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1.西門子S7系列PLC類型劃分
- (1).大型PLC:S7-400
- (2).中型PLC:S7-300
- (3).小型PLC:S7-200系列
- 2.西門子S7外形結構
- (1).總覽:PLC的“器官”分工邏輯
- 3.輸出電路
- (1).小型繼電器輸出形式
- (2).大功率晶體管/場效應管輸出形式
- (3).雙向晶閘管輸出形式
- (4).三類輸出形式的核心對比(原理層面)
- 4.PLC工作原理
- (1).工作機制:循環掃描周期
- (2). 各階段工作原理
- (3).I/O處理核心特點
- (4).原理本質總結
1.西門子S7系列PLC類型劃分
(1).大型PLC:S7-400
- 核心定位:面向大型、復雜自動化系統的高性能解決方案
- 關鍵特性:
- 支持多CPU并行處理,具備極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復雜算法運行能力
- 冗余設計全覆蓋(電源、CPU、通信模塊等),確保高可靠性
- 可擴展至數千個I/O點,兼容PROFINET、MPI等高端工業通信協議
- 典型應用場景:
- 大型化工廠的連續生產流程控制
- 冶金行業的復雜冶煉過程自動化
- 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的綜合自動化系統
(2).中型PLC:S7-300
- 核心定位:平衡性能與成本的中小型復雜控制系統解決方案
- 關鍵特性:
- 模塊化架構設計,由CPU、電源、信號模塊等組成,擴展靈活
- 支持數百至數千點I/O控制,滿足中等規模生產需求
- 集成豐富的編程指令集,支持邏輯控制與簡單過程控制
- 典型應用場景:
- 汽車零部件生產線的自動化控制
- 食品包裝流水線的同步控制
- 中小型機床的數控系統集成
(3).小型PLC:S7-200系列
- 核心定位:面向小型設備與簡單控制場景的經濟型解決方案
CPU21X系列 - 早期小型PLC產品,功能基礎
- 支持少量I/O點控制(通常≤30點)
- 適用于簡單邏輯控制(如小型傳送帶、單機設備)
- 目前已逐步被升級型號替代
CPU22X系列(升級款) - CPU221:
- 最小配置型號,無擴展能力
- 適合僅需少量I/O的簡單設備(如小型泵類控制)
- CPU222:
- 支持有限擴展模塊
- 適用于稍復雜的單機控制(如小型包裝機)
- CPU224:
- 性價比最高的主流型號
- 支持較多擴展模塊,滿足中小型設備綜合控制(如注塑機)
- CPU226:
- S7-200系列中功能最強型號
- 最大I/O容量,支持豐富通信功能
- 適用于較復雜的小型生產線控制
2.西門子S7外形結構
(1).電源模塊(PS,Power Supply)
為整個PLC系統提供穩定電力支持,將外部交流電(如AC 220V)轉換為各模塊工作所需的直流電壓(如DC 5V、24V)。具備抗電網波動、電磁干擾抑制能力,是系統穩定運行的能源核心。
(2).中央處理器模塊(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PLC的“大腦”,負責執行用戶編寫的控制程序(邏輯運算、定時計數、流程控制等),協調各模塊間的數據交互,處理故障診斷與系統調度,是程序運行和決策的核心部件。
(3).接口模塊(IM,Interface Module)
主要用于多機架或分布式系統的擴展連接,實現不同機架間的信號傳輸與總線擴展,保障復雜系統中各模塊通信的同步性與穩定性。
(4).數字輸入模塊(DI,Digital Input)
采集外部數字信號(如開關、按鈕的通斷狀態),通過光電耦合等電路實現電氣隔離,將外部強電信號轉換為PLC內部可處理的弱電信號。
(5).數字輸出模塊(DO,Digital Output)
將CPU的運算結果轉換為驅動信號(如繼電器觸點、晶體管開關信號),控制外部數字負載(如接觸器、指示燈、電磁閥等)的通斷。
