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目錄
- 再學函數
- 1. 變量在函數中的作用域
- 2. 函數的參數傳遞.
- 補充學習: 不定長參數*args和**kwargs
- 3. 值傳遞和引用傳遞
- 補充學習: 把函數作為參數傳遞
- 4. 匿名函數
- 5. python中內置的常用函數
- zip()
- map()
- filter()
- all()
- any()
- 6. 函數練習

再學函數
1. 變量在函數中的作用域
變量的作用域是指變量的作用范圍.
局部變量: 在函數體或局部范圍內聲明的變量稱為局部變量.局部變量僅在局部作用域內有效.
全局變量: 在函數之外或在全局范圍內聲明的變量稱為全局變量.全局變量允許在函數內部和外部訪問,但是不允許在函數內部修改.
golbal: 用于在函數內部訪問和修改全局作用域中的變量
.通過在函數內部使用 global
關鍵字聲明變量,該變量就可以在函數內部被修改,并且修改后的值也會影響到全局作用域中的變量.
x = 10def modify_global_variable():global xx = 20print(x)
modify_global_variable()
print(x)
nonlocal: 用于在嵌套函數中修改嵌套作用域外的變量
。它允許你在內部函數中訪問并修改外部函數的局部變量,而不是創建一個新的同名局部變量
.并且會影響到外部函數中的同名變量.這樣可以實現在嵌套函數中共享和修改變量的目的.(如果不加nonlocal, 也是可以在嵌套函數中訪問到外層的變量的,只是無法修改)
def outer():x = "local"def inner():nonlocal xx = "nonlocal"print(x)inner()print("outer:", x)x = 'global'outer()print('global:', x)
2. 函數的參數傳遞.
函數參數的傳遞可以分為4類:
-
位置參數: 調用函數時根據函數定義的參數的位置來傳遞參數.
-
關鍵字參數: 函數調用通過key=value的形式來傳遞參數, 可以讓函數更加的清晰, 同時也不需要強調順序.
def self_introduction(name, age, gender):print(f"你好, 我的名字叫{name}")print(f"今年{age}歲, 性別{gender}")self_introduction(name="zhangsan", age=25, gender='男')
需要注意的是: 位置參數和關鍵字參數可以混用, 但是位置參數必須在前面, 且需要匹配順序.
但是關鍵字參數之間, 不存在先后順序.
# 強制關鍵字參數.
def self_introduction(name, age, *, gender):print(f"你好, 我的名字叫{name}")print(f"今年{age}歲, 性別{gender}")self_introduction("lisi", '男', gender=25)
- 缺省參數: 也叫做默認參數, 用于在定義函數的時候為參數提供默認值, 調用函數時可以不傳遞該參數的值, 所有的位置參數必須出現在默認參數前, 包括函數定義和調用.
def self_introduction(name, age, come_from='中國'):print(f"你好, 我的名字叫{name}, 今年{age}歲, 我來自{come_from}")self_introduction(name="zhangsan", age=25)
-
不定長參數: 也叫做可變參數, 用于不確定調用的時候會傳遞多少參數.
a.
位置傳遞
: *args. 傳遞給函數的所有參數, 都會被args所接受,會根據傳進去的參數的位置組成一個元組
.- *args允許函數接受任意數量的位置參數.
它以元組的形式傳遞參數,函數內部可以使用args變量來獲取到參數.
b.
關鍵字傳遞
: **kwargs, 在參數是key=value的情況下, 所有的key-value都會被kwargs接收, 同時會將key-value組成一個字典.- **kwargs允許函數接收任意數量的關鍵字參數.
