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權限設計:前端為啥要操這份心?
2. 權限模型的“內功心法”:RBAC 和 ABAC
RBAC:簡單粗暴的角色分配
ABAC:靈活但燒腦的屬性控制
3. 權限數據的“物流體系”:從后端到前端的旅程
權限數據從哪兒來?
權限數據咋存?
權限數據咋用?
4. 路由守衛:權限的“第一道防線”
路由守衛的實現思路
動態路由的“高階玩法”
5. 組件級權限:讓按鈕和表單“聽話”
指令式權限:優雅又省力
高階組件:批量復用的“神器”
表單字段的權限控制
6. 性能優化:讓權限檢查“飛”起來
權限數據的“瘦身”計劃
緩存權限檢查結果
批量權限檢查
7. 復雜場景:多租戶系統的權限設計
多租戶權限的“分層”思路
前端實現:租戶切換與權限隔離
8. 權限測試與調試:別讓 bug 偷跑
單元測試:給權限邏輯“體檢”
集成測試:模擬真實場景
調試技巧:找到“漏網之魚”
9. 常見坑與應對:別踩這些“雷”
坑1:前后端權限不同步
坑2:權限粒度過粗
坑3:動態路由刷新問題
10. 前后端協作:權限設計的“雙人舞”
數據格式的“契約”
權限變更的“實時通知”
錯誤處理的分工
11. 權限系統的可擴展性:為未來“留后路”
模塊化權限數據
插件化權限邏輯
支持多語言和國際化
12. 真實案例分析:從開源項目學“真經”
案例1:Ant Design Pro 的權限實踐
案例2:Keycloak 的前端集成
案例3:GitLab 的權限設計
1. 權限設計:前端為啥要操這份心?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吐槽:“權限控制不就是后端的事兒嗎?前端摻和啥?”這話乍聽有理,但真到實際項目里,前端不參與權限設計,簡直是給自己挖坑。想象一下,用戶點了個按鈕,結果后端返回“無權限”,頁面卻傻乎乎地啥也沒提示,或者更糟,壓根兒不該顯示的按鈕還大大咧咧地擺在那兒——這體驗能好嗎?
前端權限設計的本質,是讓用戶界面與用戶的實際權限保持一致。它不僅是功能的“門衛”,還是用戶體驗的“化妝師”。好的權限設計能讓用戶只看到自己能操作的東西,減少誤操作,提高效率;反之,權限漏洞可能讓用戶看到不該看的數據,甚至引發安全事故。
舉個例子:在一個企業管理系統里,普通員工和管理員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