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KubeSphere ?
KubeSphere 是面向云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云。
KubeSphere 愿景是打造一個以 Kubernetes 為內核的云原生分布式操作系統,它的架構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第三方應用與云原生生態組件進行即插即用(plug-and-play)的集成,支持云原生應用在多云與多集群的統一分發和運維管理。
社區情況
KubeSphere 已經擁有超過 16.2k (1.6萬) Star 的 GitHub 倉庫, 是一個比較受歡迎的開源項目,在國內 KubeSphere 的用戶還是很多的。
停止開源通知
觀點分析
原因分析
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使用 KubeSphere 來管理他們的容器云集群,有人說它 頁面 UI 好看,也有人說它 產品交互設計體驗好,降低了 Kubernetes 的學習成本 等,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因為他是國內廠商主導的(青云)開源項目,便于后續信創 而選擇。
在項目 Issue 中,KubeSphere 負責人對停止開源的背景做了簡要的說明,或許可以分析(猜測)出來一些事情:
-
KubeSphere 產品已經相對成熟進入穩定期。 KubeSphere 是 Kubernets 的下游項目,經過多年的發展 Kubernetes 也逐漸成熟了,因此 KubeSphere 也會逐漸進入成熟期。
-
KubeSphere 的商業化營收數字不好,可能是利潤低,甚至虧損。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存在的,可以在創新業務上有一定的投入,比如 OpenAI 早期的 100 億美元的投入。但是,如果這個業務長期收益不達標(資金、政策扶持、知名度、支撐內部等都算),正常的企業都會選擇減少投入,比如停止更新、裁員、賣掉等等。
-
KubeSphere 項目核心負責人及創始人離職,大概率是被動離職。 技術人員在向上管理的能力總是欠缺的,如果在職期間沒能快速升職提升話語權,在公司戰略調整中只能被動接受決策,沒資格參與到公司重大決策就很難為團隊爭取利益。由于 KubeSphere 也相對穩定了,降本增效的措施中的降低成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裁員,而項目負責人或資深的研發往往成本是比較高的人員。
-
KubeSphere的商業模式和戰略規劃不合理。 這本應該是創始人重點的工作內容,而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產品完善的細節中,也為最后的離開奠定了基礎。作為一個受歡迎的開源項目,而且是云原生中通用基礎設施型的項目,具有產品本身定位上的優勢,即只要進行云原生相關建設,就少不了容器云平臺,而 KubeSphere 剛好是個不錯的選擇。具體戰略規劃目前不清楚,但就目前這個停止開源的策略就是一個不合適的戰術動作。
社區白嫖導致利益受損?
看通知中的說【過去幾年,大量違反開源協議的行為——二次包裝、甚至直接用于商業化——對公司的利益造成了實質性影響。】給我一種感覺就是青云的高層對開源的理解不到位。
開源項目被用戶拿來白嫖或者商業使用的情況,在開源之初應該就能預料到的,這么多年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只能說大公司的病也開始發作了,在找借口呢。
如果不開源 KubeSphere 怎么能夠被人熟知呢?如果不開源,會有大量的用戶反饋問題甚至提交PR優化產品嗎?反過來,如果不開源又有幾個人會買青云的閉源容器云產品呢?
刪除文檔和鏡像
關于在社區中討論比較激烈的話題就是,KubeSphere 在停止開源的同時把項目相關的文檔和鏡像刪除了,這點我也很詫異。
這是領導失去理智了吧?這種決策絕對是弊大于利,除非是完全不想要要這塊業務了,要破罐子破摔。
不會 是資源成本過高,要釋放資源減少成本投入。文檔如果不維護內容,只是提供訪問本身資源消耗就不多。鏡像直接托管在 Dockerhub 或 Github 也不需要費用。
這種騷操作,刪除文檔和鏡像后可能的影響:
- 普通用戶不會將 KubeSphere 作為一種選擇。 不開源、沒文檔、等于放棄了新用戶,市場上就會減少相關的技術人才儲備。
- 企業失去信任, 購買企業版本會更加的謹慎。 公司的管理有問題,擔心就算買了企業版本,也可能哪天突然就把項目砍了,直接不維護了,這對使用的企業是很糟糕的事情。
- 已經采用的企業,會考慮替換成其他項目。 由于后續的發展演進不清晰,KubeSphere的用戶無論是否購買了企業版本的,都會進行適當的評估和考慮替換掉。
- 口碑連坐,也會影響對青云評價。 畢竟 KubeSphere 是青云主導的,閉源的決策也是青云公司,那對青云也同樣會有影響。甚至影響青云的核心云業務服務市場口碑。
如何看待這個事情
當前的信息技術產業離不開開源技術,離開了就絕對無法進行信息建設。 這個結論很絕對,但作為近10年的技術從業者,我很負責任的說,這是事實。有人說“信創”不就是國內企業完全獨立自主研發相關產品嗎?我只能呵呵~~,要知道一個應用軟件的生命周期過程中,會涉及底層的操作系統、內核、編程語言、依賴庫、數據庫、網絡協議、 框架、工具等等,這些是人類發展積累的基礎設施,單一國家或企業不可能重新建設一套出來。
推薦企業使用開源項目來進行 IT 建設,盡量不要使用閉源的產品。 開源項目有很多優點,比如成本極低、沒有廠商鎖定、市場有人才儲備等等;當然也有缺點,比如兼容性、定制化、服務響應等都和企業服務沒法比。這就看企業對技術的態度,來進行利弊的均衡。就個人經驗而言,如果有好的開源產品,建議優先選擇開源的產品。
開源項目也有生命周期,及時關注期生命周期狀態,提前規劃替換。在進行技術選型時,同種功能的技術實現至少有2種以上的選擇;還需要考慮有新技術需要替換某個老的技術,或者某個技術停止開源或者收費等情況;
放平心態,合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