它以字典的形式傳遞參數, 函數內部可以使用kwargs變量來引用這個字典.
def average(a, b, c):print((a + b + c) / 3)
1.通過位置傳遞不定常參數
# 通過位置傳遞不定長參數def average(*args):# print(type(args)) -> 元組# print(args) -> (1,2,3,4,5,6)print(sum(args) / len(args))average(1, 2, 3, 4, 5 ,6)
2.通過關鍵字傳遞不定長參數
def self_introduction(**kwargs):print(kwargs)# print(f"你好, 我的名字叫{name}, 今年{age}歲, 我來自{come_from}")self_introduction(name="zhangsan", age=25, come_from='北京')
3.不定長參數在Python當中的應用
def self_introduction(*args, **kw):# print(args)# print(kw)# print(type(kwargs))# print(kwargs)print(f"你好, 我的名字叫{args[0]}, 今年{kw['age']}歲, 我來自{kw['come_from']}")self_introduction("zhangsan", age=25, come_from='北京')
補充學習: 不定長參數*args和**kwargs
請看這塊代碼:
def wrapper(*args, **kwargs):# 這里直接使用args和kwargs,并沒有加上*號cache_key = (args, tuple(sorted(kwargs.items())))if cache_key in cache:return cache.get(cache_key)# 這里使用的是加上*號的*args和**argsresult = func(*args, **kwargs)cache[cache_key] = resultreturn result
注意我在上面代碼中注釋部分的內容, 現在請思考不加 * 號的不定長參數和加上 * 號的不定長參數在用法上有什么區別?
首先再次說明一下Python當中的*args和**kwargs的用法:
-
*args
- 作用:*args 用于將多個位置參數(非關鍵字參數)收集為一個
元組
- 語法:
在函數定義中,*args 放在形參列表的最后,表示接收所有未被其他形參捕獲的位置參數
- 作用:*args 用于將多個位置參數(非關鍵字參數)收集為一個
-
**kwargs
- 作用:**kwargs 用于將多個關鍵字參數收集為一個
字典
- 語法:
在函數定義中,**kwargs 放在形參列表的最后,表示接收所有未被其他形參捕獲的關鍵字參數
- 作用:**kwargs 用于將多個關鍵字參數收集為一個
-
結合使用 *args 和 **kwargs
在函數定義中,*args 和 **kwargs 可以同時使用,但 *args 必須在 **kwargs 之前
在上面的代碼中:
def wrapper(*args, **kwargs):# 這里直接使用args和kwargs,并沒有加上*號cache_key = (args, tuple(sorted(kwargs.items())))if cache_key in cache:return cache.get(cache_key)# 這里使用的是加上*號的*args和**argsresult = func(*args, **kwargs)cache[cache_key] = resultreturn result
函數定義當中的形參: def wrapper(*args, **kwargs):
- *args 和 **kwargs 的接收:
- *args 接收所有位置參數, 存儲為元組
- **kwargs 接收所有關鍵字參數, 存儲為字典
下面在函數體中使用不定長參數:
# 這里直接使用args和kwargs,并沒有加上*號
cache_key = (args, tuple(sorted(kwargs.items())))
print(type(args)) # tuple
print(type(kwargs)) # dict
args 和 kwargs 是作為普通變量使用的,而不是作為參數傳遞給函數. 這里的 args 是一個元組,kwargs 是一個字典,它們已經被函數定義中的 *args 和 **kwargs 收集并存儲了
如果直接打印這里的args和kwargs的類型會發現分別是tuple()和dict()
但是我們發現在函數調用中使用的是加上*號的不定長參數:
# 這里使用的是加上*號的*args和**args
result = func(*args, **kwargs)
其實, 在函數調用中,*args 和 **kwargs 用于將已有的數據結構(元組或字典)**解包** 為函數的參數
:
- *args:將一個元組
解包
為多個位置參數 - **kwargs:將一個
字典
解包為多個關鍵字參數
總結:
- 在
函數定義
中,*args 和 **kwargs 用于收集動態參數 - 在
函數調用
中,*args 和 **kwargs 用于解包已有的數據結構(元組或字典)為函數的參數
3. 值傳遞和引用傳遞
值傳遞(Pass by Value)和引用傳遞(Pass by Reference)是關于函數參數傳遞方式的兩個概念.
