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PyTorch基礎——張量計算
- 1 什么是張量計算?
- 2 基本算術運算
- 2.1 加法運算
- 2.1.2 `torch.add`
- 2.1.3 `a.add(b) 與 a.add_(b)`
- `a.add(b)` 方法
- `a.add_(b)` 方法
- 核心區別
- 2.2 減法運算
- 2.2.1 `toch.sub()`
- 2.2.2 `a.sub(b) `和`a.sub_(b)`
- `a.sub(b)` 方法
- `a.sub_(b)` 方法
- 核心區別
- 使用建議
- 2.3 乘法運算
- 2.4 除法運算
- 3 矩陣運算
- 3.1 矩陣乘法
- 3.2 高維張量的矩陣乘法
- 3.3 矩陣轉置
- 4 廣播機制(Broadcasting)
- 4.1 廣播的基本規則
- 5 統計運算
- 5.1 求和運算
- 5.2 均值運算
- 5.3 最大值和最小值
- 5.4 累加運算
- 6 張量的其他常用運算
- 6.1 冪運算
- 6.1.1 通用計算
- 6.1.2 底數為e的冪運算
- 6.2 平方根
- 6.3 指數和對數運算
- 7 自動求導(Autograd)與張量計算
- 7.1 基本概念
- 7.2 自動求導示例
- 7.3 多變量函數的求導
- 8 GPU 加速的張量計算
- 8.1 張量的設備遷移
- 8.1 張量的設備遷移
PyTorch基礎——張量計算
張量是PyTorch中所有操作的基礎,類似于多維數組,支持GPU加速和自動求導等高級功能。本篇
博客將專門從基礎運算開始,聚焦于張是的計算部分
1 什么是張量計算?
張量計算指的是對張量進行的各種數學操作,包括基本算術運算、矩陣運算、統計運算等。這些操作是構建神經網絡和實現機器學習算法的基礎。與普通的 Python 數值計算不同,PyTorch 的張量計算可以自動并行化并利用 GPU 加速,大幅提高計算效率。
2 基本算術運算
PyTorch 提供了豐富的算術運算函數,既可以通過運算符直接操作,也可以通過 torch
模塊中的函數進行操作。這些運算均為元素級操作(element-wise operation),即對兩個張量對應位置的元素分別進行計算。
2.1 加法運算
2.1.2 torch.add
函數形式:torch.add(input, other, out=None)
- 參數解析:
input
:第一個輸入張量other
:第二個輸入張量(或一個標量)out
:可選參數,用于指定輸出張量
計算原理:
加法運算對兩個張量的對應元素進行求和。
- 若為兩個張量相加:
result[i][j] = input[i][j] + other[i][j]
- 若為張量與標量相加:
result[i][j] = input[i][j] + scalar
手算示例:
張量 a: [[1, 2],[3, 4]]
張量 b: [[5, 6],[7, 8]]
a + b 的結果:
[[1+5, 2+6],[3+7, 4+8]] = [[6, 8], [10, 12]]
代碼示例:
import torch# 創建兩個張量
a = torch.tensor([1, 2, 3], dtype=torch.float32)
b = torch.tensor([4, 5, 6], dtype=torch.float32)# 方法1:使用運算符
c = a + b
print("a + b =",c)# 方法2:使用torch.add()函數
print("torch.add(a, b) =", torch.add(a, b))# 與標量相加
print("a + 10 =", a + 10)
print("torch.add(a, 10) =", torch.add(a, 10))
運行結果:
a + b = tensor([5., 7., 9.])
torch.add(a, b) = tensor([5., 7., 9.])
a + 10 = tensor([11., 12., 13.])
torch.add(a, 10) = tensor([11., 12., 13.])
