角色在觀眾看不到的地方所說的對白。比如一個在廁所的人發出的聲音,但是畫面只看到廁所門。便使用 O.S.描述。 O.S.也可以表示 畫外音(off-screen sound)。
如果角色沒有說出來的內心話,不能寫作 O.S.? 畫外音是必須在場的只是沒被看見。 如果想要表現內心話可以使用“內心獨白”或 V.O.
什么是 V.O.?(voice-over) 直譯為 覆蓋人聲上去
V.O. 和 O.S. 相同的地方在于: 觀眾不會在畫面上看到發聲體。
V.O. 指: 說話者不在場 說出的對白, 例如旁白,電話另一頭的應答,廣播電臺,電視聲音以及內心獨白。
V.O 與 O.S. 需要區分兩者不一樣! 不然做出來的音軌不是想要的效果。
膠卷跟數字到底差在哪里?
數字的好處是方便修改與復原,可以加更多特效,在復制和移動的時候不容易失真。
什么是數字?
普通人在方格紙上畫畫的例子。 數字最主要的好處是 不失真。 模擬方法的精密度上限取自媒材本身, 只要找到對的媒材,模擬方法的精密度可以輕易超過數字方法。
膠卷的優勢?
首先是“底片感”, 數字數據不失真的特性讓它沒有“個性”或太過真實。膠片則因為化學反應產生的圖像會有顆粒感,是有材質感的一種噪聲。比如黑膠唱片。
膠片感光的動態范圍比較大。
膠片格式簡單, 數字格式復雜: RAW、ProRes422、H.264等各式類型。
膠卷時代的制片可以先拍了再說,但數字時代的制片卻需要先搞懂后期流程,才能知道拍攝時要用什么樣的拍攝器材與方式,不能任意進入拍攝。
二、直擊拍攝現場
拍板的用處? 場記板
同步聲音與畫面。 專業劇組是分開錄制聲音與畫面的。
把聲音和畫面合成的工作叫做對同步(重復性高、無創意)
打倒板: 在某些需要抓住拍攝時機的時候,比如火車經過的時候來不及打板,拍攝結束后可以打倒板標記,這是純技術層面的。
小黑板上記載: 片名、場次、分鏡號、鏡次等
場記喊: 第幾場、第幾分鏡、第幾鏡次; 場三、 shot2、take1
容易混淆的長鏡頭? long take
深焦式長拍鏡頭
? ? 法國評論家巴贊 寫實主義: 鼓勵減少剪輯(可以理解為一鏡到底)
移動式長拍鏡頭: 以攝影機運動為核心的長拍鏡頭 。 像《愛樂之城》《奪魂索》《創世紀》等
早期移動式長拍鏡頭是用 軌道、搖臂、攝影機腳架上的橫搖和直搖、變焦鏡頭的放大與縮小做的。
現在使用各種輔助工具 攝影穩定器等。 場面調度很復雜, 相當于炫技。
電影畫面的錯覺魔術
電影是依靠錯覺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媒介,像“剪輯”本身就是一個利用錯覺把不同時空拍攝的場景與鏡頭連接起來的技巧。
相關概念有:
強迫透視、打光(光平衡)、景片、接景。
由希區柯克發揚光大的“眩暈鏡頭”
推軌變焦: 變焦、推軌
變焦時 主體與背景物的大小比例會等量變化。
推軌時因為主體與攝影機之間的距離快速變動,所以主體在畫面上的大小變化會遠大于其與背景物之間的比例變化。
《大白鯊》 《迷魂記》此類電影對 眩暈鏡頭的應用。
德國角度(Dutch Angle):
一戰時期德國文藝界流行的一種表現主義的美學風格,以夸張、強烈的情緒、不安全感為特色。當時的德國電影也受到影響。
當時三大藝術風格: 俄國蒙太奇美學、法國印象派、德國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電影和黑色電影的美學。
破水平:傾斜視角會帶給觀眾焦慮、不安、緊張、力量、幽默、激進等情緒。
電影中的光斑:
光暈、眩光、鬼影、光斑。
指引演員的視線:
畫左? 畫右?? no!? ? 攝影機左邊(smart side), 攝影機的右邊(dumb side)。
不被看見的人:
光替(第二隊)、上鏡替身(身體替身)、特技演員、救援性替身。
假血配方: 甘油,? 糖膠作為基底、糖膠與水2:1+玉米淀粉和染劑+香料(好聞)、 如果在戶外可以加一些辣椒精減少蚊蟲干擾。
第二團隊:拍攝一些不需要導演親自到場的鏡頭,比如動作戲、各類空景鏡頭、名勝地標災難片中的群眾反應,以及一些事后補拍的不包含主要演員的鏡頭等。
剪輯: 線性剪輯、非線性剪輯
影片調光: 曝光/白平衡調整、 夜戲日拍、 調整分鏡光影色調一致, 增強場景對比。
除了用燈光、反光板等調節現場的色溫與亮度對比,還有攝影師的快門時間、光圈大小,以及感光器件大小或者底片的感光度。
以底片說,沖洗過程中顯影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到影像本身的亮度與對比度。
電影色調: 膠片有分日光片和燈光片兩種。..
立體聲: 杜比降噪、杜比立體聲。 電影聲音一下子從單聲道進化成了立體聲。 上世紀60、70年代放映用的電影膠卷拷貝主要有兩種聲音記錄方式:模擬磁性音軌與模擬光學音軌。 模擬磁性音軌是在膠卷的其中一邊附上一條磁帶,聲音質量很好。在印制過程中比光學音軌要多上一些手續,成本高。
模擬光學音軌是直接把音波圖像化后印到膠卷上,成本低,容易隨著膠卷的磨損而劣化,聲音質量相比模擬磁性音軌差很多。 這時杜比降噪首先登場。
杜比并沒有發明創新,而是把之前的技術打包,并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電影排名: 美國時代雜志(TIME)、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美國電影學會(A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