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的特點:客觀性(真偽性)、動態性、層次性、傳遞性、滯后性、擴壓性、分享性
2、? 信息化:是指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演進與變革
3、? 信息系統是由計算機硬件、網絡和通信設備、計算機軟件、信息資源、信息用戶和規章制度組成的以處理信息流為目的的人機一體化系統。
4、? 信息系統五個基本功能:輸入、存儲、處理、輸出和控制。其中處理功能基于數據倉庫技術的聯機分析處理(OLAP)和數據挖掘(DM)技術。
5、? 信息系統的性質包括“以計算機為基礎”和“人機交互”。
6、? 信息系統的發展
諾蘭模型:信息系統進化的階段模型,將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發展道理劃分為6個階段
初始階段:計算機剛進入企業時只作為辦公設備使用,應用非常少,一般僅用于財務部門。
傳播階段:企業對計算機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計算機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會大幅度增加軟件投入,數據處理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但是也出現許多新問題,比如數據冗余、數據不一致性、難以共享等,導致計算機使用效率不高。
控制階段:從整體上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發展,在客觀上要求組織協調、解決數據共享問題。這一階段采用了數據庫技術,是計算機管理變為數據管理的關鍵。這一階段信息系統呈現單點、分撒的特點,系統和資源利用率不高。
集成階段:在控制的基礎上,企業開始重新進行規劃設計,建立基礎數據庫,并建成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使人、財、物等資源信息能夠在企業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IT系統和資源。
數據管理階段:企業高層意識到信息戰略的重要,信息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真正進入到數據處理階段。使用統一平臺、各部門、各系統基本實現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成熟階段:信息系統已經可以滿足企業各個層次的需求,從簡單的事務處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決策。企業真正把IT與管理過程結合起來,將組織內部、外部的資源充分整合和利用。
7、? 信息系統分類:業務(數據)處理系統(Transaction/Data Processing System,TPS、DPS)、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ES),辦公自動化系統(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
目前企業主要使用的信息化系統主要有:ERP系統(企業資源管理)、WMS系統(倉儲管理系統)、MES系統(制造過程管理系統)和PDM系統(產品數據管理系統)
8、?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結構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對象方法、面向服務的方法
結構化方法:自頂向下,逐步分解求精,應變能力差
原型法:針對需求不明確。按最終結果分:拋棄式原型、演化式原型。按功能分:水平原型(界面)、垂直原型(復雜算法)
面向對象方法:自底向上,階段界限不明顯,更好應變、更好復用
面向服務的方法:粗粒度、松耦合,標準化和構件化
9、? 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
第一階段:以數據處理為核心,圍繞職能部門。具體方法包括:企業系統規劃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關鍵成功因素法(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戰略集合轉化法(SST,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第二階段:以企業內部MIS為核心,圍繞企業整體需求。具體方法包括:戰略數據規劃法(SDP,Strategic Data Planning)、信息工程法(IE,Information Engineering)、戰略柵格法(SG,Strategic Grid)
第三階段:綜合考慮企業內外環境,以集成為核心,圍繞企業戰略需求。具體方法包括:價值鏈分析法(VCA,Value Chain Ana)、戰略一致性模型(SAM,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
關鍵成功因素法(CSF):通過對關鍵成功因素的識別,找出實現目標所需要的關鍵信息集合,從而確定系統開發的優先次序。關鍵成功因素來源于組織的目標,通過組織的目標分解和關鍵成功因素識別、性能指標識別,一直到產生數據字典。