結果分析:加法運算會對張量的每個元素執行相應操作,當與標量相加時,標量會自動廣播(broadcast)到與張量相同的形狀。
2.1.3 a.add(b) 與 a.add_(b)
在 PyTorch 中,a.add(b)
和 a.add_(b)
都是用于實現張量加法的方法,但它們的核心區別在于是否修改原張量。這是 PyTorch 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設計理念,理解這個區別有助于避免代碼中出現意外的數據修改。
a.add(b)
方法
- 功能:計算
a + b
的結果,但不會修改原張量a
,而是返回一個新的張量來存儲計算結果。 - 特點:屬于「非原地操作」(non-inplace operation),原張量的數據保持不變。
代碼示例:
import torcha = torch.tensor([1, 2, 3])
b = torch.tensor([4, 5, 6])# 使用 a.add(b)
result = a.add(b)print("原張量 a:", a) # 原張量 a 未被修改
print("計算結果 result:", result)
運行結果:
原張量 a: tensor([1, 2, 3])
計算結果 result: tensor([5, 6, 9])
a.add_(b)
方法
- 功能:同樣計算
a + b
的結果,但會直接修改原張量a
,將結果存儲在a
中,不會創建新張量。 - 特點:屬于「原地操作」(inplace operation),方法名末尾的下劃線
_
是 PyTorch 中標記原地操作的約定。
代碼示例:
import torcha = torch.tensor([1, 2, 3])
b = torch.tensor([4, 5, 6])# 使用 a.add_(b)
a.add_(b) # 直接修改原張量 aprint("修改后的張量 a:", a) # 原張量 a 已被更新
運行結果:
修改后的張量 a: tensor([5, 6, 9])
核心區別
方法 | 操作類型 | 對原張量 a 的影響 | 返回值 |
---|---|---|---|
a.add(b) | 非原地操作 | 不修改,保持原值 | 新張量(存儲 a + b 的結果) |
a.add_(b) | 原地操作 | 直接修改 a ,使其等于 a + b | 修改后的 a (與原張量是同一個對象) |
區分:
- 內存效率:原地操作(
add_
)不需要創建新張量,節省內存,適合處理大規模數據。 - 計算圖影響:在自動求導(Autograd)中,原地操作可能會破壞計算圖的完整性,導致梯度計算錯誤,因此需謹慎使用。
- 代碼可讀性:下劃線
_
明確標記了原地操作,讓其他開發者能快速識別代碼中存在數據修改的地方。
實際開發中,建議優先使用非原地操作(如 a.add(b)
),除非明確需要優化內存使用,再考慮原地操作(如 a.add_(b)
)。
2.2 減法運算
2.2.1 toch.sub()
函數形式:torch.sub(input, other, out=None)
- 參數解析:與
torch.add()
相同,實現input - other
的運算
計算原理:
減法運算對兩個張量的對應元素進行相減。
- 若為兩個張量相減:
result[i][j] = input[i][j] - other[i][j]
- 若為張量與標量相減:
result[i][j] = input[i][j] - scalar
手算示例:
張量 a: [[1, 2],[3, 4]]
張量 b: [[5, 6],[7, 8]]
a - b 的結果:
[[1-5, 2-6],[3-7, 4-8]] = [[-4, -4], [-4, -4]]
代碼示例:
# 減法運算
print("a - b =", a - b)
print("torch.sub(a, b) =", torch.sub(a, b))
print("a - 2 =", a - 2)
運行結果:
a - b = tensor([-3., -3., -3.])
torch.sub(a, b) = tensor([-3., -3., -3.])
a - 2 = tensor([-1., 0., 1.])
