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與流程類
性能測試的核心類型與區別
負載測試:逐步加壓,探測系統閾值(如最大TPS/響應時間)。
壓力測試:超越閾值施壓,驗證系統崩潰點及恢復能力。
穩定性測試:80%~90%峰值壓力持續運行(如24小時),檢測內存泄漏/資源累積問題。
關鍵性能指標解析
TPS:服務端每秒處理事務數(核心能力指標)
響應時間:用戶感知總時長 = 網絡傳輸 + 服務處理 + 渲染時間(需 ≤ 2秒為優)。
錯誤率:>1%即預示系統異常。
資源利用率:CPU >80%、內存 >90% 為瓶頸信號。
性能測試標準化流程
需求分析(明確指標如“100 TPS響應≤3秒”)
場景設計(混合接口/梯度加壓/數據模型)
腳本開發(參數化、關聯、斷言)
環境搭建(獨立網絡/近生產配置)
執行監控(TPS趨勢、資源消耗、日志鏈)
瓶頸定位 → 調優 → 回歸驗證。
二、工具技術與監控類
主流工具核心用途
JMeter:開源,基于線程模擬,適合HTTP/API壓測。
LoadRunner:企業級,支持復雜協議,集成分析模塊(成本較高)。
監控工具鏈搭配
基礎設施:Prometheus + Grafana(實時看板)
JVM層:Arthas/jstack(線程堆棧分析)
全鏈路:SkyWalking(追蹤慢調用鏈)。
腳本開發關鍵技術
參數化:模擬多樣用戶數據(如賬號池)
關聯:動態提取SessionID/token(正則/JSON提取器)
集合點:模擬秒殺場景瞬時并發(
synchronized tim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