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企業運營的支柱,也是網絡犯罪分子和惡意威脅者的主要目標,他們會破壞IT運營的連續性。隨著混合云基礎設施、遠程辦公和物聯網(IoT)生態系統的出現,網絡邊界正在不斷擴大,新的漏洞不斷產生,使得保護企業系統變得既復雜又至關重要。這正是企業網絡強化的原因。
網絡強化基礎:定義與工作原理
網絡強化是指通過減少網絡漏洞、加強防御能力以抵御潛在網絡威脅,從而保護計算機網絡安全的過程。它涉及實施一系列措施,旨在保護網絡免受未授權訪問、數據泄露、惡意軟件及其他安全風險的影響。
從核心來看,網絡強化的目標是通過解決網絡基礎設施中的薄弱環節,構建穩健的安全態勢。對于依賴數字系統存儲敏感信息、確保運營順暢的企業、政府機構及個人而言,這一過程至關重要。
網絡強化的類型
要構建彈性的安全態勢,企業必須了解網絡強化的關鍵類別。每種類型針對不同層面的潛在漏洞,確保沒有任何一個入口點處于未受保護的狀態。
- 物理強化:這是安全的基礎。它涉及通過控制訪問、監控系統和防篡改外殼來保護數據中心、服務器機房和網絡機柜,防止未授權人員接觸關鍵基礎設施。
- 硬件強化:保護運行網絡的物理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防火墻和負載均衡器),具體措施包括禁用未使用的端口、應用固件更新、更改默認配置以及在適用的情況下啟用設備級加密。
- 軟件強化:通過禁用或刪除不必要的服務、定期為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打補丁和更新,以及使用符合最佳實踐和合規要求的安全配置,來減少攻擊面。
- 協議強化:通過強制使用安全協議(如HTTPS、SSH、SFTP和TLS)并逐步淘汰過時或不安全的協議(如FTP、Telnet和舊版SSL),保護傳輸中的數據。
- 訪問強化:基于最小權限原則、多因素認證(MFA)、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和網絡分段實施嚴格的訪問控制,確保只有授權用戶和系統能訪問關鍵資產。
通過針對上述每個領域采取措施,組織可以顯著減少其攻擊面并提高整體網絡彈性。
需強化和保護的網絡組件
為了有效強化網絡,組織必須保護構成連接性和訪問核心的所有核心組件。這包括:
組件 | 強化措施 |
---|---|
路由器與交換機 | 禁用未使用的端口/服務,更改默認憑據,啟用安全協議(如用SSH替代Telnet) |
防火墻 | 制定嚴格的訪問控制策略、定期更新規則集、監控日志中的異常情況 |
無線接入點(WAP) | 使用WPA3加密,對私有網絡禁用SSID廣播,并應用MAC地址過濾 |
VPN網關 | 強制執行多因素認證(MFA)、更新固件、使用強加密協議 |
服務器 | 禁用不必要的服務、定期打補丁、監控未授權變更 |
終端設備 | 強制執行終端保護策略,安裝殺毒軟件/終端檢測與響應(EDR)工具,并限制管理員訪問權限 |
物聯網(IoT)設備 | 將其隔離在獨立的虛擬局域網(VLAN)中、禁用通用即插即用(UPnP)、修改默認設置 |
未受保護網絡面臨的主要威脅與風險
若不實施網絡強化,組織將面臨各類網絡威脅的沖擊。常見攻擊途徑如下表所示:
威脅類型 | 風險描述 |
---|---|
勒索軟件 | 加密數據并在支付贖金前中止運營——通常通過未受保護的端口或終端進入 |
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 | 用大量流量淹沒網絡,導致服務中斷和停機 |
中間人攻擊 | 攔截網絡流量以竊取敏感信息——在未受保護的Wi-Fi網絡中很常見 |
未授權訪問 | 利用弱憑據或開放服務獲取系統訪問權限,進而竊取數據 |
橫向移動 | 由于缺乏分段或監控,攻擊者從受感染的設備擴散至其他系統 |
未修補的漏洞 | 利用已知漏洞攻擊未安裝安全更新或配置不當的系統 |
網絡強化的兩大核心方面
- 掃描并減少網絡攻擊面
- 實施零信任架構并啟用多因素認證
1、掃描并減少網絡攻擊面
識別并移除不必要的服務、端口和應用程序,可消除攻擊者常見的入口并減少網絡攻擊面。例如,識別并關閉開放端口和未使用的服務,能防止惡意行為者向網絡中注入惡意服務腳本。