2.2.2 a.sub(b)
和a.sub_(b)
在 PyTorch 中,a.sub(b)
和 a.sub_(b)
都是用于實現張量減法的方法,它們的核心區別與加法操作類似,主要體現在是否修改原張量上。
a.sub(b)
方法
- 功能:計算
a - b
的結果,但不會修改原張量a
,而是返回一個新的張量來存儲計算結果。 - 特點:屬于「非原地操作」(non-inplace operation),原張量的數據保持不變。
代碼示例:
import torcha = torch.tensor([4, 5, 6])
b = torch.tensor([1, 2, 3])# 使用 a.sub(b)
result = a.sub(b)print("原張量 a:", a) # 原張量 a 未被修改
print("計算結果 result:", result)
運行結果:
原張量 a: tensor([4, 5, 6])
計算結果 result: tensor([3, 3, 3])
a.sub_(b)
方法
- 功能:同樣計算
a - b
的結果,但會直接修改原張量a
,將結果存儲在a
中,不會創建新張量。 - 特點:屬于「原地操作」(inplace operation),方法名末尾的下劃線
_
是 PyTorch 中標記原地操作的約定。
代碼示例:
import torcha = torch.tensor([4, 5, 6])
b = torch.tensor([1, 2, 3])# 使用 a.sub_(b)
a.sub_(b) # 直接修改原張量 aprint("修改后的張量 a:", a) # 原張量 a 已被更新
運行結果:
修改后的張量 a: tensor([3, 3, 3])
核心區別
方法 | 操作類型 | 對原張量 a 的影響 | 返回值 |
---|---|---|---|
a.sub(b) | 非原地操作 | 不修改,保持原值 | 新張量(存儲 a - b 的結果) |
a.sub_(b) | 原地操作 | 直接修改 a ,使其等于 a - b | 修改后的 a (與原張量是同一個對象) |
使用建議
- 非原地操作(
a.sub(b)
)不會改變原始數據,適合需要保留原始張量的場景,且在自動求導中更安全。 - 原地操作(
a.sub_(b)
)節省內存空間,但會修改原始數據,在使用時需注意后續數據被覆蓋的風險,尤其在構建計算圖時需謹慎使用。
2.3 乘法運算
函數形式:torch.mul(input, other, out=None)
哈達瑪積,非矩陣乘法
a.mul(b)
與a.mul_(b)
同2.1-2.2的加減法操作,不作展開講解。
- 參數解析:與加法類似,實現元素級乘法(不是矩陣乘法)
計算原理:
乘法運算對兩個張量的對應元素進行相乘(元素級乘法,element-wise multiplication)。
- 若為兩個張量相乘:
result[i][j] = input[i][j] * other[i][j]
- 若為張量與標量相乘:
result[i][j] = input[i][j] * scalar
手算示例:
張量 a: [[1, 2],[3, 4]]
張量 b: [[5, 6],[7, 8]]
a * b 的結果:
[[1×5, 2×6],[3×7, 4×8]] = [[5, 12], [21, 32]]
代碼示例:
# 乘法運算(元素級)
print("a * b =", a * b)
print("torch.mul(a, b) =", torch.mul(a, b))
print("a * 3 =", a * 3)
運行結果:
a * b = tensor([ 4., 10., 18.])
torch.mul(a, b) = tensor([ 4., 10., 18.])
a * 3 = tensor([3., 6., 9.])
結果分析:這里的乘法是哈達瑪積元素級乘法(element-wise multiplication),即兩個張量對應位置的元素相乘,而不是線性代數中的矩陣乘法。
2.4 除法運算
函數形式:torch.div(input, other, out=None)
a.div(b)
與a.div_(b)
同2.1-2.2的加減法操作,不作展開講解。
- 參數解析:實現
input / other
的元素級除法運算
計算原理:
除法運算對兩個張量的對應元素進行相除。
- 若為兩個張量相除:
result[i][j] = input[i][j] / other[i][j]
- 若為張量與標量相除:
result[i][j] = input[i][j] / scalar
手算示例:
張量 a: [[1, 2],[3, 4]]
張量 b: [[5, 6],[7, 8]]
a / b 的結果:
[[1/5, 2/6],[3/7, 4/8]] = [[0.2, 0.333...], [0.428..., 0.5]]
代碼示例:
# 除法運算
print("a / b =", a / b)
print("torch.div(a, b) =", torch.div(a, b))
print("b / 2 =", b / 2)
運行結果:
a / b = tensor([0.2500, 0.4000, 0.5000])
torch.div(a, b) = tensor([0.2500, 0.4000, 0.5000])
b / 2 = tensor([2., 2.5, 3.])
