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反激電源常用于各種電子設備中,比如充電器、適配器等,它們通過變壓器進行能量轉換。高溫環境可能對電子元件造成影響,特別是像MOSFET、二極管、變壓器這樣的關鍵部件,導致效率變低,甚至可能導致功能失效。還有安全方面的風險,比如高溫可能導致絕緣材料失效,增加觸電或火災的風險。特別是反激電源中涉及的初級和次級隔離,高溫可能破壞這種隔離,導致安全隱患。
此文章后續會分析發熱產生的原因、主要發熱源。為優化熱性能,需從降低損耗與強化散熱雙路徑入手,其中可能與軟硬件和結構都有關系。本文將以反激式充電器為例,分析熱管理的設計要點與工程實踐。
有紕漏請指出,轉載請說明。
學習交流請發郵件 1280253714@qq.com
電源為什么會發熱
反激電源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利用變壓器(嚴格來說是耦合電感)在開關管導通時儲存能量,關斷時傳遞能量到次級側。這一過程涉及高頻開關、磁場儲能、電流突變等,每個環節都會產生損耗,進而導致發熱。
先給結論,AC輸入低壓時比高壓更容易發熱,具體原因如下討論:
主要發熱元器件
輸入整流濾波電路:
正常來說,AC輸入電壓經過整流橋整流后變成高壓直流電到濾波電容中,這個過程不屬于反激架構中討論的內容,但我們以一個系統/產品的角度來分析熱管理,這部分整理濾波電路也需要考慮在內。前端100/220V高壓交流電經過整流橋,整流濾波變為高壓直流電,全橋整流中,電流流經 ?2個二極管串聯,導致 ?雙倍正向壓降損耗,全橋硅整流?:總 VF?≈ 1.1V。
高頻開關打開階段(能量存儲):
當 ?MOSFET(開關管)導通時,初級繞組(NP)施加輸入電壓(VIN),電流線性上升,變壓器磁芯儲存能量。此階段的主要發熱來源包括:
1.開關管導通損耗(I2R 損耗)
MOSFET 的導通電阻 ?RDS(on) 會導致 ?I2R 損耗?(P = IP2 × RDS(on))。
初級電流越大(尤其是大功率或高輸入電壓時),導通損耗越嚴重。
2.變壓器銅損(初級繞組損耗)?
初級繞組的直流電阻(DCR)會導致 ?I2R 損耗。
?高頻趨膚效應(Skin Effect)? 使電流集中在導線表層,增加等效電阻,加劇發熱。
3.磁芯儲能損耗(磁滯損耗)?
磁芯在充磁過程中存在 ?磁滯損耗(Hysteresis Loss)?,能量以熱的形式耗散。
高頻工作時,磁芯反復磁化,損耗更明顯。
高頻開關關斷階段(能量傳遞):
當 ?MOSFET 關斷時,初級電流突然中斷,變壓器儲存的能量通過次級繞組(NS)釋放,經整流二極管向負載供電。此階段的發熱來源包括:
1.開關管關斷損耗(V-I 交疊損耗)?
MOSFET 關斷時,?漏極電壓迅速上升(VDS)?,而電流下降需要時間,導致 ?V-I 交疊損耗(Switching Loss)?。
漏感(Lleak)會加劇電壓尖峰,增加開關損耗。
2.整流二極管損耗(導通壓降 & 反向恢復)?
次級側整流二極管(如快恢復二極管或肖特基二極管)的 ?正向壓降(VF)? 導致損耗(P = VF × IS)。
?反向恢復損耗(Qrr)?:二極管關斷時,反向恢復電荷(Qrr)會消耗額外能量,導致發熱。
3. 變壓器銅損(次級繞組損耗)?
次級繞組的直流電阻(DCR)和趨膚效應同樣會導致 ?I2R 損耗。
4.磁芯去磁損耗(渦流損耗)?
磁芯在去磁過程中會產生 ?渦流損耗(Eddy Current Loss)?,尤其在高頻下更明顯。
若磁芯材料選擇不當(如普通鐵氧體 vs. 低損耗納米晶),損耗會大幅增加。
?其他損耗導致的發熱
1.漏感能量損耗(RCD 鉗位或諧振吸收)?
