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深度體驗了一把來自英國Parvi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usic的Adobe正版教育訂閱,在把玩PhotoShop、Premiere Pro這些“老伙計”的新功能時,的確挖到了一些寶藏,覺得非常有必要與大家說道說道。首先得聊聊這個訂閱給我的直觀感受:它的Firefly AI積分是我見過最大方的,每周足足有1500點;授權的設備數也達到了4臺,可惜我口袋比較羞澀,還沒配齊這么多干活的家伙;最讓我安心的是,學校的ITPro服務臺有個專門網站,能讓我隨時在線查驗訂閱的有效狀態,徹底告別了“半夜掉授權”的焦慮;而且,這個接近兩千人的“大車”穩穩當當跑了快一年,穩定性毋庸置疑,甚至還備有訂閱修復方案。當然,最重要的信息是——這趟車現在已經滿員出發,車門焊S啦(哈哈),不過別擔心,今天分享的干貨,只要你有正版訂閱,就同樣能用得上。
作為一名在設計與多媒體領域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工作者,我深知“效率”與“創意”是我們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在這個AI技術浪潮席卷而來的時代,如何將人工智能無縫融入我們的工作流,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一個可有可無的玩具,是我們拉開與他人差距的關鍵。過去,我們敬仰的那些全球頂尖設計師,如推動包豪斯風格的格羅皮烏斯,或是“i ?? NY”的設計者米爾頓·格拉澤,他們憑借的是對工具極限的探索和超越時代的思維。如今,Adobe全家桶中的AI功能,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利器”。它不再僅僅是幫我們“修修補補”,而是在根本上重塑我們的創意思考與執行路徑。
今天,我將毫無保留地分享兩個我日常工作中高頻使用,并且能極大提升生產力的Adobe AI付費功能技巧,并附上我對于設計師如何構建高效創新思維的一些思考。
技巧一:超越“一鍵去人”,用Photoshop生成式填充(Generative Fill)進行概念可視化與場景重構
很多朋友對Photoshop的生成式填充功能的理解,還停留在“框選一個路人甲,然后一鍵讓他消失”的層面。這固然實用,但卻只發揮了它30%的功力。在專業工作流中,我更愿意稱之為“創意催化劑”和“視覺分鏡師”。它最強大的地方在于能夠理解語境,并根據你的想象力,在畫布上進行“無中生有”的創造和合乎邏輯的延展。
核心應用場景:從“廣告素材延展”到“產品概念可視化”
想象一個常見的商業需求:客戶提供了一張精美的產品圖,背景干凈,構圖居中。但現在,你需要將這張圖制作成不同尺寸的社交媒體廣告,比如橫版的Banner、豎版的Story。在過去,這意味著一場噩夢:你需要尋找相似的背景素材,小心翼翼地使用仿制圖章和內容識別填充,效果往往還不盡人意,耗時耗力。現在,有了生成式填充,一切都變得優雅而高效。
實戰步驟詳解:
-
準備工作:打開你的“戰場”
-
在Photoshop中打開你的核心素材,比如那張產品圖。確保它位于一個獨立的圖層上,這是良好操作習慣的開端。我通常會立即復制一個背景層,在副本上進行所有操作,保留原始素材以備不時之需。
-
-
畫布擴展:為想象力留出空間
-
選擇“裁剪工具”(快捷鍵C)。按住
Alt
鍵(在Mac上是Option
鍵),然后向外拖動裁剪框的邊緣,將其擴展到你最終需要的廣告尺寸,比如一個16:9的橫幅。你會看到產品圖周圍出現了透明的空白區域。這片空白,就是AI即將施展魔法的舞臺。
-
-
選區建立:下達精準的“指令區”
-
按住
Ctrl
鍵(Mac上是Command
鍵)并單擊產品圖層的縮略圖,載入產品的選區。 -
接著,執行“選擇” > “反向”(快捷鍵
Shift+Ctrl+I
),這樣選中的就是我們剛剛擴展出的空白區域,而核心產品被完美地保護起來,不會被AI的創作所影響。 -
為了讓生成的內容與原圖邊緣融合得更自然,可以給選區添加一個極其微小的羽化值,比如1~2個像素。選擇“選擇” > “修改” > “羽化”。
-
-
AI生成:與AI的第一次“對話”
-