(6).模擬輸入模塊(AI,Analog Input)
采集溫度、壓力、流量等傳感器輸出的模擬信號(如4-20mA電流、0-10V電壓),通過A/D轉換將模擬量轉化為數字量,供CPU進行數據處理。
(7).模擬輸出模塊(AO,Analog Output)
將CPU處理后的數字信號通過D/A轉換,輸出模擬量(如電壓、電流信號),用于控制變頻器、調節閥等需要連續調節的模擬負載。
(8) 通信模塊(CP,Communication Processor)
負責PLC與外部設備的通信交互,支持PROFINET、PROFIBUS、Modbus等工業通信協議,實現與觸摸屏(HMI)、上位機、其他PLC或智能設備的數據傳輸與聯網控制。
(1).總覽:PLC的“器官”分工邏輯
PLC本質是 “工業專用計算機”,其組成模塊對應計算機的“大腦、記憶、接口、能源”等功能,但針對工業環境做了強化設計。核心模塊包括:
CPU + 存儲器 + I/O接口 + 外設接口 + 編程裝置 + 電源
- CPU(中央處理器)
功能:
執行用戶程序(邏輯運算、定時、計數、通信等);
協調PLC內部各模塊的工作(如調度I/O讀寫、存儲器訪問);
處理故障、報警等異常情況。
工業強化:
相比普通計算機CPU,PLC的CPU更注重 “抗干擾、實時性、穩定性”(而非運算速度),例如:
采用工業級芯片,耐溫范圍寬(-20℃~60℃);
內置硬件看門狗,程序跑飛時自動復位。 - 存儲器
- 分類與作用:
類型 存儲內容 核心特點 程序存儲器 用戶編寫的控制程序(如梯形圖轉譯的機器碼) 掉電后數據保留(常為EEPROM) 數據存儲器 運行時的變量(如I/O狀態、計數器值、中間變量) 可實時讀寫,掉電后需電池保持(或依托電容) - 工業設計:
需支持 “在線修改程序”(調試時無需停機)和 “數據掉電保持”(避免生產數據丟失)。
-
基本I/O接口電路
本質:“弱電與強電的轉換器 + 抗干擾屏障”
細分與原理:
輸入接口:將外部傳感器、開關的信號(如24V直流、220V交流)轉換為PLC內部的弱電信號(通常5V),并通過光電耦合、濾波等電路 抗干擾(參考前文輸入接口解析)。
輸出接口:將PLC內部的弱電信號轉換為驅動外部負載的強電信號(如繼電器輸出220V、晶體管輸出24V直流),同時具備 過載保護、狀態指示 功能(參考前文輸出接口解析)。 -
外設接口
功能:擴展PLC的通信與交互能力,典型場景:
連接人機界面(HMI):如觸摸屏,實現參數設置、狀態監控;
連接上位機:如工控機,實現集中監控、數據采集;
連接擴展模塊:如額外的I/O模塊、運動控制模塊,突破本機硬件限制。
工業協議:常用PROFINET、Modbus、MPI等,保障不同設備間的穩定通信。 -
編程裝置
形式:軟件(如西門子STEP 7、三菱GX Works)或硬件(手持編程器,已逐步淘汰)。
核心作用:
編寫、下載用戶程序(將梯形圖、指令表等轉化為PLC可執行的代碼);
在線監控(實時查看I/O狀態、變量值,調試程序);
故障診斷(讀取PLC報錯信息,定位問題)。 -
電源
功能:將外部電源(如AC 220V)轉換為PLC內部模塊所需的穩定直流電壓(如DC 5V、24V)。
工業設計:
寬電壓輸入:可適應電網波動(如110~260V AC);
冗余設計:部分高端PLC支持雙電源熱備,避免停電中斷;
隔離穩壓:抑制電網干擾,保障內部電路穩定。
3.輸出電路
(1).小型繼電器輸出形式
驅動元件:電磁繼電器(機械觸點)
工作原理:PLC內部弱電信號驅動繼電器線圈通電→產生磁場吸合機械觸點,實現外部電路的通斷。
特性拆解:
優點根源:
「電壓范圍寬,交直流通用」→ 觸點本身不區分交直流,只要負載電壓在繼電器額定值內即可;
「承受瞬時過壓/過流能力強」→ 機械觸點斷開時,電弧耐受能力優于半導體(觸點間隙可“扛住”瞬間高壓)。
缺點根源:
「動作速度慢」→ 機械觸點吸合/斷開需毫秒級時間(電磁力驅動金屬片運動);
「壽命有限」→ 觸點每次通斷會產生磨損(電弧燒蝕),動作次數達百萬次后性能下降。