值傳遞是指將實際參數的值復制一份給形式參數,函數中對形式參數的修改不會影響到實際參數的值
。在值傳遞中,函數中對形式參數的修改只會影響到函數內部,不會影響到函數外部。
# 值傳遞
def modify_value(x):x = 10print(x)value = 5
modify_value(value)
print(value)
引用傳遞是指將實際參數的引用(地址)傳遞給形式參數,形式參數和實際參數指向同一塊內存地址,函數中對形式參數的修改會影響到實際參數的值。在引用傳遞中,函數中對形式參數的修改會反映到函數外部.
# 引用傳遞
def modify_list(lst):lst.append(4) # 修改參數(列表)的內容print(1, id(lst))# lst += [5] # 不會創建新對象, 所以id值不變, 注意這里不要誤解+=lst = lst + [5] # 創建了新對象print(2, id(lst))print(1, lst)my_list = [1, 2, 3]
print(3, id(my_list))
modify_list(my_list)
print(2, my_list)
補充說明:
- 不可變對象(如字符串、元組、數字等):修改內容時會創建新的對象,id 值會改變
- 可變對象(如列表、字典、集合等):修改內容時不會創建新的對象,id 值保持不變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Python中沒有嚴格的引用傳遞機制,但是對于可變對象(如列表、字典等),它們的傳遞方式是引用傳遞,因為它們的值可以在函數內部被修改. 而對于不可變對象(如數字、字符串等),它們的傳遞方式類是值傳遞,因為函數內部對形式參數的修改不會影響到實際參數
理解值傳遞和引用傳遞的概念對于編寫和調試代碼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函數參數傳遞的機制和代碼中的行為.
# 注意比較下面兩種調用方式:
def f(x, li=[]):for i in range(x):li.append(i)print(li)# 1. 方式一
print('當參數為4')
f(4)
print('當參數為5')
# 注意哦, 這里使用的依然是之前的那個默認的li的地址
f(5)# 2. 方式二
print('當參數為4')
f(4)
print('當參數為5')
f(5, li=[4, 5]) # 這里使用的是指定的列表, 所以地址變了
補充學習: 把函數作為參數傳遞
# 當把函數作為參數傳遞.
a_list = [15, 111, 2232, 123123, 324234]# 將a_List排序, 排序的根據是數字的個位.
def sorted_by(num):num_string = str(num)[-1]return int(num_string)b_list = sorted(a_list, key=sorted_by)
print(b_list)# 改寫之前的計算器:def add(a, b):return a + bdef calc(a, b, func):return func(a, b)res = calc(6, 6, add)
print(res)
4. 匿名函數
也稱為lambda函數,是一種簡潔的函數定義方式,用于創建一次性的、簡單的函數.
匿名函數的語法形式為:lambda 參數: 表達式
匿名函數的返回值就是 表達式的結果
它由關鍵字 lambda
開頭,后跟一個或多個參數,然后是冒號 :
,最后是一個表達式, 匿名函數執行表達式的計算,并返回結果.
匿名函數通常用于需要簡單函數邏輯的地方,尤其是在需要傳遞函數作為參數的情況下,可以更簡潔地定義函數,避免定義命名函數的繁瑣
。但需要注意的是,匿名函數通常用于表達式較短、邏輯簡單的情況,對于復雜的函數邏輯,仍然建議使用命名函數進行定義
def add(a, b):return a + b
lambda a, b: a + b
案例: numbers = [5, 2, 7, 1, 9] 對此列表排序, 根據對3取余的 結果進行排序.
# numbers = [5, 2, 7, 1, 9] 對此列表排序, 根據對3取余的 結果進行排序.
# 2 2 1 1 0
numbers = [5, 2, 7, 1, 9]a_list = sorted(numbers, key=lambda x: x % 3)
print(a_list)
改寫前面的計算器程序:
def calculator(a, b, operator):operator_dict = {'+': lambda x, y: x + y,'-': lambda x, y: x - y,'*': lambda x, y: x * y,'/': lambda x, y: x / y,}return operator_dict.get(operator)(a, b)res = calculator(6, 6, '*')
print(res)
5. python中內置的常用函數
zip()
zip: zip([iterable, …]),
將多個可迭代對象打包成元組.
