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1. 組合模式概述
- 1.1 專業定義
- 1.2 通俗解釋
- 1.3 模式結構
- 2. 組合模式詳細解析
- 2.1 模式優缺點
- 2.2 適用場景
- 3. 組合模式實現詳解
- 3.1 基礎實現
- 3.2 代碼解析
- 4. 組合模式進階應用
- 4.1 透明式 vs 安全式組合模式
- 4.2 組合模式與遞歸
- 4.3 組合模式與迭代器
- 5. 組合模式在實際開發中的應用
- 5.1 GUI組件
- 5.2 組織架構管理
- 5.3 電商分類系統
- 6. 組合模式與其他設計模式的關系
- 7. 組合模式的最佳實踐
- 8. 組合模式的變體與擴展
- 8.1 帶父引用的組合模式
- 8.2 組合模式與原型模式結合
- 9. 組合模式面試常見問題
- 10. 總結
1. 組合模式概述
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是一種結構型設計模式,它允許你將對象組合成樹形結構來表示"部分-整體"的層次結構。組合模式使得用戶對單個對象和組合對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1.1 專業定義
組合模式通過將對象組織到樹結構中,使得客戶端可以統一地處理單個對象和組合對象。它定義了包含基本對象和組合對象的類層次結構,基本對象可以被組合成更復雜的組合對象,而這個組合對象又可以被組合,如此遞歸下去。
1.2 通俗解釋
想象一下公司的組織結構:有CEO、部門經理、普通員工。CEO管理多個部門經理,每個部門經理又管理多個普通員工。無論你是與單個員工交流還是與整個部門交流,溝通的方式都是一樣的(比如發送通知)。組合模式就是模擬這種"部分-整體"的關系。
1.3 模式結構
組合模式主要包含以下角色:
角色 | 描述 |
---|---|
Component(抽象構件) | 定義組合中所有對象的通用接口,可以是抽象類或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