變壓器漏感(Lleak)無法耦合到次級,會在 MOSFET 關斷時產生高壓尖峰。
通常采用 ?RCD 鉗位電路 或 ?有源鉗位(Active Clamp)? 吸收漏感能量,但該過程會以熱的形式耗散能量。
2. 輸出電容 ESR 損耗
輸出濾波電容的 ?等效串聯電阻(ESR)? 會導致高頻紋波電流(Iripple)產生 ?I2R 損耗,使電容發熱。
3. PCB 走線電阻損耗
大電流路徑(如初級地、次級整流回路)的 PCB 銅箔電阻會導致額外 I2R 損耗。
4. 控制輸出與反灌的雙PMOS管Rds損耗
5. 電源主控IC,Rcs損耗
6.低PF值,導致前級AC輸入電流變大,AC線損耗加大
為什么AC輸入低壓時比高壓更容易發熱
反激電源在交流輸入電壓較低時更容易發熱,核心原因在于輸入功率恒定的條件下,低壓輸入迫使電流大幅增加,而電路中的各類損耗與電流呈平方或線性關系,導致整體發熱量顯著上升。具體機制如下:
輸入電流倍增
電源需維持輸出功率恒定,輸入電壓降低時,輸入電流必然成反比增加。例如,220V輸入時電流為1A,若輸入降至100V,電流需升至約2.2A才能維持相同功率。此時,MOSFET導通損耗(與電流平方成正比)、變壓器銅損(與電流平方成正比)、二極管導通壓降損耗(與電流線性相關)均會大幅增加。
占空比與峰值電流惡化
低壓輸入時占空比增大,導致變壓器存儲能量的峰值電流升高。例如,占空比從30%增至60%時,峰值電流可能翻倍。更高的峰值電流會加劇磁芯損耗(與磁通密度高次方相關)和漏感能量損耗(與電流平方相關),進一步推高溫度。
寄生參數影響放大
漏感能量損耗(與峰值電流平方正比)、二極管反向恢復損耗(與電流大小相關)在低壓大電流工況下被放大。同時,低壓輸入時電路更易進入斷續導通模式(DCM),導致開關損耗分布惡化。
效率塌縮效應
低壓輸入時效率下降更明顯。例如,220V輸入時效率為90%,而100V輸入時可能降至80%,額外的10%功率損耗直接轉化為熱量,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提高效率以減少發熱
功率器件優化:選擇更低導通電阻的MOSFET和二極管,可能提到同步整流技術。
?變壓器設計改進:包括繞組結構、磁芯材料選擇,以減少銅損和鐵損。
?控制策略調整:如變頻控制、軟開關技術,以降低開關損耗。
?電路拓撲優化:比如使用有源鉗位反激拓撲,減少漏感損耗。
?散熱設計:加強散熱措施,確保熱量有效散發。
?其他輔助措施:如PCB布局優化、使用低ESR電容等。
?成本敏感型:
同步整流 + 三明治繞法 + 變頻控制 → 效率88-89%。
?均衡性能型:
CoolMOS + 有源鉗位 + 數字控制 → 效率90-92%。
?極致高效型:
無橋PFC+GaN + LLC級聯 + 全數字控制 → 效率>96%。
效率提升的同時,還要考慮散熱
效率提升≠熱量消除
高效率電源常追求 體積壓縮?,導致單位體積內功率密度上升。并且動態負載與極端工況的散熱要求更高。使用更高效的器件后,雖然總損耗減少,但剩余的熱量如果無法自然散逸,若散熱不足,局部高溫仍會導致元器件失效。仍需主動或被動散熱措施。同時,可能在某些工作條件下,如峰值負載,瞬時熱量仍然很高,需要散熱支持。
主動散熱與被動散熱
對比項 | ?被動散熱 | ?主動散熱 |
---|---|---|
?定義 | 不依賴外部動力,通過自然對流、熱傳導或輻射散熱 | 依賴外部能源(如風扇、液冷),強制對流散熱 |
?典型方案 | 散熱片/鰭片、熱管、PCB鋪銅、金屬外殼導熱 | 軸流風扇、離心風扇、液冷系統、熱電制冷(TEC) |
?散熱能力 | 較低(通常≤10W) | 高(可達10kW+) |
?噪音 | 無 | 30~50dB(風扇噪音) |
?能耗 | 零額外能耗 | 需額外功耗(風扇1~10W,液冷系統更高) |
?可靠性 | 高(無運動部件) | 中(風扇壽命約2萬~5萬小時,需維護) |
?體積/空間需求 | 較大(依賴散熱面積) | 較小(緊湊設計) |
?成本 | 低(僅材料成本) | 中高(含風扇、控制電路及維護成本) |
?適用場景 | 低功率(如5~100W)、靜音需求(醫療、家電) | 高功率(>50W)、密閉環境(服務器、電動車充電) |
?維護需求 | 無需維護 | 需定期清灰、檢查風扇狀態 |
