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管理績效域
1. 價值驅動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
1)體系構成要素
- 核心轉變:從預測型生命周期(計劃驅動)轉向價值驅動體系,融合預測型和敏捷方法
- 組成要素:
- 12個項目管理原則(基礎)
- 績效域(8個)
- 項目生命周期
- 過程組(5個)
- 十大知識領域
- 價值交付系統
2. 項目績效域
1)干系人績效域
預期目標
- 在整個項目期間與干系人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關系。
- 干系人認同項目目標。
- 支持項目的干系人提高了滿意度,并從中受益;反對項目的干系人沒有對項目成果產生負面影響。
干系人的識別與分類
- 識別方法:
- 先識別高層級干系人,再逐步細化。
- 持續進行識別過程,隨項目進展更新。
- 理解和分析:
- 努力了解干系人的感受、情緒、信念和價值觀。
- 需持續進行,非一次性活動。
- 優先級排序:
- 根據項目變化重新排序。
- 團隊應聚焦權力和利益最大的干系人。
- 參與:
- 運用軟技能(談判、溝通、期望管理)。
- 采用多樣化溝通技術。
- 定期獲取反饋并調整方法。
- 監督:
- 干系人參與方法的有效性。
- 必要時更新參與策略。
執行效果檢查
- 干系人參與的連續性:對干系人參與的連續性進行衡量(持續參與程度)。
- 變更的頻率:對項目和產品需求的大量變更或修改可能表明干系人沒有參與進來或與項目目標不一致。
- 干系人行為、干系人滿意度、干系人相關的問題和風險:是否對項目滿意、支持或反對,識別和關系人有關的問題和風險。
2)團隊績效域
預期目標
- 共享責任。
- 建立高績效團隊。
- 所有團隊成員都展現出相關領導力和人際關系技能。
績效要點
- 項目團隊文化:
- 透明、誠信、尊重。
- 積極討論、相互支持。
- 支持、勇氣、慶祝成功。
- 高績效團隊:
- 開誠布公的溝通。
- 共享責任、信任與協作。
- 適應性、韌性、認可。
- 領導力技能:
- 建立和維護愿景、批判思維、激勵、人際關系技能。
執行效果檢查
- 目標和責任心:所有項目團隊成員都了解愿景和目標。項目團隊對項目的可交付物和項目成果承擔責任。
- 信任與協作程度、適應變化的能力、彼此賦能:
- 協作水平與適應能力。
- 賦能感受與信任程度。
- 管理和領導力風格適宜性:
- 領導風格與項目環境的匹配度。
決策方法
- 大拇指法:
- 朝上:強烈支持。
- 水平:中立態度。
- 向下:明確反對。
- 五指法(Fist to Five):
- 握拳:完全不同意。
- 1指:強烈不滿。
- 2指:需要更多討論。
- 3指:可接受但不完全同意。
- 4指:支持并愿意執行。
- 5指:完全贊同。
3)開發方法和生命周期績效域
預期目標
- 開發方法與項目可交付物的吻合。
- 項目交付需要與干系人價值緊密關聯。
- 項目的生命周期由促進交付節奏的項目階段和所需開發方法共同構成。
績效要點
- 交付節奏:
- 一次性交付:預測型生命周期特點,范圍明確。
- 多次交付:增量型方法特點。
- 定期交付:敏捷方法(如Scrum)特點,如每兩周交付一次。
- 開發方法:
- 預測型。
- 敏捷方法。
- 增量型。
- 開發方法的選擇:
- 產品/服務/成果特性。
- 項目特點。
- 組織情況。
- 協調交付節奏與開發方法:
- 預測型:整體一次性交付。
- 敏捷方法:定期或多次交付Scrum。
- 增量型:多次交付。
執行效果檢查
- 適宜方法效果:
- 可交付成果變更成本相對較小。
- 產品變量較高。
- 價值導向:將項目工作劃分為多個階段,包含適當退出標準。
4)規劃績效域 -規劃過程組
定義:涉及整個項目期間組織與協調相關的活動與職能
預期目標
- 項目以有條理、協調一致和經過周密考慮的方式推進。
- 應用系統的方法交付項目成果。
