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盤存儲原理
磁盤存儲數據的原理:
磁盤存儲數據的原理是利用磁性材料在磁場作用下的磁化性質,通過在磁盤表面上劃分成許多小區域,根據不同的磁化方向來表示0和1的二進制數據,通過讀寫磁頭在磁盤上的移動,可以實現數據的讀取和寫入。
電腦硬盤拆解全過程 放大100倍 磁頭壞道盤片磁道看的門清_嗶哩嗶哩_bilibili
注意:電腦開機狀態下,不要搬運,挪動,碰撞。否則可以由于震動使磁頭刮傷高速旋轉的磁盤,從而導致數據丟失。
機械硬盤的物理部件
主控電路板:控制
密封盤腔:接口
磁頭組件:讀寫
磁盤盤片:存儲
音圈電機:驅動磁頭
主軸電機:啟動盤片
連接排線:連接
關于盤片
黃色為磁性晶粒層 類似有NS的磁鐵,比如黃色的為0藍色方向的為1
硬盤的邏輯結構
劃分 指分割出區域
定義是在頭尾寫入數據
磁道:磁盤上一圈圈用于存儲數據的磁化區域構成磁道(Track)????
扇區:磁盤上的每個磁道被等分為若干個弧段,這些弧段便是硬盤的扇區(Sector)??
柱面:不同盤面上同一半徑的磁道就構成了一個個的柱面(cylinder)
盤面
盤面號:硬盤的盤片一般用鋁合金材料做基片,高速硬盤也可能用玻璃做基片。玻璃基片更容易達到所需的平面度和光潔度,且有很高的硬度。磁頭傳動裝置是使磁頭部件作徑向移動的部件,通常有兩種類型的傳動裝置。一種是齒條傳動的步進電機傳動裝置;另一種是音圈電機傳動裝置。前者是固定推算的傳動定位器,而后者則采用伺服反饋移動到正確的位置上。磁頭傳動裝置以很小的距離使磁頭部件做徑向移動,用以變換磁道
硬盤的每一個盤片都有兩個盤面(Side),即上、下盤面,一般每個盤面只會利用一面存儲數據,成為有效盤片,也有極個別的硬盤上下兩面都利用。每一個這樣的有效盤面都有一個盤面號,按順序從上至下從“0”開始依次編號。在硬盤系統中,盤面號又叫磁頭號,因為每一個有效盤面都有一個對應的讀寫磁頭。硬盤通常有2~3個盤片,故盤面號(磁頭號)為0~1或0~2。
磁道
磁道:磁盤在格式化時被劃分成許多同心圓,這些同心圓軌跡叫做磁道(Track)。磁道從外向內從0開始順序編號。硬盤的每一個盤面有300~1 024個磁道,新式大容量硬盤每面的磁道數更多。信息以01串的形式記錄在這些軌跡中。一個標準的3.5in硬盤盤面通常有幾百到幾千條磁道。磁道是“看”不見的,只是盤面上以特殊形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區,在磁盤格式化時就已規劃完畢。
柱面
柱面:所有盤面上的同一磁道構成一個柱,通常稱做柱面(Cylinder),每個圓柱上的磁頭由上而下從“0”開始編號。數據的讀/寫按柱面進行,即磁頭讀/寫數據時首先在同一柱面內從“0”磁頭開始進行操作,依次向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盤面即磁頭上進行操作,只在同一柱面所有的磁頭全部讀/寫完畢后磁頭才轉移到下一柱面,因為選取磁頭只需通過電子切換即可,而選取柱面則必須通過機械切換。電子切換相當快,比在機械上磁頭向鄰近磁道移動快得多,所以,數據的讀/寫按柱面進行,而不按盤面進行。也就是說,一個磁道寫滿數據后,就在同一柱面的下一個盤面來寫,一個柱面寫滿后,才移到下一個扇區開始寫數據。讀數據也按照這種方式進行,這樣就提高了硬盤的讀/寫效率。一塊硬盤驅動器的圓柱數(或每個盤面的磁道數)既取決于每條磁道的寬窄(同樣,也與磁頭的大小有關),也取決于定位機構所決定的磁道間步距的大小。
關于扇區
磁盤在低格化處理的時候,會劃分和定義扇區,扇區標識壞的時候,是邏輯壞道,可以被恢復
這些同心圓不是連續記錄數據,而是被劃分成一段段的圓弧,這些圓弧的角速度一樣。由于徑向長度不一樣,所以,線速度不一樣,外圈的線速度較內圈的線速度大,即同樣的轉速下,外圈在同樣時間段里,劃過的圓弧長度要比內圈劃過的圓弧長度大。每段圓弧叫做一個扇區,扇區從“1”開始編號,每個扇區中的數據作為一個單元同時讀出或寫入。
操作系統【1】以扇區(Sector)形式將信息存儲在硬盤上,每個扇區包括512個字節的數據和一些其他信息。一個扇區有兩個主要部分:存儲數據地點的標識符和存儲數據的數據段
是數據存儲的最小單元,有512字節和4k兩種格式。操作系統識別 的最小單位
硬盤尋址方式
CHS
CHS(Cylinder-Head-Sector)尋址方式是一種早期的磁盤尋址方式,用于定位和訪問磁盤上的數據。它將磁盤的物理結構抽象為柱面、磁頭和扇區的組合。
CHS尋址方式使用柱面號、磁頭號和扇區號的組合來定位和訪問磁盤上的數據。 通過指定柱面號、磁頭號和扇區號,操作系統或磁盤控制器可以精確地定位到磁盤上的特定數據位置。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CHS尋址方式逐漸被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尋址方式取代。LBA尋址方式使用邏輯塊號來定位和訪問磁盤上的數據,更加簡單和靈活,能夠支持更大容量的磁盤。