?溫度控制精度 | 依賴環境溫度,調節能力弱 | 可動態調節(如PWM調速、液冷流量控制) |
抽風(排氣式)與吹風(送風式)散熱
對比項 | ?抽風(Exhaust)? | ?吹風(Intake)? |
---|---|---|
?工作原理 | 風扇位于散熱器出風口,將熱空氣抽出 | 風扇位于散熱器進風口,將冷空氣吹入 |
?氣流組織 | 熱空氣定向排出,避免機箱內亂流 | 冷空氣直接沖擊發熱體,局部散熱強 |
?散熱效率 | 整體散熱均勻,適合多熱源場景 | 局部散熱更強,適合集中高熱源 |
?防塵能力 | 機箱內部形成負壓,易從縫隙吸入灰塵(需防塵濾網) | 正壓設計可減少灰塵進入(需保持進風口濾網清潔) |
?噪音表現 | 風扇需克服風道阻力,中高頻噪音可能更明顯 | 氣流直達散熱片,風噪更集中(但可通過降速優化) |
?適用場景 | 1. 電源整體散熱 2. 多發熱元件分散布局 | 1. 高密度發熱體(如功率器件散熱器) 2. 需快速降溫的局部區域 |
?安裝復雜度 | 需確保出風口通暢,風道設計要求高 | 需對準發熱源,避免氣流遮擋 |
?維護成本 | 需定期清理內部積灰(負壓吸塵) | 需清潔進風口濾網(正壓防塵但濾網易臟) |
風扇散熱控制策略
由于我對熱管理不專業,這里就主要說一下NTC監測溫度和風扇控制策略
這里我列舉幾種常見的充電器風扇控制策略:
1.電池包插入時轉,待機時不轉?
2.充電時就轉,不充電不轉?
3.電池包溫度超過50℃轉,低于45℃不轉?
4.增加充電器NTC,充電器溫度超過50℃轉,低于45℃不轉?
5.增加充電器NTC,充電器溫度超過50℃轉(超過60℃風扇轉動占空比為100%,45℃為40%,依次線性變化),低于45℃不轉,超過90℃停機
策略 | 安全性 | 能效 | 靜音 | 成本 | 適用場景 |
---|---|---|---|---|---|
1 | ★★☆ | ★☆☆ | ☆☆☆ | ★☆☆ | 低端產品 |
2 | ★★☆ | ★★☆ | ★☆☆ | ★☆☆ | 基礎機型 |
3 | ★★☆ | ★★☆ | ★★☆ | ★★☆ | 電池保護型 |
4 | ★★☆ | ★★☆ | ★★☆ | ★★★ | 中端產品 |
5 | ★★★ | ★★★ | ★★★ | ★★★ | 高端機型 |
幾種策略各有其側重點,包括安全性、能效、成本、噪音、硬件復雜度、用戶需求等。
可以再考慮加入多傳感器融合(綜合考慮AC輸入電壓、充電電流、充電功率、充電器實時溫度、環境溫度等等)。具體不再展開。
結語
在電源的設計中,熱管理與熱設計是保障系統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的核心環節。發熱不僅會導致效率下降、器件老化加速,還可能引發安全隱患(如電容爆裂或PCB燒毀)。通過對主要發熱元器件(如MOSFET、變壓器、整流二極管)的損耗機制分析,結合效率優化措施(如同步整流、軟開關技術、低損耗磁芯)和散熱設計(散熱鰭片、風扇選型),可顯著降低溫升并提升系統穩定性。
關鍵設計策略總結:
- ?根源降耗:優先通過器件選型(GaN/SiC)、拓撲優化(有源鉗位)和工藝改進(三明治繞線)降低損耗,減少發熱源。
- ?被動散熱:在功率≤65W的便攜設備中,采用鋁合金散熱片、導熱硅脂與PCB鋪銅設計,兼顧靜音與緊湊性。
- ?主動散熱:高功率場景(如100W+)引入智能溫控風扇,通過PWM調速或NTC反饋動態平衡噪音與散熱需求。
- ?溫度監控與保護:增加NTC實時監測關鍵節點溫度,配合過溫保護電路(如 hysteresis 控制)防止熱失控。
- ?系統化熱仿真:利用ANSYS Icepak等工具優化風道布局與熱分布,避免局部熱點。
未來趨勢:隨著寬禁帶器件(GaN、SiC)的普及和封裝技術進步,充電器的功率密度將持續提升,熱管理將更依賴多物理場協同設計(電-熱-磁耦合優化),而液冷散熱與相變材料可能在小體積超快充領域實現突破。
最終,熱設計需在 ?效率、成本、體積與可靠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唯有將熱管理貫穿于電源產品設計的全生命周期,才能實現高性能與長壽命的兼得,為用戶提供安全、高效且靜音的充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