此時,你的畫布下方會出現一個“生成式填充”的上下文任務欄。直接點擊“生成”按鈕,將提示詞輸入框留空。
-
關鍵點:為什么留空?因為我們希望AI優先分析圖像的現有像素信息——光影、色調、紋理、內容(比如原圖背景是木質桌面還是模糊的街景),然后基于這些信息進行合乎邏輯的延展。這是最快、最自然的方法。
-
點擊生成后,等待片刻。Photoshop會通過云端的Firefly AI模型進行計算,然后返回給你一個全新的、已經填充好背景的圖像。
-
-
迭代與優化:從“可用”到“完美”
-
生成式填充最棒的一點是,它會創建一個新的“生成圖層”,并且在“屬性”面板中提供至少3個不同的變體供你選擇。你可以逐個點擊,挑選最滿意的一個。
-
如果對結果不滿意,可以再次點擊“生成”按鈕,AI會重新創作。
-
進階玩法:加入提示詞(Prompt)。如果你不滿足于簡單的背景延展,想要增加一些具體元素,比如“背景里需要有一些咖啡豆和一本翻開的雜志”,你可以在提示詞框中用中文或英文輸入這些描述。提示詞越具體,AI的理解就越精準。例如,你可以嘗試:“高端木質桌面,有幾顆散落的咖啡豆,光線從左側柔和地照來”。這便是與AI的深度對話,引導它完成更復雜的創意構想。
-
通過這個流程,一張孤立的產品圖可以在幾分鐘內被重構成適用于任何媒介的完整場景。這不僅僅是節省了尋找和P圖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它允許設計師在項目早期就進行快速的視覺探索(Rapid Prototyping)。比如,在不確定最終廣告背景風格時,我們可以用生成式填充快速生成“賽博朋克風”、“簡約家居風”、“熱帶雨林風”等多種方案,直觀地呈現給客戶或團隊,大大加速了決策過程。
技巧二:顛覆敘事邏輯,用Premiere Pro文本剪輯(Text-Based Editing)重構采訪與口播視頻
對于視頻創作者而言,處理大量的采訪、演講或口播素材,最痛苦的環節莫過于“聽寫”和“篩選”。我們需要反復播放、暫停,在海量錄音中尋找那幾句“金句”,或者逐字逐句地刪除口頭禪、“嗯嗯啊啊”等無效信息。這個過程極其枯燥,且極易消磨創作熱情。Premiere Pro的“基于文本的編輯”功能,則是徹底顛覆這一流程的革命性工具。
核心應用場景:從“聽稿子”到“讀稿子”剪片
它的核心邏輯非常簡單:AI先將視頻中的所有語音自動轉錄成文字稿,然后,你就可以像編輯Word文檔一樣,通過復制、粘貼、刪除文字來直接對視頻片段進行剪輯。刪掉一段文字,對應的視頻和音頻片段就被剪掉了。復制一段話到時間線的另一處,對應的視頻片段也就跟過去了。
實戰步驟詳解:
-
自動轉錄:為視頻建立“文字索引”
-
將你的采訪素材導入Premiere Pro項目。在“項目”面板中選中素材,打開“文本”面板(窗口 > 文本)。
-
在“文本”面板中,選擇“轉錄”選項卡。系統會自動檢測語言(對中文的支持已經相當出色),你只需點擊“轉錄”按鈕。根據視頻長度,AI會在后臺進行處理。完成后,你將得到一份帶有時間戳的完整文字稿。
-
-
初稿篩選:像記者一樣劃重點
-
現在,不要去看時間線,而是去閱讀這份文字稿。你可以像審稿一樣,快速通讀全文,找到那些有力的觀點、精彩的故事和核心的信息。
-
看到想要保留的句子或段落,直接用鼠標選中它們。
-
關鍵操作:在“轉錄”面板的右上角,有一個“插入”(Insert)按鈕(圖標是一個向下的箭頭)。點擊它,你所選中的文字對應的視頻片段,就會被自動、按順序地添加到你當前的時間線上,形成一個粗剪(Rough Cut)。
-
你還可以使用搜索功能。比如,采訪中提到了“創新力”,在搜索框輸入“創新力”,所有相關的句子都會被高亮顯示,你可以快速定位并將其插入時間線。
-
-
精細修剪:刪除“語氣詞”和“廢話”
-
現在,你的時間線上有了一個由“金句”組成的序列。但里面可能還夾雜著一些“嗯”、“啊”、“那個”、“就是說”之類的口頭禪或停頓。
-
在“轉錄”面板中,點擊那個三個點的菜單,選擇“重新轉錄序列”,Premiere Pro會為你當前時間線上的序列生成一份新的轉錄稿。
-
點擊搜索框旁邊的“篩選器”圖標,你可以選擇“查找并刪除填充詞”。AI會自動識別出這些無意義的詞語,并將其高亮。你可以選擇逐個刪除,或者一鍵全部刪除。每一次刪除文字,時間線上對應的片段都會被精確地執行波紋刪除(Ripple Delete),后面的片段會自動跟上,無縫銜接。
-
-
結合AI音頻增強:一站式聲音美化
-
