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核心思想
2、實現方式
2.1 模式結構
2.2 實現案例
3、優缺點分析
4、適用場景
5、注意事項
1、核心思想
目的:針對某種語言并基于其語法特征創建一系列的表達式類(包括終極表達式與非終極表達式)?,利用樹結構模式將表達式對象組裝起來,最終將其翻譯成計算機能夠識別并執行的語義樹。
概念:解釋器模式其實就是一種組合模式的特殊應用,它巧妙地利用了組合模式的數據結構,基于上下文生成表達式(解釋器)組合起來的語義樹,最終通過逐級遞進解釋完成上下文的解析。
核心思想:將每個語法規則表示為一個類,通過組合這些類實現復雜語法的解析
舉例:
1>?結構型數據庫對查詢語言SQL的解析
2> 瀏覽器對HTML語言的解析
3> 操作系統Shell對命令的解析
4> 數學公式
5> 正則表達式
2、實現方式
2.1 模式結構
五個核心角色:
- AbstractExpression(抽象表達式)?:定義解釋器的標準接口interpret(),所有終極表達式類與非終極表達式類均需實現此接口。
- TerminalExpression(終極表達式)?:抽象表達式接口的實現類,具有原子性、不可拆分性的表達式。表示語法中的基本元素(如變量、常量),直接完成具體的解釋操作。
- NonTerminalExpression(非終極表達式)?:抽象表達式接口的實現類,包含一個或多個表達式接口引用,所以它所包含的子表達式可以是非終極表達式,也可以是終極表達式。表示語法中的組合規則(如運算、邏輯表達式),通過遞歸調用子表達式完成解釋。
- Context(上下文)?:需要被解釋的語言類,它包含符合解釋器語法規則的具體語言。存儲解釋器需要的全局信息(如變量值、環境配置)。
- Client(客戶端)?:構建語法樹并觸發解釋操作。
2.2 實現案例
實現一個簡單的加減法解釋器,支持變量替換(如?x + y - 2
):
//1、抽象表達式
public interface Expression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2、終極表達式
// 變量表達式(終結符)
public class Variable implements Expression {private String name;public Variabl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Override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return context.getValue(name); // 從上下文中獲取變量值}
}// 數字表達式(終結符)
public class Number implements Expression {private int value;public Number(int value) {this.value = value;}@Override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return value; // 直接返回數字值}
}//3、非終極表達式
// 加法表達式(非終結符)
public class Add implements Expression {private Expression left;private Expression right;public Add(Expression left, Expression right) {this.left = left;this.right = right;}@Override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return left.interpret(context) + right.interpret(context);}
}// 減法表達式(非終結符)
public class Subtract implements Expression {private Expression left;private Expression right;public Subtract(Expression left, Expression right) {this.left = left;this.right = right;}@Override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return left.interpret(context) - right.interpret(context);}
}//4、上下文:存儲變量值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public class Context {private Map<String, Integer> variables = new HashMap<>();public void setValue(String name, int value) {variables.put(name, value);}public int getValue(String name) {return variables.getOrDefault(name, 0);}
}//5、客戶端:構建語法樹并解釋
public class Clien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context.setValue("x", 5);context.setValue("y", 3);// 構建表達式:x + y - 2Expression expression = new Subtract(new Add(new Variable("x"), new Variable("y")),new Number(2));int result = expression.interpret(context);System.out.println("計算結果:" + result); // 輸出:6(5+3-2=6)}
}
3、優缺點分析
優點:
-
易于擴展語法:新增語法規則只需添加新的表達式類。
-
符合單一職責原則:每個表達式類只負責一個語法規則。
-
靈活組合:通過嵌套表達式實現復雜邏輯。
缺點:
-
類數量膨脹:復雜語法需要大量表達式類,增加維護難度。
-
執行效率低:遞歸解釋可能導致性能問題。
-
難以處理復雜語法:對層級嵌套較多的語法(如編程語言)支持較差。
4、適用場景
-
領域特定語言(DSL)
-
如SQL條件解析、金融規則引擎、游戲技能腳本。
-
-
簡單語法解析
-
如數學表達式、布爾邏輯表達式、配置文件解析。
-
-
需要動態擴展語法
-
如工作流引擎中的條件分支配置。
-
5、注意事項
-
避免過度設計
-
若語法簡單且穩定,可直接使用現成的解析庫(如ANTLR、JavaCC)。
-
-
優化性能
-
對高頻調用的解釋器,可預編譯表達式或緩存中間結果。
-
-
處理語法錯誤
-
需在解釋過程中添加語法校驗和異常處理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