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建設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學校內的信息孤島,其核心是在人、流程和信息三個層面的全面整合。智慧校園應該能夠為全校師生員工及校外用戶提供統一的、一站式的服務渠道;能夠將學校各種業務流程連接起來,實現各種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能夠實現應用系統間的公共信息的共享和統一,建立校級統一共享數據中心。
我們針對學校前期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結合公司在職校信息化建設領域的實踐成果,提出總體解決方案。
1. 以系統整合為核心
在校園信息化建設方式上,國內一直存在著兩種模式的爭議,即大集中模式和整合模式。
大集中模式是采用類似于ERP的大集中建設思路,統一進行校園信息化建設,將所有的應用系統建設在同一個平臺上。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各應用系統天然地成為一個整體,不存在系統整合問題,系統運營維護也比較方便;其缺點是建設周期長,系統風險集中,對開發商要求高,系統整體架構的規劃和頂層設計要全面,否則系統出現的局部問題會對整個系統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大集中模式適用于業務需求清晰、核心業務流程比較固定的系統。
整合模式則采用分散建設的方式,各應用系統建設要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選擇市場上最適合學校需求的、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以滿足業務需求為主,不要求統一在一個平臺,然后通過各種方式對這些系統進行整合,使之成為一個整體。這種方式的優缺點和大集中模式正好相反,其優點是風險分散,將整體性的系統風險分散到各個單個系統中,單一系統故障不會影響整個大系統的運行,可以采用比較靈活的建設策略,其缺點是存在大量的系統整合問題。因此,整合模式適用于業務需求多變,需要逐步建設的系統。
考察我國教育信息化IT領域,目前還沒有一家供應商能提供覆蓋智慧校園所有應用系統的產品或解決方案,而職校的智慧校園也需要逐步建設和完善,因此,我們建議采用整合的建設模式,重點通過5個基礎平臺來實現各應用系統的整合。
通過應用集成平臺實現跨部門的業務協同。
一方面,管理部門的業務處理需要得到其他部門的支持,比如(科研處)科研項目管理時就需要了解科研項目的設備采購信息(來源于設備處);另一方面,許多服務類應用系統需要得到一個或多個管理部門的支持,如離校服務需要得到教務處、學生處、圖書館等多個部門的支持,利用應用集成平臺,可以使各管理系統相互之間共享信息資源,實現跨部門、跨平臺的功能共享,形成一個整體,為服務系統提供統一的支持。
通過公共數據平臺實現核心數據的共享。
它們既是公共數據平臺的數據提供者,又是數據使用者。一方面,管理類應用系統將產生某些核心數據,它將作為公共數據平臺的權威數據源,為公共數據平臺提供這些核心數據,比如人事管理系統是“教職工基本信息”的權威數據;另一方面,應用系統需要從公共數據平臺獲取數據,如科研管理系統就需要從公共數據平臺中獲取參與科研課題的教師的基本信息。
通過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實現用戶認證和權限控制。
各應用系統的用戶管理、用戶認證和權限控制都統一由統一身份認證平臺進行管理,在技術上實現集中管理模式,在管理上采用分級授權模式。
通過綜合服務門戶和移動校園門戶實現單點登錄和門戶整合。
綜合服務門戶要實現所有應用系統的單點登錄,用戶一次登錄后可以進入所有的應用系統。
2. 以服務建設為重點
隨著學校的管理、服務的不斷深入,校園信息化建設應用系統體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包括:
應用系統不僅要支持核心管理流程的處理,同時也要支持廣大師生的服務需求。首先,它們主要是面向內部行政管理人員的,如教務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都是由學校教務處、人事處工作人員使用,用于支持其日常管理活動,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功能也會延伸到全校師生,比如教務系統要向學生開放網上選課的功能,人事系統要向教師開放人事信息查詢等功能。
應用系統不僅僅局限于部門內部的業務流程,同時也需要與與其他部門應用系統進行業務協同和數據交換。比如學生管理系統的學生基本信息來源于教務管理系統等。
全局性的、跨部門的應用系統日益增多,需要與多個應用系統協同工作。特別是面向師生的服務系統,如迎新服務、離校服務等,
因此,智慧將轉變“重管理輕服務”的思想,以服務建設為重點,將原有的業務系統按照用戶的需求、使用習慣等因素重新進行封裝,為學生、教師、領導等角色提供個性化的功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