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賢老師推薦的書,花了幾個小時,感覺現在的人與人之間特別缺乏這種深度的關系,但是與一個人建立深度的關系并沒有那么簡單,反正至今為止,自己好像沒有與任何一個人建立了這種深度的關系,那種雙方高度同頻,互相尊重理解,相互坦誠,開誠布公聊三觀,聊最內心的陰暗面而不會擔心對方離開的那種。
?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如果你要與別人建立深度的關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自我表露。好像瞬間明白了這些年來自己沒有任何深度關系的原因,包括曾經的戀情也是如此,感覺都是處于表面。性格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人格的底色其實不會輕易就發生變化。
一直以來,自己很少會把最內心的一些感受講給別人聽,傷心的難過的自卑的愧疚的陰暗的其實很少會跟朋友分享。很多時候遇到人際關系的一些矛盾沖突,本存著我理解你的做法在不違背法律的情況下我可以接受任何行為,基本上不會主動去面對沖突,而是在“我可以接受你這樣”的想法后面,不會過多的去談背后自己實際上的感性的情緒,也就不存在過多的自我想法表露。所以,是不是現在,自己也沒啥朋友,這就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30+的年紀,如果要問自己最想要的什么?那大概是一段深度的關系吧,不管是朋友,戀人,還是親人關系。就是那種當自己有任何喜怒哀樂都能第一時間分享的人,而且對方也不會因此而不耐煩,現在沒有,那問題根源還是在自己。
這本書的篇章感覺分了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舉例子,一部分是就此例子的論述。通過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溝通方式,來說明了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感覺算是目前為止看過對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論,最詳細最具像化也是最有論據的書了,不過,讀完的整體感受一般,書中的一些例子我很多都是跳過了,只看了論述的部分,感覺有些觀點寫的還精辟的,可以總結一下,反正我記得的也只有袒露脆弱這個觀點了,勇敢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信任對方,也信任自己。
?
插個題外話: 最近在刷到短視頻一個觀點還蠻精辟: 當一個人做了違背道德的事情他很坦誠的對另一個人說出來, 在不違法的前提下這可以被理解,但不意味著這種的行為就是可以被原諒的,說出來不意味這個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因為其背后的動機也許只是因此減少自己的愧疚感罷了。 最近還看到一個對看書的作用很少見到的一個說法,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特立獨行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找不到和你同類的人,你感覺到很孤獨,但是某天你看到一本書,發現不管是書中的人物,內容還是作者本身,他的觀點都和你有著驚人的類似,那么你就仿佛找到了一個自己的同類朋友,這種感覺其實就是讀書的意義。
1
在關系中,你永遠都有機會選擇成為一個可以影響他人,成就他人的人。分享事實可以讓別人整體認識我們,而分享感受往往是更有影響力的做法,前者告訴我們“這是什么” ,后者告訴我們“這有多重要”,它們為事實賦予意義。
2
“深度關系” 也不是關系的終態,因為關系總可以發展得更深。相反,我們可以把深度關系看成生命的,會呼吸的有機體,這些有機體總在不斷的變化,總是不斷需要我們的照料,而且總能給我們驚喜
?
3
即使是安全,平常的話語,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的。在缺乏信息的情況下,人們會編造一些東西。每個人都會在與人交往時得出一些結論,我們表露的越少,他人就會編造更多的信息,來填補認知的空白,以便理解他們看見的我們。
?
4
健康關系的核心,是兩個人之間的大致平等,這就產生了一種“公平”的感覺。所有的關系里都有權衡取舍,但是要讓一段關系維持下去,每個人的需求都要得到足夠的滿足,而且每個人都必須舍棄一些東西。關系中的雙方都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要知道對方想要什么。
?
5
在任何關系里,“刺痛”都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不加以處理,“刺痛”就可能變成“劇痛”。這意味著,在問題演變成嚴重沖突之前,解決問題更容易。
?
6
人一旦心里有了一個消極的敘事,人們就會產生選擇性收集信息的傾向。或者,用我們的話說,人們會“構建支持我們觀點的事例”。無論你自己認為自己有多客觀,每個人都容易受到證實偏差的影響。當你產生了一種信念甚至直覺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種傾向,更留意支持這種信念的事例,而不關注任何與之不符的例子。
?
7
我們無法選擇性麻痹自己的情緒,因為“如果我們不去感受憤怒、悲傷和恐懼,我們也感受不到感恩、愛和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