3 矩陣運算
矩陣運算在深度學習中應用廣泛,尤其是在全連接層和卷積層中。PyTorch 提供了多種矩陣運算函數。
3.1 矩陣乘法
二維矩陣乘法運算操作包括:torch.mm()
、torch.matmul()
、@
,不再有上面說到的類似a.add_()
的方法
函數形式:torch.matmul(input, other, out=None)
- 參數解析:
input
:第一個輸入張量(可以是1D或更高維)other
:第二個輸入張量- 對于2D張量,執行常規的矩陣乘法
- 對于1D張量,執行點積運算
計算原理:
矩陣乘法遵循線性代數中的矩陣乘法規則。對于形狀為 (m, n)
的矩陣 A
和形狀為 (n, p)
的矩陣 B
,結果矩陣 C
的形狀為 (m, p)
,其中每個元素 C[i][j]
是 A
的第 i
行與 B
的第 j
列的點積:
C[i][j] = A[i][0]×B[0][j] + A[i][1]×B[1][j] + ... + A[i][n-1]×B[n-1][j]
手算示例:
矩陣 A: [[1, 2],[3, 4]]
矩陣 B: [[5, 6],[7, 8]]
A × B 的結果:
[[1×5 + 2×7, 1×6 + 2×8],[3×5 + 4×7, 3×6 + 4×8]
] = [[19, 22], [43, 50]]
代碼示例:
# 創建兩個矩陣
mat1 = torch.tensor([[1, 2], [3, 4]])
mat2 = torch.tensor([[5, 6], [7, 8]])print("矩陣1:\n", mat1)
print("矩陣2:\n", mat2)# 方法1: 使用torch.matmul()
product1 = torch.matmul(mat1, mat2)
print("\n使用torch.matmul()的結果:\n", product1)# 方法2: 使用@運算符
product2 = mat1 @ mat2
print("\n使用@運算符的結果:\n", product2)# 方法3: 使用mm()方法(僅適用于2D張量)
product3 = mat1.mm(mat2)
print("\n使用mm()方法的結果:\n", product3)# 1D張量的點積
vec1 = torch.tensor([1, 2, 3])
vec2 = torch.tensor([4, 5, 6])
print("\n向量點積:", torch.matmul(vec1, vec2))
運行結果:
矩陣1:tensor([[1, 2],[3, 4]])
矩陣2:tensor([[5, 6],[7, 8]])使用torch.matmul()的結果:tensor([[19, 22],[43, 50]])使用@運算符的結果:tensor([[19, 22],[43, 50]])使用mm()方法的結果:tensor([[19, 22],[43, 50]])向量點積: tensor(32)
結果分析:矩陣乘法遵循線性代數規則,對于矩陣 mat1
(形狀為 2×2
)和 mat2
(形狀為 2×2
),結果是一個 2×2
的矩陣,其中每個元素 (i,j)
是 mat1
的第 i
行與 mat2
的第 j
列的點積。
3.2 高維張量的矩陣乘法
**對于高維(Tensor(dim>2))矩陣乘法運算:**定義其矩陣乘法僅在最后的兩個維度上,要求前面的維度必須保持一致,就像矩陣的索引一樣并且運算操只有
torch.matmul()
對于高維張量(維度 > 2),torch.matmul()
會將最后兩個維度視為矩陣維度進行運算:
# 創建3D張量(可以理解為2個2×3的矩陣)
tensor3d = torch.tensor([[[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 創建另一個3D張量(2個3×2的矩陣)
tensor3d_2 = torch.tensor([[[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print("3D張量1形狀:", tensor3d.shape)
