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晶振的好壞判斷方法,3個步驟輕松搞定。
外觀檢查:先看臉,再看腳
晶振體積雖小,但問題往往寫在“臉上”。第一步,用肉眼觀察:
裂痕與破損:晶振表面如果有明顯裂紋或缺口,大概率內部晶體已碎裂,直接報廢。
引腳氧化:引腳發黑或有綠色銹斑,說明接觸不良,可能導致信號中斷。用橡皮擦輕輕擦拭氧化層,再重新焊接試試。
封裝異常:有源晶振(通常4引腳)的金屬殼若鼓起或變形,可能內部電路損壞。
如果外觀沒問題,再進入下一步測試。
萬用表測試:3招快速排查
萬用表是電子維修的“萬能鑰匙”,以下操作無需拆解設備,直接在電路板上進行:
1.電阻法(檢測短路)
步驟:萬用表調至R×10k檔,表筆接觸晶振兩腳。
結果:
阻值無窮大:正常,無短路。
阻值接近0Ω:內部短路,直接換新。
注意:此方法只能排除短路,無法判斷是否開路或頻率異常。
2.電壓法(判斷是否起振)
步驟:萬用表調至直流電壓檔,紅表筆接晶振引腳,黑表筆接地。
結果:
無源晶振:兩腳電壓應接近電源電壓的一半(如5V供電時約2.5V),且兩腳電壓有差異。若兩腳電壓相同或接近0V,可能未起振。
有源晶振:輸出腳電壓接近電源電壓(如3.3V供電時為3V左右),否則可能損壞。
3.電容法(輔助參考)
步驟:萬用表切換至電容檔,測量晶振兩腳電容。
結果:正常晶振容量在幾十到幾百皮法(pF),若容量明顯減小,可能內部老化。
替換法:終極驗證
如果前兩步無法確定,直接換晶振是最可靠的方法:
型號匹配:必須選擇同頻率、同封裝的晶振,有源晶振還要注意工作電壓(如3.3V或5V)。
負載電容:無源晶振需搭配原電路的匹配電容(通常標注在電路板上),否則可能導致頻率偏移。
操作技巧:
焊接時用恒溫烙鐵(300℃左右),避免過熱損壞。
有源晶振引腳有方向性,接反會導致停振。
替換后通電測試,若設備恢復正常,說明原晶振已失效。
小技巧:聽聲辨好壞
進階操作:用1.5V電池連接晶振兩腳,貼近耳朵仔細聽。若聽到輕微的噠噠聲,說明晶振正在振蕩;無聲則可能未起振或損壞。不過此方法僅適用于低頻晶振(如32.768kHz鐘表晶振),高頻晶振聲音微弱難以分辨。
注意事項:
區分有源與無源:有源晶振自帶振蕩電路,直接輸出方波;無源晶振需外部電路驅動,輸出正弦波。測試方法不同,別弄混!
安全第一:測試時確保電路板斷電,避免觸電。試電筆測晶振的方法(需插入市電)存在風險,非專業人士慎用。
專業工具輔助:有條件的話,用示波器觀察波形最準確——正常晶振應輸出穩定的正弦波或方波,且頻率與標稱值偏差極小。
總結:
外觀檢查:快速排除物理損壞。
萬用表三招:電阻、電壓、電容分步測試。
替換法:終極驗證,省時省力。
小技巧:電池聽聲法,適合新手應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