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選擇合適的數據模型類型及推薦理由
自定義模型:
對象模型:
服務模型:
事件模型:
推薦方案:
2. 數據模型之間的邏輯關系說明
服務模型獲取數據:
對象模型承接數據:
前端組件綁定顯示:
數據保存與反饋(可選):
(可選)事件模型實時更新:
小結
3. IoTDA影子數據與Astro對象模型字段的一一綁定
確認字段匹配:
服務輸出數據結構:
提取并賦值:
驗證綁定效果:
小結
4. 前端組件與對象模型的數據綁定與雙向交互
輸入框組件綁定:
表格組件綁定:
雙向綁定效果:
5. 常用標準API調用示例
獲取模型數據:
設置模型數據:
設置模型字段值:
執行對象查詢:
保存對象數據:
調用服務運行:
小結
6. 服務模型調用數據并綁定輸出回對象模型
創建服務模型并定義輸出:
觸發服務獲取數據:
等待服務返回并獲取輸出:
輸出參數綁定到模型字段:
雙向綁定回寫(可選):
小結
7. 圖形化操作步驟詳解(面向初學者)
步驟1:準備對象模型
步驟2:創建前端頁面
步驟3:拖入組件
步驟4:綁定對象模型到頁面(數據源配置)
步驟5:添加服務模型用于獲取IoT影子數據
步驟6:編排前端交互邏輯
步驟7:測試和驗證
步驟8:優化用戶體驗
總結
1. 選擇合適的數據模型類型及推薦理由
華為云 Astro 輕應用提供自定義模型、對象模型、服務模型、事件模型四種數據模型類型。各模型定位不同:
-
自定義模型:
-
由開發者自由定義結構和方法,完全手動控制的數據模型。適用于特殊數據結構或復雜邏輯場景,但需要編寫腳本實現數據操作。
-
對象模型:
-
基于已創建的對象(Object)表結構映射生成的模型。系統會自動獲取對象的所有字段,支持選擇其中一部分作為模型參數。對象模型自帶查詢、保存、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