- 對不斷演變的信息進行詳細說明。
- 規劃投入的時間成本恰當。
- 規劃的內容足以管理干系人期望。
- 根據新出現的和不斷變化的需要或條件調整規劃。
績效要點
- 規劃的影響因素:
- 開發方法。
- 項目可交付物。
- 組織需求。
- 市場條件。
- 法律和法規限制。
- 項目估算:
- 四個方面:區間、準確度、精確度、信心。
- 準確:結果在要求范圍內(如打靶命中靶心但分散)。
- 精確:結果集中但可能偏離目標(如打靶密集但偏離靶心)。
- 估算類型:
- 確定性估算與概率估算。
- 絕對估算(具體天數/金額)與相對估算(如敏捷中的故事點)。
- 進度估算和成本估算。
- 項目團隊和結構規劃:所需的技能、熟練度、工作地點等。
- 溝通規劃(強調"量身定制")。
- 實施資源規劃(技能、熟練度等)。
- 采購規劃。
- 變更規劃。
- 度量指標和一致性(不良指標等)。
執行效果檢查
- 績效偏差:是否在按計劃進行,績效偏差是否在臨界值范圍內。
- 規劃的整體性:交付進度、資金提供、資源可用性等。
- 規劃詳盡程度:初步信息應適當詳盡。
- 規劃適應性:
- 敏捷項目:使用待辦事項列表,持續調整計劃。
- 預測型項目:采用變更控制過程,記錄變更日志。
5)項目工作績效域
涉及:建立項目過程、管理實物資源和營造學習環境三大核心活動
預期目標
- 有效率且有效果的項目績效。
- 建立適合項目環境的過程。
- 干系人有效溝通和參與。
- 有效資源的高效管理。
- 采購流程的有效執行。
- 變更的妥善處理。
- 通過持續學習和過程改進提升團隊能力。
績效要點
- 項目過程:
- 定期審查:需建立并定期審查團隊工作流程,識別瓶頸和障礙(管理過程組中的質量審計QA活動,在敏捷項目中通過每日站會及時發現工作障礙)。
- 平衡競爭性制約因素:平衡不斷變化的制約因素,同時保持干系人的滿意度。
- 項目團隊保持專注保護:
- 項目工作需要聚焦在工作過程(交付價值)。
- 保護團隊的工作能力。
- 健康底線:團隊成員健康要求不可協商,必須絕對保證。
- 滿意度管理:通過保持團隊健康和滿意度來專注價值交付。
- 項目溝通和參與:
- 進行項目溝通管理并關聯干系人績效域。
- 管理實物資源:
- 減少現場材料搬運和儲存(類似看板系統的JIT零庫存理念)。
- 消除材料等待時間。
- 最小化報廢和浪費。
- 確保安全工作環境。
- 處理采購事宜:
- 了解指標過程,根據項目特點選擇合同方式。
- 范圍明確時采用總價類合同。
- 可能出現重大變更時采用成本補償類合同。
- 范圍完全不確定時采用工料合同。
- 監督新工作和變更:
- 變更處理差異:
- 預測型生命周期:嚴格走變更流程。
- 適應型項目:變更放入產品待辦列表(PB)按優先級處理。
- 變更處理差異:
- 學習和持續改進:
- 需同時管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管理知識)。
- 防止知識流失是持續改進的關鍵。
執行效果檢查
- 過程審計驗證過程適宜性和有效性。
- 狀態報告反映工作效率和效果。
- 溝通有效性評估。
- 采購流程合規性檢查。
- 變更處理規范性審查。
- 團隊績效變化分析。
6)交付績效域
涉及:項目范圍和質量的可交付成果相關活動(范圍管理中的"確認范圍"過程(驗收可交付成果)、質量管理中的"控制質量"過程(QC))
預期目標
- 實現業務目標和戰略推進。
- 達成預期成果。
- 實現項目收益。
- 確保團隊對需求的清晰理解。
- 獲得干系人對可交付物的滿意驗收。
績效要點
- 價值交付:
- 在項目期間就可向干系人交付價值,在項目生命周期結束時交付大量可交付物的項目會在項目結束后產生價值。
- 敏捷交付:
- 每個迭代周期(Sprint)持續交付價值。
- 實現項目期間的價值流動。
- 預測型交付:
- 項目結束時一次性交付。
- 價值可能在交付后運營階段顯現。
- 可交付物:
- 臨時或最終的產品、服務或成果。
- 質量:
- 聚焦:驗證交付內容是否滿足客戶需求。