粗剪完成后,你可能會發現某些片段的收音環境不佳,有背景噪音或回聲。這時,Adobe的另一個AI法寶——“增強語音”(Enhance Speech)就派上用場了。
-
選中時間線上的音頻片段,打開“基本聲音”面板(窗口 > 基本聲音)。
-
將該片段標記為“對話”。你會看到一個“增強語音”的選項,點擊它。AI會對音頻進行云端處理(這個功能源自Adobe Podcast),自動消除背景噪音、平衡音量、修復混響,讓業余麥克風錄制的聲音聽起來像是出自專業錄音棚。你可以通過調整“混合量”來控制增強的程度,以達到最自然的效果。
-
這個“文本剪輯 + 音頻增強”的組合拳,將原本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視頻粗剪工作,壓縮到了幾十分鐘。它將剪輯師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我們能更專注于敘事結構、節奏控制和情感表達這些更具創造性的工作。
設計師的思維躍遷:構建“發散-收斂”雙循環創新引擎
掌握了強大的AI工具,我們還需要一個與之匹配的思維框架來駕馭它們。在多年的設計實踐中,我發現“發散-收斂思維模型”(Divergent & Convergent Thinking)是最為經典且高效的創新方法論。它將創意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并鼓勵我們在這兩個階段之間有意識地切換。
第一階段: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廣度”決定了創意的天花板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數量壓倒質量”。我們要盡可能地產生大量的、不受限制的想法。關鍵在于“不評判”。
-
方法論:
-
無限制頭腦風暴:針對一個設計命題(如“為一家環保咖啡館設計Logo”),寫下你能想到的所有關鍵詞、概念、意象。無論是“樹葉”、“地球”、“循環”,還是“一只在喝咖啡的樹懶”,都記錄下來。
-
視覺聯想:使用Pinterest、Behance等平臺,或者直接利用Midjourney、Firefly等AI繪畫工具,輸入你的關鍵詞,生成海量的視覺參考。這里的關鍵是,不要試圖找“最終答案”,而是要收集“靈感碎片”。比如,AI生成的“水彩風格的咖啡豆”可能不好直接用,但它可能會啟發你采用手繪水彩的風格。
-
跨界鏈接:思考“如果這個Logo不是一個圖形,而是一種聲音/一種氣味/一種材質,它會是怎樣的?”這種抽離式的思考能幫你打破常規。
-
第二階段:收斂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深度”決定了方案的落地性
當你有了一大堆原始想法后,就進入了收斂階段。這個階段的目標是“篩選、組合、優化”,最終得到一個可執行的、高質量的方案。
-
方法論:
-
設定標準:根據項目需求(品牌調性、目標用戶、應用場景),建立清晰的篩選標準。比如,“Logo必須在黑白環境下依然清晰可辨”、“必須易于在小尺寸上應用”。
-
聚類與歸納:將上百個想法按照主題或風格進行分類。你會發現其中一些想法可以組合成一個更強的概念。
-
原型與測試:挑選出3-5個最有潛力的方向,快速制作出原型(草圖、線框圖、或用前面提到的Photoshop生成式填充制作模擬場景),并尋求反饋。反饋是打磨方案的最佳工具。
-
迭代優化:根據反饋,不斷 refining 你的設計,直到它滿足所有標準,并讓你自己感到興奮。
-
AI工具在“發散-收斂”模型中扮演著“超級催化劑”的角色。在發散階段,它能以人類無法比擬的速度提供海量視覺刺激;在收斂階段,它能幫助我們快速驗證想法(如用生成式填充看Logo在不同場景下的效果),極大地壓縮了從想法到成品的距離。
結語
希望今天分享的這些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與我保持同步,每天我們都一同鉆研一兩個設計與開發中的實用小竅門。相信時間的力量,點滴的積累終將匯聚成你職業道路上難以逾越的護城河,讓你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始終保持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