要減少攻擊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網絡掃描工具識別暴露的入口點。
- 禁用對業務運營非關鍵的服務。
- 配置防火墻規則,攔截入站流量和不可信來源的連接。
2、實施零信任架構并啟用多因素認證
零信任架構(ZTA)有助于消除網絡內的“默認信任”概念。在ZTA模型中,每一個訪問請求都會經過驗證,確保只有授權用戶和設備可以訪問關鍵系統。
要有效實施零信任架構,可采取以下措施:
- 微分段:將網絡劃分為更小的子網,以限制攻擊者在突破情況下的橫向移動。
- 持續監控:使用AI驅動的工具評估用戶行為并實時檢測異常活動。
- 多因素認證(MFA):要求所有訪問關鍵資源的請求都需通過多因素認證。
有效網絡強化的措施
1、實施最小權限原則
網絡訪問解決方案具備以下功能,可助力實施最小權限原則:
- 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和訪問控制列表(ACL)。
- 通過控制哪些用戶或設備可訪問網絡及訪問方式,執行安全策略。
- 在授予訪問權限前檢查設備是否符合安全策略,并可對不合規設備進行隔離。
2、加密網絡流量并強化通信設備
對傳輸中的數據進行加密,可防止攻擊者攔截敏感信息。可使用傳輸層安全協議(TLS)或互聯網協議安全協議(IPsec)保護終端與設備之間的通信。
路由器、交換機、防火墻等在網絡通信中起核心作用的設備,往往是攻擊者的目標。因此,保護這些設備對有效實現網絡強化至關重要,具體措施包括:
- 修改默認密碼:將所有網絡設備的默認密碼替換為復雜且唯一的憑據。
- 禁用未使用的接口和服務:通過停用網絡設備上不必要的服務減少潛在漏洞。
- 啟用安全管理協議:使用安全外殼協議(SSH)代替Telnet進行遠程管理。
3、定期進行漏洞評估并確保配置安全
配置錯誤的系統和未打補丁的漏洞是攻擊者的常見的入侵入口。因此,定期審核網絡配置和補丁更新對于維護加固的網絡至關重要。
- 定期進行漏洞評估,在攻擊者利用漏洞前識別并修復。
- 進行滲透測試,模擬真實場景,驗證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配置網絡分段與隔離
網絡分段將網絡劃分為不同區域,防止未授權訪問關鍵系統。例如,將物聯網設備置于獨立的網絡分段中,可確保某一設備被攻陷后,攻擊者無法訪問企業數據庫。具體實施措施包括:
- 虛擬局域網(VLAN):通過VLAN對網絡流量進行邏輯隔離。
- 防火墻規則:制定嚴格的防火墻策略,規范不同分段之間的通信。
- 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IDPS):通過檢測網絡內的惡意活動,提供實時監控和自動響應。該系統可識別異常行為、策略違規和已知攻擊模式以防止漏洞。
網絡強化檢查清單
使用以下清單評估當前網絡安全態勢,并指導網絡強化策略的制定:
訪問控制
- 執行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
- 要求啟用多因素認證(MFA)
- 應用最小權限原則
- 審計并刪除過期用戶賬戶
設備安全
- 修改路由器、交換機和無線接入點(WAP)的默認憑據
- 禁用未使用的服務和端口
- 定期應用固件更新
- 使用SSH/SNMPv3等安全協議,替代不安全協議
流量保護
- 使用TLS/IPsec加密網絡流量
- 通過VLAN和防火墻規則對流量進行分段
- 監控網絡流量日志,發現異常情況
監控與維護
- 定期進行漏洞掃描
- 定期進行滲透測試
- 啟用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IDPS)
- 制定清晰的事件響應計劃
政策與意識
- 制定網絡安全政策
- 對員工進行釣魚防范意識培訓
- 每季度審查并更新安全配置
提示:使用網絡配置管理工具和[安全信息與事件管理(SIEM))/網絡檢測與響應(NDR)解決方案進行持續監控,盡可能自動化此檢查清單中的項目。一個安全的網絡不僅保護業務運營,還能增強客戶信任和品牌聲譽,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