print("3D張量2形狀:", tensor3d_2.shape)# 高維矩陣乘法
result = torch.matmul(tensor3d, tensor3d_2)
print("\n乘法結果形狀:", result.shape)
print("乘法結果:\n", result)
運行結果:
3D張量1形狀: torch.Size([2, 2, 3])
3D張量2形狀: torch.Size([2, 3, 2])乘法結果形狀: torch.Size([2, 2, 2])
乘法結果:tensor([[[ 22, 28],[ 49, 64]],[[220, 244],[301, 334]]])
結果分析:對于形狀為 (2,2,3)
和 (2,3,2)
的兩個3D張量,矩陣乘法會對每個對應的2D矩陣(共2對)進行運算,結果形狀為 (2,2,2)
。
3.3 矩陣轉置
函數形式:torch.t(input)
或 input.t()
- 功能:返回張量的轉置,僅適用于1D或2D張量
計算原理:
矩陣轉置將原矩陣的行變為列,列變為行。對于形狀為 (m, n)
的矩陣,轉置后形狀變為 (n, m)
,其中 result[i][j] = input[j][i]
。
手算示例:
原始矩陣: [[1, 2, 3],[4, 5, 6]]
轉置后: [[1, 4],[2, 5],[3, 6]]
代碼示例:
mat = torch.tensor([[1, 2, 3], [4, 5, 6]])
print("原始矩陣:\n", mat)
print("原始形狀:", mat.shape)# 轉置操作
transposed = mat.t()
print("\n轉置矩陣:\n", transposed)
print("轉置形狀:", transposed.shape)
運行結果:
原始矩陣:tensor([[1, 2, 3],[4, 5, 6]])
原始形狀: torch.Size([2, 3])轉置矩陣:tensor([[1, 4],[2, 5],[3, 6]])
轉置形狀: torch.Size([3, 2])
結果分析:矩陣轉置將原矩陣的行變為列,列變為行,形狀從 (2,3)
變為 (3,2)
。
4 廣播機制(Broadcasting)
廣播是 PyTorch 中一種自動擴展張量形狀的機制,使得不同形狀的張量可以進行算術運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能簡化代碼并提高效率。
4.1 廣播的基本規則
- 如果兩個張量的維度數量不同,維度較少的張量會在前面添加新維度(大小為1)
- 如果兩個張量在某個維度上的大小不同,但其中一個為1,則會將大小為1的維度擴展為另一個張量的大小
- 如果兩個張量在某個維度上的大小都大于1且不相等,則無法廣播,會拋出錯誤
代碼示例:
# 示例1:標量與張量的廣播
a = torch.tensor([1, 2, 3])
b = 2
print("a * b =", a * b)# 示例2:不同形狀張量的廣播
c = torch.tensor([[1], [2], [3]]) # 形狀 (3,1)
d = torch.tensor([4, 5, 6]) # 形狀 (3,)
print("\nc的形狀:", c.shape)
print("d的形狀:", d.shape)
print("c + d的結果:\n", c + d)
print("c + d的形狀:", (c + d).shape)# 示例3:更復雜的廣播
e = torch.ones((2, 3)) # 形狀 (2,3)
f = torch.tensor([[1], [2]]) # 形狀 (2,1)
print("\ne + f的結果:\n", e + f)
運行結果:
a * b = tensor([2, 4, 6])c的形狀: torch.Size([3, 1])
d的形狀: torch.Size([3])
c + d的結果:tensor([[5, 6, 7],[6, 7, 8],[7, 8, 9]])
c + d的形狀: torch.Size([3, 3])e + f的結果:tensor([[2., 2., 2.],[3., 3., 3.]])
