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史上,岳飛與岳家軍的鐵血傳奇家喻戶曉,但另一位力挽狂瀾的“文官戰神”卻常被忽視——他從未掌兵,卻在南宋存亡之際整合潰軍,以少勝多,締造采石磯大捷。此人正是虞允文。一介書生何以扭轉乾坤?他的故事又能為現代管理者提供哪些啟示?
大家好,我是王浩!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述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六十萬大軍分四路南下,南宋兩淮防線迅速崩潰,長江以北盡失。金軍直逼采石磯,意圖渡江滅宋。彼時,宋軍主將王權因怯戰被罷,繼任者李顯忠尚未到任,前線一萬八千殘兵群龍無首、士氣渙散。高宗趙構已準備逃往海上避難,南宋危在旦夕。
中書舍人虞允文奉命“慰勞軍隊”,但目睹江邊潰兵頹廢,防務松散,等待李顯忠已來不及。軍情緊急,他毅然選擇擔起統帥之責。隨行官員勸他說“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別人已經把事情辦糟了,您何必再趟渾水。”,他卻厲聲回應:“國家存亡,豈能避責?”
面對散兵游勇,虞允文迅速行動。他召集將士疾呼:“金人若渡江,諸位能逃往何處?如今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死里求生?朝廷養兵三十年,今日何不以死報國!”一席話直擊士兵痛點,他們看到有虞允文出來作主,也都紛紛表示愿與金軍決一死戰。
他迅速收攏沿江殘部,分配防務,并利用南宋水軍優勢——靈活的腳踏“海鰍船”對抗金軍笨重的平底船。翌日,金軍幾百艘大船滿載兵士,乘風而來。宋船乘勢沖擊,敵船紛紛被撞沉,很多金兵都落入水中。
但金軍畢竟船多,還是有部分人登上南岸。宋軍吃慣了敗仗,見到金兵又想逃跑,就連步兵統帥時俊都在做逃跑的準備。虞允文急忙攔住他,對他說:“我在京師素聞將軍勇猛無敵,膽略超群,如今看來,不如一婦人而!”。時俊聞言,勃然大怒,揮舞雙刀沖向敵陣,頃刻間斬殺數十人。宋軍士氣大振,紛紛回過身去拼殺。金兵自進軍以來,從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一下子碰到這樣不要命的對手,很快就垮下來了。
戰至黃昏,一批從光州逃回來的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就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命他們從山的后面搖動旗幟,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后無數旗幟在晃動,以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完顏亮見渡江無望,只得退往揚州,后兵變被殺。
此戰,虞允文以兩萬殘兵擊退十七萬金軍,締造軍事史奇跡。史學家把其勝因歸結為八個字:擔責、激將、揚長、用智。但我認為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其“領袖魅力”。
元朝丞相脫脫曾評價虞允文:“慷慨磊落,言動有則,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史載他身高六尺四寸(約1.95米),儀態威嚴,言行恪守法度。正是這種“可信賴感”使其在倉促間能夠贏得潰兵擁戴。
虞允文對現代管理者的啟示尤為深刻:
一是擔當為先,拒絕推諉:真正的領袖在危機中會主動扛責,而非拘泥于職權邊界。
二是言行一致,樹立威信:虞允文日常恪守規則、舉止莊重,累積的“可信度”成為關鍵時刻的權威基石。
三是因地制宜,靈活決策:從整合潰兵到疑兵之計,他善于使用現有資源創造最優解決方案,而非空等外部支援。
四是激發團隊內在動力:通過共情(“逃無可逃”)與榮譽感(“血戰報國”)激活團隊潛能,遠勝于強制命令。
虞允文留存至今的墨跡《適造帖》和《鈞堂帖》,“詞語詳雅,氣象雍容”,恰如其人——能力與修養并重,方成砥柱之才。
現代管理者若欲在逆境中破局,亦需銘記:卓越的能力可贏得職位,但自律的品格與擔當的勇氣,方能鑄就真正的領袖。
好了,歡迎關注我,帶你用歷史的眼光解讀今朝。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