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原理
繼電器是一種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自動開關裝置,通過控制小電流電路實現大電流電路的通斷。
其核心結構包括:
- 電磁鐵(線圈+鐵芯):通電時產生磁場,吸引銜鐵動作。
- 觸點系統:包含常開觸點(NO)、常閉觸點(NC)和公共端(COM)。常閉和常開兩種選擇,實際根據應用的需要選擇常開或常閉。
- 常開觸點:線圈未通電時斷開,通電后閉合。
- 常閉觸點:線圈未通電時閉合,通電后斷開。
- 復位彈簧:線圈斷電后,彈簧使觸點恢復初始狀態。
典型工作流程:
- 吸合過程:線圈通電產生磁場,銜鐵被吸合,常開觸點閉合,常閉觸點斷開。
- 釋放過程:線圈斷電,磁場消失,銜鐵在彈簧作用下復位,觸點恢復初始狀態。
應用場景:
繼電器廣泛應用于自動控制電路中,例如:
- 電路保護:過載或短路時切斷電路。
- 信號轉換:將微弱控制信號轉換為大功率輸出。
- 邏輯控制:實現時間延遲、順序控制等功能。
二、關鍵指標
選擇繼電器時需重點關注以下參數:
- 觸點額定電流/電壓:
- 額定電流:觸點長期穩定工作的最大電流(如5A、30A、數百A)。
- 額定電壓:觸點能承受的最大電壓(如220V、380V、數千伏)。
- 線圈參數:
- 額定工作電壓:線圈正常工作的電壓(如5V、12V、24V)。
- 直流電阻:線圈的直流電阻值(可通過萬用表測量)。
- 動作特性:
- 吸合電流:觸點閉合所需的最小電流。
- 釋放電流:觸點斷開所需的最大電流。
- 動作時間:從線圈通電到觸點完全閉合的時間(通常為毫秒級)。
- 復位時間:從線圈斷電到觸點完全斷開的時間。
- 絕緣性能:
- 絕緣電阻:觸點與繞組之間的電阻值(通常用MΩ表示),反映絕緣性能。
- 壽命與可靠性:
- 機械壽命:觸點在開合運動中能承受的操作次數(如10萬次、100萬次)。
- 熱穩定性:長時間工作下觸點不因熱脹冷縮而粘連的能力。
三、常用芯片
繼電器驅動芯片用于優化控制電路的效率與可靠性,典型芯片包括:
- CN8023:
- 應用:磁保持繼電器驅動,廣泛用于電力儀表、SVG設備智能電容器控制板。
- 特點:
- 工作電壓范圍:5V~36V。
- 最大驅動電流:450mA。
- 靜態電流:10nA,支持快速關斷功能。
- 輸入信號防噪聲處理,電感性負載反沖保護。
- TPL7401(德州儀器):
- 類型:電流驅動型磁保持繼電器驅動芯片。
- 特點:低功耗、快速響應、抗干擾能力強,適用于工業自動化、汽車電子。
- DRV8701(德州儀器):
- 類型:電壓驅動型磁保持繼電器驅動芯片。
- 特點:高可靠性、低功耗、易于集成,適用于智能家居、通信設備。
- AO3401A(安森美半導體):
- 類型:電流驅動型磁保持繼電器驅動芯片。
- 特點:高效率,適用于對功耗要求嚴格的場景。
四、管腳定義
繼電器管腳定義因型號而異,但通常包含以下功能引腳:
- 線圈引腳:
- Coil+:線圈正極,接控制電路電源。
- Coil-:線圈負極,接控制電路地。
- 觸點引腳:
- COM(Common):公共端,連接控制電路。
- NO(Normally Open):常開端,線圈未通電時與COM斷開,通電后閉合。
- NC(Normally Closed):常閉端,線圈未通電時與COM閉合,通電后斷開。
- 輔助引腳(部分型號):
- 觸發引腳:用于接通控制電流。
- 狀態反饋引腳:輸出觸點狀態信號。
典型接線示例:
- 控制信號輸入:通過晶體管或驅動芯片控制線圈通斷。
- 負載連接:將負載(如電機、燈泡)接在COM與NO(或NC)之間,根據需求選擇常開或常閉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