結果分析:在示例2中,c
形狀為 (3,1)
,d
形狀為 (3,)
,廣播后都變為 (3,3)
形狀,然后進行元素級加法。廣播機制避免了我們手動擴展張量形狀,使代碼更簡潔。
5 統計運算
PyTorch 提供了豐富的統計函數,用于計算張量的均值、總和、最大值、最小值等統計量。
5.1 求和運算
函數形式:torch.sum(input, dim=None, keepdim=False, out=None)
- 參數解析:
input
:輸入張量dim
:可選參數,指定求和的維度,不指定則對所有元素求和keepdim
:布爾值,是否保持原張量的維度,默認為False
計算原理:
求和運算計算張量在指定維度上所有元素的總和。
- 對整個張量求和:
result = sum(input[i][j] for all i,j)
- 按行求和(dim=1):
result[i] = sum(input[i][j] for all j)
- 按列求和(dim=0):
result[j] = sum(input[i][j] for all i)
手算示例:
張量: [[1, 2, 3],[4, 5, 6]]
所有元素的和: 1+2+3+4+5+6 = 21
按行求和: [1+2+3, 4+5+6] = [6, 15]
按列求和: [1+4, 2+5, 3+6] = [5, 7, 9]
代碼示例:
tensor = torch.tensor([[1.0, 2.0, 3.0], [4.0, 5.0, 6.0]])
print("張量:\n", tensor)# 對所有元素求和
print("\n所有元素的和:", tensor.sum())# 按行求和(dim=1)
row_sum = tensor.sum(dim=1)
print("按行求和:", row_sum)
print("按行求和的形狀:", row_sum.shape)# 按列求和(dim=0)并保持維度
col_sum = tensor.sum(dim=0, keepdim=True)
print("\n按列求和(保持維度):\n", col_sum)
print("形狀:", col_sum.shape)
運行結果:
張量:tensor([[1., 2., 3.],[4., 5., 6.]])所有元素的和: tensor(21.)
按行求和: tensor([ 6., 15.])
按行求和的形狀: torch.Size([2])按列求和(保持維度):tensor([[5., 7., 9.]])
形狀: torch.Size([1, 3])
結果分析:dim=0
表示沿著第一個維度(行方向)求和,得到每列的總和;dim=1
表示沿著第二個維度(列方向)求和,得到每行的總和。keepdim=True
保持了原有的二維結構。
5.2 均值運算
函數形式:torch.mean(input, dim=None, keepdim=False, dtype=None, out=None)
- 參數解析:與
torch.sum()
類似,計算指定維度的均值
計算原理:
均值運算計算張量在指定維度上所有元素的平均值,即總和除以元素個數。
- 整體均值:
result = sum(all elements) / number of elements
- 按行均值:
result[i] = sum(row i) / number of elements in row i
代碼示例:
# 計算均值
print("所有元素的均值:", tensor.mean())
print("按列求均值:", tensor.mean(dim=0))
print("按行求均值:", tensor.mean(dim=1))
運行結果:
所有元素的均值: tensor(3.5000)
按列求均值: tensor([2.5000, 3.5000, 4.5000])
按行求均值: tensor([2., 5.])
5.3 最大值和最小值
函數形式:torch.max(input, dim=None, keepdim=False, out=None)
和 torch.min(...)
- 參數解析:
- 不指定
dim
時,返回張量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 指定
dim
時,返回一個元組(values, indices)
,包含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索引
- 不指定
代碼示例:
# 最大值運算
print("所有元素的最大值:", tensor.max())# 按行求最大值
row_max = tensor.max(dim=1)
print("\n按行求最大值:")
print("最大值:", row_max.values)
print("最大值索引:", row_max.indices)# 最小值運算
print("\n所有元素的最小值:", tensor.min())
print("按列求最小值:", tensor.min(dim=0).values)
運行結果:
所有元素的最大值: tensor(6.)按行求最大值:
最大值: tensor([3., 6.])
最大值索引: tensor([2, 2])所有元素的最小值: tensor(1.)
按列求最小值: tensor([1., 2., 3.])
結果分析:torch.max(dim=1)
返回每行的最大值及其在該行中的索引位置,對于第一行 [1., 2., 3.]
,最大值是 3.
,位于索引 2
處。
5.4 累加運算
函數形式:torch.cumsum(input, dim, out=None)
- 功能:計算指定維度上的累積和
代碼示例:
# 累積和
print("按行累積和:\n", tensor.cumsum(dim=1))
運行結果:
按行累積和:tensor([[ 1., 3., 6.],[ 4., 9., 15.]])