- 質量聚焦:確保達到技術規范要求的績效水平。
- 反映在完成標準(預測型項目:質量標準和質量測量指標)、完成的定義(敏捷項目:DoD)、工作說明書或需求文件中。
- 質量驗證:通過控制質量過程確保符合標準。
執行效果檢查
- 商業論證驗證項目與戰略目標一致性。
- 效益管理計劃評估收益實現情況。
- 需求變更頻率反映理解深度(預測型初期變更少說明理解到位)。
- 敏捷項目通過持續需求確認反映干系人理解。
- 干系人滿意度指標(投訴率、退貨量等)。
7)測量績效域 (監控過程組)
核心概念
- 功能范疇:涉及評估項目績效和采取糾正措施的活動,屬于監控過程組核心內容。
- 關鍵指標:重點關注進度績效指標(SPI)和成本績效指標(CPI),SPI=EV/PV,CPI=EV/AC。
- 雙重作用:既包含績效監控,也包含發現問題后的糾正措施。
預期目標
- 可靠理解:通過準確測量建立對項目狀況的客觀認知。
- 決策支持,支撐決策。
- 績效保障:采取及時行動維持項目正常軌道。
- 基于可靠數據預測商業價值實現情況做出決策。
績效要點
- 制定有效的測量指標:
- 項目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包括提前指標和滯后指標):
- 提前指標:問題發生前的預警指標(如QA過程不符合項)。
- 滯后指標:問題顯現后的結果指標(如工作績效報告數據)。
- 有效測量指標(SMART原則):
- 具體性(Specific):明確測量對象和標準。
- 有意義(Meaningful):與業務目標直接相關。
- 可實現(Achievable):在現有資源條件下可獲取。
- 相關性(Relevant):與決策需求緊密關聯。
- 及時性(Timely):數據采集和反饋的時效性。
- 項目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包括提前指標和滯后指標):
- 測量內容及相應指標:
- 交付物指標:可交付成果的質量/數量度量。
- 基準指標:與項目基準的偏差分析。
- 價值指標:商業價值實現程度的量化。
- 干系人指標:干系人滿意度等軟性指標。
- 預測指標:EAC、ETC等預測性指標。
- 展示度量信息和結果:
- 儀表盤、信息發射源、自視管理。
- 測量陷阱:
- 霍桑效應:測量什么就得到什么(團隊會針對性優化被測量指標)。
- 虛榮指標:具有誤導性的表面數據(如累計觀看人數vs實時在線人數)。
- 士氣風險:過度測量導致團隊壓力增大。
- 誤用度量指標:指標與決策目標不匹配。
- 對績效問題進行診斷:
- 針對各種度量指標制定臨界值,偏差程度取決于干系人的風險承受力。
- 持續改進:
- 測量和展示度量信息和度量結果是為了持續改進。
執行效果檢查
- 數據審計:驗證測量數據的可靠性和偏差。
- 偏差分析:通過SPI、CPI等識別績效偏離(發現問題后必須制定具體糾正方案)。
- 工作績效數據:比對實際績效與預期商業價值。
8)不確定性績效域 (風險管理)
基本定義
- 本質內涵:涵蓋風險管理所有活動和功能。
- 風險分類:
- 威脅:消極風險(如進度延誤)。
- 機會:積極風險(如成本節約)。
- 非事件風險:包括模糊性風險和易變性風險。
預期目標
- 環境認知:全面把握技術/社會/市場等環境因素。
- 依賴管理:識別項目要素間的相互依賴性。
- 預測能力:提前預判威脅和機會。
- 韌性建設:增強項目抗干擾能力。
績效要點
- 儲備策略:合理設置成本/進度儲備。
- 優先級匹配:應對措施與制約因素優先級一致。
- 機會管理:建立機會識別和利用機制。
- 預防措施:主動預防威脅而非被動應對。
執行效果檢查
- 應對適宜性:檢查風險應對措施的適用性。
- 機制完備性:評估風險管理流程完整性。
- 儲備使用:分析應急/管理儲備使用效率。
- 環境響應:驗證對環境因素的考慮充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