它返回一個可迭代的對象,該對象生成元組,每個元組包含來自每個可迭代對象的元素,如果各個迭代器的元素個數不一致,則返回列表長度與最短的對象相同.
以長的為主使用zip_longest方法
# zip
from itertools import zip_longest
numbers = [1, 2, 3, 4]
letters = ['a', 'b', 'c']
x_list = ['d', 'e']zipped = list(zip_longest(numbers, letters, x_list, fillvalue=0))
print(zipped)for item in zipped:print(item)
map()
map(): map(function, iterable):對可迭代對象中的每個元素應用指定的函數.
# map
def square(x):return x ** 2numbers = [1, 2, 3, 4, 5]# 要將numbers中的數字全部轉換為字符串.
a_list = list(map(str, numbers))
print(a_list)
squared_numbers = map(lambda x: x**2, numbers)
print(squared_numbers)
print(list(squared_numbers))
filter()
filter(): filter(function, iterable): 對可迭代對象中的元素進行過濾. 返回值為True時保存
# filter
def is_even(x):return x % 2 == 0numbers = [1, 2, 3, 4, 5]even_numbers = filter(lambda x: x % 2 != 0, numbers)print(list(even_numbers)) # [1, 3, 5]
all()
all(): all(iterable):判斷可迭代對象中的所有元素是否都為真.如果是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
# all 判斷可迭代對象中的所有元素是否都為真.如果是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
print(all(['a', 'b', 'c', ''])) # False
print(all([])) # True 注意哦,Python規定如果可迭代對象為空, all()的結果就是 Truenumbers = [1, 2, 3, 4, 5, -1]
# 使用 all() 函數判斷是否所有元素都大于0
sign = all(num > 0 for num in numbers)
print(sign) # False
any()
any(): any(iterable): 判斷可迭代對象中的任何一個元素是否為真(有一個為真就是真).不是則返回 False,如果有一個為 True,則返回 True.
# any
# print(any(['', 0, '', None]))
# print(any([]))
numbers = [1, 3, 5, -1]
# 使用 any() 函數判斷numbers中是否存在偶數元素
sign = any(num % 2 == 0 for num in numbers)
print(sign)
6. 函數練習
1.編寫一個函數 get_sum_of_lists,接受多個列表作為參數,并返回它們對應位置元素的和的列表 短列表缺少的用0補齊.
from itertools import zip_longest
# [1, 2, 3, 4, 5, 6]
# [6, 5, 4, 3, 2, 1]
# 拆包
def get_sum_of_lists(*args):# print(*args)zipped = list(zip_longest(*args, fillvalue=0))result = list(map(sum, zipped))return resultlst1 = [1, 2, 3, 4, 5, 6, 7, 8]
lst2 = [6, 5, 4, 3, 2, 1]
lst3 = [6, 5, 4, 3, 2, 1, 3, 6]res = get_sum_of_lists(lst1, lst2, lst3)
print(res)
2.實現一個函數 get_max_length(words),接收一個字符串列表 words,返回列表中最長的單詞的長度.
例如,對于輸入列表 [‘apple’, ‘banana’, ‘orange’, ‘watermelon’],函數應該返回 10,因為最長的單詞是 ‘watermelon’,它的長度為 10
def get_max_length(words):# len_list = list(map(len, words))len_list = [len(word) for word in words]return max(len_list)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watermelon']
print(get_max_length(lst))
3.實現一個函數get_primes
, 接收一個參數n, 函數功能是: 返回n以內(包含n)的所有的質數. get_primes函數體內使用lambda實現.
只能被1跟它本身整除的數. 2, 3, 4, 5 ,6 ,7 ,8 ,9, 10 每一次取余的結果都不是0, 那么它就是質數. 反之, 就不是質數.
# all, all true , false
# filter
# 5 2 3 4
# 6 2 3 4 5
def get_primes(n):primes_list = list(filter(lambda x: all(x % i != 0 for i in range(2, x)), range(2, n + 1)))return primes_listprimes = get_primes(20)
print(pr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