結果分析:累積和是指每個位置的值等于該位置之前(包括自身)所有元素的和。例如第一行的計算過程是 1, 1+2=3, 3+3=6
。
6 張量的其他常用運算
6.1 冪運算
6.1.1 通用計算
函數形式:torch.pow(input, exponent, out=None)
a.pow(b)
與a.pow_(b)
邏輯同2.1-2.2的加減法操作,不作展開講解。
- 功能:計算張量的指數冪,支持元素級運算
代碼示例:
a = torch.tensor([1, 2, 3])# 計算a的平方
print("a的平方:", torch.pow(a, 2))
print("a的平方(使用運算符):", a **2)# 計算a的3次方
print("a的3次方:", torch.pow(a, 3))
運行結果:
a的平方: tensor([1, 4, 9])
a的平方(使用運算符): tensor([1, 4, 9])
a的3次方: tensor([ 1, 8, 27])
6.1.2 底數為e的冪運算
a.exp(b)
與a.exp_(b)
邏輯同2.1-2.2的加減法操作,不作展開講解。
代碼示例:
import torch# 定義指數張量 x
x = torch.tensor([0, 1, 2], dtype=torch.float32)# 計算 e^x(元素級)
result = torch.exp(x) # 等價于 x.exp()
print(result) # 輸出:tensor([1.0000, 2.7183, 7.3891])
6.2 平方根
函數形式:torch.sqrt(input, out=None)
a.sqrt_(b)
邏輯同2.1-2.2的加減法操作,不作展開講解。
- 功能:計算張量每個元素的平方根
代碼示例:
b = torch.tensor([4.0, 9.0, 16.0])
print("b的平方根:", torch.sqrt(b))
運行結果:
b的平方根: tensor([2., 3., 4.])
6.3 指數和對數運算
函數形式:torch.exp(input, out=None)
和 torch.log(input, out=None)
- 功能:分別計算自然指數和自然對數
- 底數為2:
torch.log2(a)
- 底數為e:
torch.log(a)
、torch.log_(a)
- 底數為10:
torch.log10(a)
代碼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c = torch.tensor([1.0, 2.0, 3.0])# 指數運算 e^x
print("e^c:", torch.exp(c))# 對數運算 ln(x)
d = torch.tensor([1.0, np.e, np.e**2])
print("ln(d):", torch.log(d))
運行結果:
e^c: tensor([ 2.7183, 7.3891, 20.0855])
ln(d): tensor([0.0000, 1.0000, 2.0000])
7 自動求導(Autograd)與張量計算
PyTorch 的自動求導機制是實現神經網絡反向傳播的核心,它能自動計算張量運算的梯度。
7.1 基本概念
- 計算圖:PyTorch 會記錄所有對張量的操作,構建一個計算圖
- 反向傳播:通過計算圖從輸出反向傳播到輸入,計算梯度
- requires_grad:張量的一個屬性,設為
True
時會追蹤該張量的所有操作
7.2 自動求導示例
# 創建需要計算梯度的張量
x = torch.tensor(2.0, requires_grad=True)
print("x =", x)
print("x是否需要計算梯度:", x.requires_grad)# 定義一個函數 y = x^2 + 3x + 1
y = x**2 + 3*x + 1
print("\ny =", y)
print("y的梯度函數:", y.grad_fn) # 顯示y是如何從x計算得到的# 計算y對x的導數
y.backward()# 查看導數結果(dy/dx = 2x + 3)
print("\ndy/dx 在x=2處的值:", x.grad) # 理論值應為 2*2 + 3 = 7
運行結果:
x = tensor(2., requires_grad=True)
x是否需要計算梯度: Truey = tensor(11., grad_fn=<AddBackward0>)
y的梯度函數: <AddBackward0 object at 0x7f8a2c3d3d30>dy/dx 在x=2處的值: tensor(7.)
