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展菲,目前在上市企業從事人工智能項目研發管理工作,平時熱衷于分享各種編程領域的軟硬技能知識以及前沿技術,包括iOS、前端、Harmony OS、Java、Python等方向。在移動端開發、鴻蒙開發、物聯網、嵌入式、云原生、開源等領域有深厚造詣。
圖書作者:《ESP32-C3 物聯網工程開發實戰》
圖書作者:《SwiftUI 入門,進階與實戰》
超級個體:COC上海社區主理人
特約講師:大學講師,谷歌亞馬遜分享嘉賓
科技博主:華為HDE/HDG
我的博客內容涵蓋廣泛,主要分享技術教程、Bug解決方案、開發工具使用、前沿科技資訊、產品評測與使用體驗。我特別關注云服務產品評測、AI 產品對比、開發板性能測試以及技術報告,同時也會提供產品優缺點分析、橫向對比,并分享技術沙龍與行業大會的參會體驗。我的目標是為讀者提供有深度、有實用價值的技術洞察與分析。
展菲:您的前沿技術領航員
👋 大家好,我是展菲!
📱 全網搜索“展菲”,即可縱覽我在各大平臺的知識足跡。
📣 公眾號“Swift社區”,每周定時推送干貨滿滿的技術長文,從新興框架的剖析到運維實戰的復盤,助您技術進階之路暢通無阻。
💬 微信端添加好友“fzhanfei”,與我直接交流,不管是項目瓶頸的求助,還是行業趨勢的探討,隨時暢所欲言。
📅 最新動態:2025 年 3 月 17 日
快來加入技術社區,一起挖掘技術的無限潛能,攜手邁向數字化新征程!
文章目錄
- 摘要
- 引言
- 用 vLLM 搭建高效并發推理服務
- 什么是動態批量合并?為什么它很重要?
- Token 流式輸出:為什么不能等所有 Token 生成完再返回?
- 實戰代碼示例:用 vLLM 搭建一個并發推理服務
- 環境準備
- Inference 服務代碼
- 代碼解讀:
- 應用場景示例 1:實時對話平臺
- 應用場景示例 2:文檔摘要 API 服務
- QA 問答環節
- 總結
摘要
隨著 AI 應用從實驗室走向真實世界,服務端的高效并發推理成了一道繞不開的坎。大語言模型(LLM)計算量巨大,逐個請求處理顯然不現實。像 動態批量合并(Dynamic Batching)、Token 流式輸出(ChatGPT 式響應) 和 KV Cache 管理 這些技術,正是讓大模型推理服務化落地的關鍵。
vLLM 作為代表性的推理框架,把這些能力整合在一起,幫助開發者實現高吞吐、低延遲的并發推理。本文將結合實戰代碼,帶你搭建一個能真正并發高效響應的推理服務。
引言
大家平時用 ChatGPT,看到的效果是邊打字邊出字,像是 AI 正在“思考”。但實際上,后臺有成千上萬個用戶在同時發起請求,共享著有限的算力資源。
如果簡單粗暴地“一人一張 GPU”,不光燒錢,連資源都撐不住。這時候,就需要 動態批量合并(Dynamic Batching) 和 KV Cache 復用(Cache Reuse) 出馬了。
vLLM 就是專門為這種高并發場景做優化的框架,它不僅能動態合批,還能在批次中靈活插入新請求、移除完成的請求,讓算力利用率拉滿。
本文將會詳細講解:
- 并發推理為什么離不開批量合并?
- Token 流式輸出對服務架構有啥挑戰?
- KV Cache 如何幫我們省下大把算力?
- vLLM + FastAPI,手把手帶你搭一個并發推理服務。
而且每個環節都會配上實戰代碼,寫出來就能跑。
用 vLLM 搭建高效并發推理服務
什么是動態批量合并?為什么它很重要?
設想下:你有 100 個用戶同時發起生成請求。如果一條條慢慢跑,不光慢,還浪費 GPU 算力。
大模型是矩陣乘法專家,最擅長一鍋端(批量處理)。但現實中用戶請求來的時間點、需求長度都不一樣,怎么湊夠一個完整 batch 呢?