應用邏輯:適合輸出頻率低、交直流混合負載的場景(如車間照明、間歇運行的接觸器控制)。
(2).大功率晶體管/場效應管輸出形式
驅動元件:半導體開關(晶體管/場效應管)
工作原理:PLC內部弱電信號控制半導體器件的導通/截止(類似電子開關,無機械運動),僅適用于直流負載。
特性拆解:
優點根源:
「可靠性強,壽命長」→ 無機械觸點,不存在磨損問題(壽命可達千萬次以上);
「執行速度快」→ 半導體開關動作僅需微秒級(電子遷移速度),可支持高頻切換。
缺點根源:
「過載能力差」→ 半導體器件過流時易發熱燒毀(無觸點的“熔斷”保護,需外接保險絲)。
應用邏輯:適合直流供電、高頻切換的場景(如直流電磁閥、步進電機脈沖控制)。
(3).雙向晶閘管輸出形式
驅動元件:半導體可控硅(雙向晶閘管)
工作原理:PLC內部信號控制晶閘管的雙向導通/關斷,僅適用于交流負載(利用交流過零特性實現切換)。
特性拆解:
優點/缺點:與晶體管類似(高速、長壽命、過載弱),核心差異是 「負載類型」(交流 vs 直流)。
應用邏輯:適合交流供電、高頻切換的場景(如交流接觸器、加熱絲功率調節)。
(4).三類輸出形式的核心對比(原理層面)
維度 | 繼電器輸出 | 晶體管/場效應管輸出 | 雙向晶閘管輸出 |
---|---|---|---|
驅動本質 | 機械觸點(電磁驅動) | 電子開關(半導體) | 電子開關(半導體) |
負載電源 | 交/直流通用 | 直流 | 交流 |
速度瓶頸 | 機械運動(ms級) | 電子遷移(μs級) | 電子遷移(μs級) |
壽命瓶頸 | 觸點磨損(百萬次) | 無機械損耗(千萬次) | 無機械損耗(千萬次) |
過載應對 | 觸點耐電弧 | 易燒損(需外保) | 易燒損(需外保) |
簡言之:
- 繼電器是 「萬能但稍慢的機械開關」,適合對速度要求低、負載復雜的場景;
- 晶體管/晶閘管是 「高速但嬌貴的電子開關」,適合高頻切換、單一電源類型的場景。
選擇時需從 負載電源、切換頻率、可靠性要求 三個維度綜合判斷。
4.PLC工作原理
(1).工作機制:循環掃描周期
PLC采用"循環掃描"模式運行,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周而復始:
- 輸入采樣階段
- 程序執行階段
- 輸出刷新階段
(2). 各階段工作原理
-
輸入采樣階段
動作:掃描所有輸入端子,將外部設備(開關、傳感器等)的狀態信號采集到輸入映像寄存器
特點:采樣完成后,輸入映像寄存器的數據在本掃描周期內保持不變; 即使外部輸入信號發生變化,也不會影響當前周期的程序執行;要求:脈沖信號寬度必須大于一個掃描周期才能被有效捕捉 -
程序執行階段
動作:CPU按照程序編寫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執行用戶程序
數據來源:基于輸入映像寄存器和內部存儲區(中間變量、定時器、計數器等)的數據
特點:運算結果暫時存儲在"輸出映像寄存器";程序執行過程中,后面的邏輯可以使用前面的運算結果;前面的邏輯不會因后面的運算結果而改變 -
輸出刷新階段
動作:將輸出映像寄存器中的最終結果傳送到輸出鎖存器,再通過輸出接口電路驅動外部負載
特點:此階段是PLC對外部設備的實際控制輸出;輸出信號保持到下一個掃描周期的輸出刷新階段
(3).I/O處理核心特點
- 集中輸入:僅在輸入采樣階段讀取外部信號,避免信號波動干擾
- 集中輸出:所有輸出信號在輸出刷新階段統一更新,保證控制同步性
- 映像區隔離:輸入/輸出映像寄存器作為內部處理與外部信號的緩沖,提高抗干擾能力
(4).原理本質總結
PLC通過循環掃描+集中I/O處理實現工業控制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循環掃描確保程序按固定周期執行,滿足實時控制需求,集中處理機制避免了外部信號的實時波動對程序執行的干擾,映像區設計實現了內部邏輯與外部設備的電氣隔離和時序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