結果分析:當我們設置 requires_grad=True
時,PyTorch 會追蹤該張量的所有操作。調用 y.backward()
會觸發反向傳播,計算 y
對所有需要梯度的張量(這里是 x
)的導數,并將結果存儲在張量的 .grad
屬性中。
7.3 多變量函數的求導
# 創建兩個需要計算梯度的張量
x = torch.tensor(1.0, requires_grad=True)
y = torch.tensor(2.0, requires_grad=True)# 定義函數 z = x^2 + 2xy + y^3
z = x**2 + 2*x*y + y**3
print("z =", z)# 計算偏導數
z.backward()# 查看結果(dz/dx = 2x + 2y, dz/dy = 2x + 3y^2)
print("\ndz/dx 在(1, 2)處的值:", x.grad) # 理論值: 2*1 + 2*2 = 6
print("dz/dy 在(1, 2)處的值:", y.grad) # 理論值: 2*1 + 3*2^2 = 14
運行結果:
z = tensor(13., grad_fn=<AddBackward0>)dz/dx 在(1, 2)處的值: tensor(6.)
dz/dy 在(1, 2)處的值: tensor(14.)
8 GPU 加速的張量計算
PyTorch 最大的優勢之一是能夠利用 GPU 進行加速計算,對于大規模張量運算,GPU 可以顯著提高計算速度。
8.1 張量的設備遷移
函數形式:torch.to(device)
或 tensor.cuda()
/ tensor.cpu()
- 功能:將張量從 CPU 遷移到 GPU 或從 GPU 遷移到 CPU
代碼示例:
# 檢查是否有可用的GPU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print("使用的設備:", device)# 創建一個大張量
large_tensor = torch.randn(1000, 1000)
print("原始張量設備:", large_tensor.device)# 將張量遷移到GPU(如果可用)
large_tensor_gpu = large_tensor.to(device)
print("遷移后張量設備:", large_tensor_gpu.device)# 在GPU上進行計算
result_gpu = torch.matmul(large_tensor_gpu, large_tensor_gpu)
print("GPU計算結果設備:", result_gpu.device)# 將結果遷移回CPU
result_cpu = result_gpu.to("cpu")
print("CPU上的結果設備:", result_cpu.device)
運行結果(如果有GPU):
使用的設備: cuda
原始張量設備: cpu
遷移后張量設備: cuda:0
GPU計算結果設備: cuda:0
CPU上的結果設備: cpu
結果分析:通過 to(device)
方法可以將張量在 CPU 和 GPU 之間遷移。所有計算會在張量所在的設備上進行,因此對于需要頻繁操作的張量,最好將它們放在同一個設備上,避免頻繁的設備間數據傳輸。
一是能夠利用 GPU 進行加速計算,對于大規模張量運算,GPU 可以顯著提高計算速度。
8.1 張量的設備遷移
函數形式:torch.to(device)
或 tensor.cuda()
/ tensor.cpu()
- 功能:將張量從 CPU 遷移到 GPU 或從 GPU 遷移到 CPU
代碼示例:
# 檢查是否有可用的GPU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print("使用的設備:", device)# 創建一個大張量
large_tensor = torch.randn(1000, 1000)
print("原始張量設備:", large_tensor.device)# 將張量遷移到GPU(如果可用)
large_tensor_gpu = large_tensor.to(device)
print("遷移后張量設備:", large_tensor_gpu.device)# 在GPU上進行計算
result_gpu = torch.matmul(large_tensor_gpu, large_tensor_gpu)
print("GPU計算結果設備:", result_gpu.device)# 將結果遷移回CPU
result_cpu = result_gpu.to("cpu")
print("CPU上的結果設備:", result_cpu.device)
運行結果(如果有GPU):
使用的設備: cuda
原始張量設備: cpu
遷移后張量設備: cuda:0
GPU計算結果設備: cuda:0
CPU上的結果設備: cpu
結果分析:通過 to(device)
方法可以將張量在 CPU 和 GPU 之間遷移。所有計算會在張量所在的設備上進行,因此對于需要頻繁操作的張量,最好將它們放在同一個設備上,避免頻繁的設備間數據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