動態批量合并(Dynamic Batching) 就是動態湊批次,來了就塞進 batch,保證響應及時,又能吃滿算力。
vLLM 在這個基礎上,還做了 Token Swapping 優化:一個 batch 里,誰先跑完就被踢出去,新的請求隨時能頂上,不浪費 Cache,不重新算,真正做到批次動態變化、GPU 一刻不停。
Token 流式輸出:為什么不能等所有 Token 生成完再返回?
普通推理服務通常是“結果算完再發回去”,但像 ChatGPT 這種對話類應用,必須一邊生成一邊發回去(Token Streaming),否則體驗很糟糕。
流式輸出面臨的挑戰:
- 用戶感知的延遲必須低。
- 服務端還要合批提高效率。
- 每個用戶生成的 token 數量不同,流式拆分難度大。
vLLM 在引擎內部實現了 連續解碼(Continuous Decoding),在批量推理的同時,把每個用戶的 token 單獨分流回去,實現低延遲的 token 流式輸出體驗。
實戰代碼示例:用 vLLM 搭建一個并發推理服務
環境準備
pip install vllm fastapi uvicorn
Inference 服務代碼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WebSocket
from vllm import LLM, SamplingParams
import asyncioapp = FastAPI()
llm_engine = LLM(model="facebook/opt-1.3b") # 可替換為任意支持的模型@app.websocket("/chat")
async def chat_websocket(websocket: WebSocket):await websocket.accept()user_prompt = await websocket.receive_text()sampling_params = SamplingParams(temperature=0.7, top_p=0.9, max_tokens=128)# 啟動流式生成任務async for output in llm_engine.generate(user_prompt, sampling_params, stream=True):token = output.outputs[0].textawait websocket.send_text(token)await websocket.close()
代碼解讀:
- 用戶通過 WebSocket 連接
/chat
。 - 接收到用戶 prompt 后,啟動 vLLM 的流式生成。
- 每生成一個 token,就通過 WebSocket 立即發回給用戶。
- 多個用戶同時訪問時,vLLM 會自動做批量合并和 KV Cache 復用。
應用場景示例 1:實時對話平臺
假設你正在做一個 Chatbot 平臺,需要同時服務成千上萬的用戶,每個響應都要求實時流式返回。
解決方案:
- 后端用 vLLM 部署 LLM 推理服務。
- 前端 WebSocket 接 token 流式輸出。
- 動態批量策略根據流量自動調整 batch size。
- KV Cache 復用減少重復計算,提升吞吐。
應用場景示例 2:文檔摘要 API 服務
一個文檔摘要 API 接口,用戶請求不穩定,高峰低谷交替,單個請求計算量較大。
解決方案:
- vLLM 動態批量將多個文檔摘要請求合批處理。
- 流式返回每個摘要片段,用戶邊看邊收。
- 監控隊列延遲,根據請求密度動態調整 batch 合并策略。
QA 問答環節
Q1:vLLM 支持多大的模型?
可以支持 13B 以上的模型,但需要多卡配合,vLLM 在 KV Cache 管理上做了極致優化,可以在硬件條件允許下最大化模型載入。
Q2:KV Cache 在并發推理中有啥作用?
KV Cache 會保存模型前面 token 的注意力結果,后續生成新 token 時不用重復計算,尤其在多用戶動態合批時,Cache 復用能極大提升效率。
Q3:batch 中如果有用戶提前生成完成,其他用戶會受影響嗎?
不會。vLLM 的 Token Swapping 機制會把完成的請求踢出 batch,同時把新的請求無縫插入,batch 動態變換,后續請求不受影響。
Q4:可以自定義合批調度策略嗎?
vLLM 提供了部分批量策略參數調節,如果有更復雜的需求,也可以通過修改源碼實現自定義調度邏輯。
總結
做 LLM 服務,GPU 不是越堆越多就能解決問題。動態批量、流式返回、KV Cache 復用 是三大核心優化手段,真正讓并發推理跑得快、跑得穩。
vLLM 把這些復雜度封裝起來,讓開發者用幾行代碼就能搭出一個高效的推理服務。無論是做 Chatbot、摘要 API,還是文檔問答系統,這些優化都是必備武器。
掌握好這些技巧,才能在有限資源下跑出最好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