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異地備份是應對區域性災難(如地震、火災、洪水)或人為事故(如誤刪除、勒索病毒攻擊)的關鍵策略,其核心在于將數據副本存儲在物理隔離的地理位置,確保主數據中心故障時仍可恢復業務。
以下是主流的異地備份方法及實施要點,結合技術原理、應用場景和優缺點分析,為企業提供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一、基于傳輸方式的異地備份方法
專線網絡同步(點對點傳輸)
技術原理:通過專用光纖或MPLS VPN建立跨地域的高速網絡通道,實時或定時將數據從主數據中心同步到異地備份中心。
典型場景:金融交易系統(需毫秒級RPO)大型企業總部與異地災備中心的數據同步
優勢:帶寬高(通常≥1Gbps),適合海量數據傳輸安全性強(專用網絡,數據加密傳輸)
二、基于存儲架構的異地備份方法
對象存儲跨區域復制
技術原理:利用云服務商的對象存儲服務(如AWS S3、阿里云OSS)的跨區域復制功能,自動將數據同步到指定地域的存儲桶。
典型場景:互聯網企業靜態資源備份(如圖片、視頻)全球化業務的多地域數據冗余
優勢:無需自建基礎設施,運維成本趨近于零支持版本控制(可恢復誤刪除文件)
三、80KM備份軟件
簡介:
可以進行很復雜的備份方式,也可以內網對內網備份、還能內網的數據備份到公網IP上,同時也可以公網備份到內網家用電腦上。
步驟:
1、首先在官網下載程序,下載完成后進行解壓即可
接下來假設我們有三臺電腦:電腦A、電腦B、電腦C
2、首先,我們選擇一臺電腦A為管理端生成傳輸地址、傳輸密碼等,那我們點開管理端的文件夾,下拉至最下面,點開管理端的應用程序(客戶端則是同樣操作,點開客戶端的文件夾,下拉)
3、管理端頁面,點擊添加備份任務
4、出現以下畫面后,填寫備份路徑、備份時間等,參考下圖:
a、因為我們是要從A電腦備份到B,而A就是管理端。所以選擇“從管理端備份到客戶端”
b、備份路徑選擇需要備份的文件目錄
c、設置備份時間
d、預執行程序,這個忽略掉、一般備份MYSQL、MSSQL或者其他需要備份的東西才用得到
e、點一下確定
以上是A電腦(服務器)管理端的操作步驟,接下來我們在要傳輸備份的電腦B、電腦C。上同樣下載好80km備份軟件
1、B和C電腦下載程序并解壓,選擇客戶端。
2、拉到最后,點開客戶端-80km備份
3、點 添加備份任務
a、備份任務名稱默認是本機IP,可以改寫成自己熟悉的自定義名稱即可
b、備份地址在80KM備份軟件 “管理端”界面上有個備份地址,復制了粘貼過來
c、然后就設置儲存路徑
d、輸入備份保存次數。意思是 保存最新的備份幾次。超過的就會刪掉老的數據
f、預執行程序。這個忽略掉、一般備份MYSQL、MSSQL或者其他需要備份的東西才用得到
下圖是A電腦(服務器)備份好B電腦的數據樣式,備份C、D、E等等電腦(服務器),操作方法就跟上面AB一樣。
三、混合架構與最佳實踐
3-2-1-1-0黃金法則
原則:
3份數據副本(生產+本地備份+異地備份)
2種存儲介質(磁盤+磁帶/云存儲)
1份異地存儲(≥100公里)
1份離線存儲(磁帶/光盤)
0可恢復性錯誤(定期演練恢復流程)
四、企業級實施建議
網絡帶寬規劃:初始全量備份采用離線介質運輸,增量備份通過專線/互聯網傳輸使用帶寬管理工具(如WANdisco Fusion)優化跨地域數據流動
合規性驗證:醫療行業需滿足HIPAA要求(異地備份保留≥6年)
金融行業需通過DRBC(災難恢復能力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