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海爾斯伯格(Anders Hejlsberg)是著名的編程語言和工具開發者,曾主導開發了?Turbo Pascal、Delphi(Borland 時期),以及加入微軟后參與的?C#?和?TypeScript。關于他離開 Borland 的原因,可以通過視頻中Hejlsberg的口述了解到具體原因:
安德斯·海爾斯伯格Anders 回答離開Borland的原因
通過行業分析和多方報道,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關鍵因素:
1.?職業發展受限與微軟的吸引力
-
微軟的邀約:1996 年,微軟向Anders Hejlsberg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機會,希望他領導新編程語言和工具的開發(后來成為?C#?和?.NET 框架)。微軟的平臺規模、資源投入以及對未來的技術愿景,對Anders Hejlsberg來說是更大的舞臺。
-
技術挑戰:Anders Hejlsberg以追求技術創新著稱。微軟當時正計劃顛覆企業級開發市場(如對抗 Java),這與他個人的興趣高度契合。
2.?Borland 的內部問題
-
管理動蕩:90 年代中后期,Borland 經歷了多次管理層變動和戰略調整,導致公司方向不穩定。這種環境可能讓技術團隊感到不安。
-
資源縮減:隨著 Borland 市場份額被微軟擠壓(尤其是 Visual Basic 和 Visual C++ 的競爭),其開發工具業務的資源投入逐漸減少,限制了Anders Hejlsberg團隊的創新能力。
3.?個人對技術影響力的追求
-
Anders Hejlsberg在 Borland 已取得了巨大成功(Turbo Pascal 和 Delphi 是當時最流行的開發工具之一),但他可能希望自己的技術能影響更廣泛的開發者群體。微軟的平臺和全球覆蓋為此提供了可能。
-
他在微軟的后續成就(如 C# 成為主流語言、TypeScript 解決 JavaScript 痛點)印證了這一選擇的前瞻性。
4.?公開報道與行業觀點
-
據《紐約時報》等媒體報道,Anders Hejlsberg離職的直接原因是微軟的主動招募,且 Borland 未能匹配其職業訴求。
-
微軟為海爾斯伯格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權和資源,這是 Borland 后期難以企及的。
Anders Hejlsberg的離開是典型的“頂尖人才被更大平臺吸引”案例,結合了 個人職業抱負、公司環境變化 和 技術趨勢轉向(如微軟推動的 .NET 戰略)。他的選擇最終推動了 C# 和 TypeScript 的誕生,顯著影響了現代軟件開發。
Programming Languages: Survivors and Wannabes來源:
Programming Languages: Survivors and Wannabes(1996) (nytimes.com)
編程語言:常青樹與挑戰者(1996) (nytimes.com)
對這篇文章的評價:
盡管Charles Petzold以其作為微軟的支持者和技術書籍作家的身份而聞名,但其列表顯得過于簡單且淺顯。實際上,在1996年,LISP(即使在AI寒冬的尾聲)、Perl(當時互聯網的一半程序由Perl編寫)、Tcl(可能占據了互聯網的四分之一以及基于telnet的服務使用Tcl)、awk、Ada等語言都非常普遍。與此同時,Smalltalk、RPG、REXX和PL/1至少與COBOL一樣常見。Python雖然仍不算主流,但正在逐步獲得關注。PHP剛剛發布時就像天花一樣在易感人群中迅速傳播。
關于Delphi被描述為“討厭微軟的人的選擇”,這確實讓人發笑。事實上,Delphi的優點在于它對大型程序提供了良好的性能和安全性。選擇Borland工具的原因是因為它們能夠將程序的運行速度提高一倍,而不是出于意識形態上的考量。
Programming Languages: Survivors and Wannabes(1996) (nytimes.com) 原文
https://www.nytimes.com/1996/09/09/business/programming-languages-survivors-and-wannab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