LBA是Logical Block Addressing(邏輯塊尋址)的縮寫。它是一種磁盤尋址方式,用于定位和訪問磁盤上的數據。
在LBA尋址方式中,磁盤被抽象為邏輯塊的序列,每個邏輯塊都有一個唯一的邏輯塊號(LBA)。邏輯塊是磁盤上的最小可尋址單位,對應磁盤上的扇區,通常為512字節或4KB。
與CHS尋址方式不同,LBA尋址方式不需要考慮磁盤的物理結構,如柱面、磁頭和扇區。通過指定邏輯塊號,操作系統或磁盤控制器可以直接定位到磁盤上的特定邏輯塊,而無需關心磁盤的物理布局。
LBA尋址方式的優點是簡單和靈活。它可以支持更大容量的磁盤,并且不受物理結構的限制。此外,LBA尋址方式還可以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更好的數據可靠性。
因此,現代計算機系統通常使用LBA尋址方式來管理磁盤上的數據,而不再使用傳統的CHS尋址方式。
更進一步的尋址方式 扇區是如何編號的
工作原理:
為了對扇區進行查找和管理,需要對扇區進行編號,扇區的編號從0磁道開始,起始扇區為1扇區,其后為2扇區,3扇區…,0磁道的扇區編號結束后,1磁道的起始扇區累計編號,直到最后一個磁道的最后一個扇區(n扇區)。例如,某個硬盤有1024個磁道,每個磁道劃分為63個扇區,則0磁道的扇區號為1-63,1磁道的起始扇區號為64,最后一個磁道的最后一個扇區號為64512。
如果扇區按順序繞著磁道依次編號,那么,控制器在處理一個扇區的數據期間,磁盤旋轉太遠,超過扇區間的間隔(這個間隔很小),控制器要讀出或寫入的下一扇區已經通過磁頭,也許是相當大的一段距離。在這種情況下,磁盤控制器就只能等待磁盤再次旋轉幾乎一周,才能使得需要的扇區到達磁頭下面。
交叉因子:數據讀取經常需要按順序讀取一系列相鄰的扇區(邏輯數據相鄰)。如對磁道扇區按物理順序進行編號,很可能出現磁頭讀取完第一個扇區后,由于盤片轉速過快來不及讀取下一個扇區
顯然,要解決這個問題,靠加大扇區間的間隔是不現實的,那會浪費許多磁盤空間。許多年前,IBM的一位杰出工程師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即對扇區不使用順序編號,而是使用一個交叉因子(interleave)進行編號。交叉因子用比值的方法來表示,如3﹕1表示磁道上的第1個扇區為1號扇區,跳過兩個扇區即第4個扇區為2號扇區,這個過程持續下去直到給每個物理扇區編上邏輯號為止。例如,每磁道有17個扇區的磁盤按2﹕1的交叉因子編號就是:l,10,2,11,3,12,4,13,5,14,6,15,7,16,8,17,9,而按3﹕1的交叉因子編號就是:l,7,13,2,8,14,3,9,15,4,10,16,5,11,17,6,12。當設置1﹕l的交叉因子時,如果硬盤控制器處理信息足夠快,那么,讀出磁道上的全部扇區只需要旋轉一周;但如果硬盤控制器處理沒有這么快,磁盤所轉的圈數就等于一個磁道上的扇區數,才能讀出每個磁道上的全部數據。將交叉因子設定為2﹕1時,磁頭要讀出磁道上的全部數據,磁盤只需轉兩周。如果2﹕1的交叉因子仍不夠慢,磁盤旋轉的周數約為磁道的扇區數,這時,可將交叉因子調整為3﹕1。
如下圖,增加了交叉因子后的扇區編號一般是下面這樣:
硬盤分區與格式化
硬盤低級格式化:在磁盤上寫入了柱面,磁道,和扇區信息數據,扇區是存取數據的前提,實現磁粒的有序管理是在出廠的時候就確定了,但這個時候,電腦還是看不到磁盤的
硬盤初始化:在硬盤的0磁道和0扇區寫入MBR引導信息(主引導記錄代碼)和分區表。針對整個硬盤。
硬盤高級格式化:將硬盤的每個分區的起始扇區寫入了DBR引導信息和文件系統引導信息。針對硬盤的每一個分區。如果DBR損壞了,對應的分區就無法查看了。C盤做操作系統,D盤安裝軟件等
MBR的產生
MBR扇區的組成
分區表圖例及要點
通過分區的DBR扇區中記錄的分區信息來修改MBR中的分區表項信息
為什么 FAT32 不支持 4GB 以上的文件
因為FAT32文件系統里,表示文件長度信息的內容是保存在一個4字節的數值里的,4字節二進制能表示的最大數就是4294967295,這個數正好是4GB-1字節。
下圖是一個FAT32文件系統目錄項的截圖:
黃色框表示文件名,紅色框是文件尺寸,可以看到文件尺寸一共就4個字節,所以最多能表示的數字就是4GB-1,再大就變成0了。
為什么 FAT32 不支持 4GB 以上的文件
實驗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ep58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