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大語言模型(LLM)在文本生成、推理和跨模態任務中展現了驚人能力。與此同時,時間序列分析作為工業、金融、物聯網等領域的核心技術,長期依賴傳統統計模型(如ARIMA)或深度學習模型(如LSTM)。二者的結合看似“跨界”,實則為解決時間序列的復雜問題(如長序列建模、多模態關聯推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技術演進為脈絡,探討LLM與時間序列結合的三大層級方法。
第一層:數據轉換與直接推理
核心思路
將時間序列數據轉換為文本或結構化描述,利用LLM的文本理解能力完成簡單推理任務。
典型方法
-
數值轉文本(Time Series as Text)
- 將時間序列的數值與時間戳拼接成自然語言(如“2023年1月1日氣溫為25°C,1月2日為28°C…”),通過LLM生成總結或預測。
- 示例:輸入“過去5天銷量依次為100、120、110、130、140,預測第6天銷量”,讓LLM輸出數值。
-
規則化提示(Rule-based Prompting)
- 結合領域知識設計模板,例如:
“已知某股票過去7天收盤價為{price_list},根據波動率計算公式(標準差/均值),其波動率是多少?”
- LLM通過文本解析與數學推理生成結果。
- 結合領域知識設計模板,例如:
優勢與局限
- 優勢:無需訓練,快速驗證概念;適合規則明確的簡單任務。
- 局限:數值精度低、長序列處理困難、依賴人工設計模板。
第二層:時間序列嵌入與聯合建模
核心思路
將時間序列編碼為向量,與LLM的語義空間對齊,實現端到端復雜任務。
關鍵技術
-
跨模態編碼器
- 設計雙塔模型:一個分支編碼時間序列(如用CNN或Transformer),另一個分支編碼文本,通過對比學習對齊特征空間。
- 應用場景:醫療監測(心電信號+病歷文本聯合診斷)。
-
時序-語言預訓練(Time-LLM)
- 擴展LLM的Tokenizer,加入時間序列專用詞匯(如趨勢、周期符號)。
- 預訓練任務:時序補全、文本描述生成(如“生成傳感器數據的異常報告”)。
-
提示工程優化
- 動態提示:根據時序特征自動生成提示詞(如檢測到周期性時,提示“考慮季節性因素”)。
- 工具調用:LLM調用外部API完成專業計算(如調用Prophet模型預測后解釋結果)。
典型案例
- Google的TimesFM:基于Transformer的時序基礎模型,支持零樣本預測。
- LLM4TS框架:用LoRA微調LLM,適配時序預測任務,在ETTh1數據集上超越傳統模型。
第三層:世界模型與因果推理
核心思路
利用LLM的因果推理能力,構建時間序列的“動態知識圖譜”,解決復雜系統建模問題。
前沿方向
-
時序因果發現
- LLM從文本數據(如運維日志)中提取因果關系,輔助構建貝葉斯網絡或結構方程模型。
- 示例:結合工廠傳感器數據與維修記錄,定位設備故障的根因。
-
多智能體仿真
- LLM生成虛擬角色的行為時序(如模擬城市交通流量),通過強化學習優化決策。
- 應用:供應鏈動態模擬、流行病傳播預測。
-
物理信息融合
- 將微分方程等先驗知識注入LLM,約束時序生成過程的物理合理性。
- 案例:氣候模型中結合流體力學方程與LLM的異常模式識別。
挑戰與展望
- 挑戰:訓練數據稀缺性、數值計算穩定性、實時性要求。
- 趨勢:低代碼時序分析(LLM自動生成Python代碼)、具身智能(機器人動作時序規劃)等。
結語
從文本接口到世界模型,LLM正逐步深入時間序列的核心戰場。盡管面臨噪聲敏感、計算成本等難題,但其在可解釋性、少樣本學習和跨模態關聯方面的潛力,可能重塑時序分析的未來范式。對于從業者而言,掌握“時序特征工程+LLM提示工程”的復合技能,將成為破解工業智能化痛點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