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生產架構做對比分類的用語,主要有按計劃推進型與需求拉動型。 「按計劃推動型」與「需求拉動型」兩者乃是生產架構上常使用、成對比的兩個用語。不過,有時不只用來指單純的生產現場架構,也有人把它應用在更廣泛的生產架構設計上。
按計劃推進型的生產架構
按計劃推動型的生產架構主要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事先擬訂整套工作計劃,過程中每個作業員或執行者只需要做好自己分配的部分即可。然而,現實操作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突發狀況,或者遇到困難,比如突然缺乏某些評鑒或者質量沒有達到標準,乃至于部分作業員請假等。遇到類似意外狀況,就得修正或重新擬訂計劃,但這只是理想,實際上并不容易快速轉彎或全部重新再來。
優思學院專用圖片|版權所有
主要原因是,按計劃推進型工作架構,執行的多是大型計劃,如果過程中有太多變數與突發狀況必須改變,就無法做事。因此,遇到困難或不順利時,解決方法通常是委由個別作業員進行適當的處理。不過,在復雜的工作現場,個別員工未必能妥善地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與突發狀況,結果就容易變成無視事態變化而按照原先計劃繼續工作,使產品出現瑕疵、未能達到標準而造成公司重大損失。
賣多少做多少的需求拉動型生產模式
所謂「需求拉動型」生產模式,就是「東西賣出多少,生產線才生產多少的工作架構。換言之,這種工作架構必須視后段產品庫存狀況決定生產量,因此又稱為「后段工程牽引型生產架構」。最初研發、使用這種生產架構的,就是豐田汽車,「豐田生產方式」可說是與眾不同,且是其公司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種生產方式主要優點是,能防止過量生產與產品滯銷問題。
優思學院專用圖片|版權所有
操作方法主要是「產品賣出去多少,生產線才做多少」,「用掉多少零組件,才進多少零組件。操作時后段工程人員必須機動地把相關情報傳給前段工程人員,這種情報傳遞的方法豐田公司稱為「看板管理」。最常見的操作方式是在送到下一段工程的加工品上張貼名為「看板」的紙牌。后段工程的作業員取走東西并已著手該段工程加工時,就把紙牌撕下來,送回給前段工作人員。這等于告訴對方「這部分已經用完,東西可以繼續送來。
總之,前段工程員工只在取得后段工程人員遞回的「看板」時才進行生產或供給。換言之,「看板」代表「采用」(看板回來,表示的東西已被采用),同時也代表「拒絕」(看板沒回來,表示后半工程人員不需要追加加工品)。
即使采取需求拉動型生產模式,仍得事先擬訂計劃,然后按照計劃進行機器、人員、零組件配置。只不過生產過程中前段人員必須遵照后段人員的「看板信號」進行動作。
精益生產管理推崇拉動型的生產模式,“拉動式”生產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由于生產是基于實際需求,企業可以更靈活地調整生產計劃,避免過量生產和產品滯銷的風險,這就是精益生產的最可貴之處。
有很多人對精益生產[1]中的“拉動式生產”存在著兩個大誤解。
其中一個誤解是精益生產就一定是Make to Order,因為這就有別于Make to Stock,不會有庫存,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所謂的“拉動式生產”,就是要知道生產活動是由“客戶”需求決定的,在進行生產之時,每一個生產過程都是由下一個生產過程的"需求"所決定,從而不生產多余、額外的產品或者在制品,同時在利用可視化工具,監測和控制庫存數量,從而控制了企業的浪費。
拉動式生產是通過一級一級的拉動可以使流程有序平穩地進行,避免了各種浪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