戰略集合轉化法(SST):將整個戰略目標看成“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標、戰略和其他戰略變量組成,MIS戰略規劃過程把組織的戰略目標轉變成MIS戰略目標的過程
企業系統規劃法(BSP):自頂而下的規劃、自下而上的實現。UC矩陣中的C是創建、U是使用
10、? 企業信息化方法:業務流程重構、核心業務應用、信息系統建設、主題數據庫、資源管理(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人力資源投資
11、? 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
12、? 信息系統建設原則:
高層管理人員介入原則、用戶參與開發原則、自頂而下規劃原則、工程化原則、其他原則(創新性、整體性、發展性、經濟性等)
13、? 電子政務主要有3類角色:政府(Government)、企(事)業單位(Business)及公民(Citizen),如果有第4類就是公務員(Employee)
14、?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打通供應鏈,把財務、人力資源、銷售管理等納入進來。簡單地購買使用一個商業化的ERP軟件,其轉化成本高,且失敗的風險也很大。ERP的關鍵是事前規劃管理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系管理:市場營銷和客戶服務是CRM的支柱性功能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整合與優化“三流”,打通企業間信息孤島。
信息化三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能:
數據倉庫與數據庫的區別
數據倉庫體系
數據挖掘方式
關聯分析:挖掘隱藏在數據間的相互關系。
序列模式分析:分析數據間的前后關系(因果關系)。
分類分析:給記錄先標記再分類。
聚類分析:先分類再標記,分類分析法的逆過程。
數據湖是一個存儲企業的各種原始數據的大型倉庫,其中的數據可供存取、處理、分析和傳輸,可以看作數據庫到數據倉庫的中間狀態存儲。數據湖中被處理的數據可以是任意類型的信息,從結構化數據到完全非結構化數據。數據湖既支持分析處理,也支持事務處理,而數據倉庫僅支持分析處理。
15、? 業務流程優化的方法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業務流程重組:顛覆原有流程、徹底性的再設計
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業務流程管理:使用PDCA循環,持續改進
16、? 企業應用集成:表示集成(界面集成)、數據集成、應用集成(控制集成、API集成)、業務流程集成(過程集成、B2B)
表示集成的集成點在界面,統一入口
數據集成的集成點在數據庫(中間件),不同來源的數據邏輯或物理上集中,是其它集成方法的基礎
應用集成的集成點在應用邏輯,調用其它系統已有的API
業務流程集成的集成點在應用邏輯,考慮了業務流程優化,解決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
17、? 門戶集成:將內部系統對接到互聯網上,功能分為信息傳遞、知識傳遞、應用互通
企業信息門戶(EIP,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使員工/合作伙伴/客戶/供應商都能訪問企業內部網絡和因特網存儲的各種所需要的信息
企業知識門戶(EKP,Enterprise Knowledge Portal):企業網站的基礎上增加知識性內容
企業應用門戶(EAP,Enterprise Application Portal):以商業流程和企業應用為核心,把商業流程中功能不同的應用模塊通過門戶技術集成在一起
垂直門口:為某個特定行業服務,傳遞的信息只屬于人們感興趣的領域
18、? 根據信息傳遞方式將集成分為:消息集成、共享數據庫、文件傳輸
19、? 根據組織范圍將集成分為
20、? 按集成支持的方式分為
面向信息的集成:針對信息孤島,解決企業內數據共享問題
面向過程的集成:采用工作流管理方式對業務過程邏輯和應用邏輯進行分離,實現過程建模和數據、功能的分離
面向服務的集成:較好實現企業間具有松散耦合關系的不同應用間的互操作
21、? 電子商務主要有2類角色:企業(Business)及個人(Customer)
22、? 遺留系統演化策略(集成技術、繼承數據)
(1)高水平低價值:采用集成策略,主要針對 “信息孤島”
(2)高水平高價值:采用改造策略,改造包括功能的增強和數據模型的改造兩個方面
(3)低水平高價值:采用繼承策略,開發新系統時,需要完全兼容遺留系統的功能模型和數據模型(4)低水低價值:采用淘汰策略
23、? 新舊系統的轉換策略
(1)直接轉換策略:切換成本低,但風險較大
(2)并行轉換策略:兩個系統齊頭并進,發現問題改進系統,直到沒有問題再使用新系統。缺點是代價過高,業務人員需要在新舊兩套系統中同時進行操作
(3)分段轉換策略:例:全國范圍的系統,一個個地方切換試點。例:多個子系統,一個個系統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