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學習路線全鏈路解析

一、基礎準備階段(預計 2-3 個月)

(一)數學知識鞏固與深化
  • 線性代數(約 1 個月)
    • 矩陣基礎:回顧矩陣的定義、表示方法、矩陣的基本運算(加法、減法、乘法),理解矩陣乘法不滿足交換律等特性,通過練習題加深對運算規則的掌握,例如計算簡單的矩陣乘法式子、求矩陣的轉置等。
    • 向量空間與線性變換:學習向量空間的概念,包括向量的線性組合、線性相關與線性無關,掌握線性變換的定義、幾何意義以及如何用矩陣表示線性變換,借助圖形示例理解向量在不同線性變換下的變化情況。
    • 特征值與特征向量:深入理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義、計算方法(通過求解特征方程)以及它們在數據降維、主成分分析等方面的應用,自己動手推導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計算公式,并結合實際的二維或三維矩陣實例進行計算和分析。
    • 學習資源:《線性代數及其應用》這本書講解詳細且案例豐富,方便你系統學習;在線課程方面,Coursera 上的 “Linear Algebra for Machine Learning” 課程也很不錯,有視頻講解和課后作業輔助鞏固知識。
  • 概率論與統計學(約 1 個月)
    • 概率基礎概念:復習概率的定義、古典概型、幾何概型等基本概念,掌握條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貝葉斯公式的推導和應用,通過做一些概率計算的練習題,如擲骰子、抽卡片等實際問題來熟悉這些公式。
    • 隨機變量與概率分布:學習離散型隨機變量(如伯努利分布、二項分布、泊松分布)和連續型隨機變量(如均勻分布、正態分布、指數分布)的定義、概率密度函數、分布函數以及期望、方差等數字特征,繪制不同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圖像,直觀感受其分布特點,并通過實際例子計算隨機變量的期望和方差。
    • 統計推斷與參數估計:掌握最大似然估計、矩估計等參數估計方法的原理和步驟,理解假設檢驗的基本思想、步驟以及常見的檢驗方法(如 t 檢驗、卡方檢驗),自己動手利用給定的數據進行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的實踐操作。
    • 學習資源:《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材內容權威全面,可作為主要學習參考;edX 平臺上的 “Probability-The Science of Uncertainty and Data” 課程能夠幫助你深入理解概率論知識,搭配實際案例和作業鞏固所學內容。
  • 微積分(約 1 個月)
    • 函數極限與連續:復習函數極限的定義、計算方法(如四則運算法則、洛必達法則等),理解函數連續的概念以及間斷點的分類,通過求一些簡單函數在特定點的極限值、判斷函數的連續性等練習來鞏固知識點。
    • 導數與微分:掌握導數的定義、幾何意義、物理意義以及求導法則(基本函數求導公式、復合函數求導法則、隱函數求導法則等),理解微分的概念以及導數和微分的關系,對常見函數進行求導和微分的計算,并應用導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切線問題、變化率問題等。
    • 積分學:學習不定積分和定積分的定義、計算方法(換元積分法、分部積分法等),理解積分在求面積、體積等幾何問題以及物理中的應用(如做功、路程計算等),通過大量的積分計算練習題來熟練掌握積分技巧。
    • 多元微積分(可選,若時間充裕):了解多元函數的極限、連續、偏導數、全微分等概念,掌握多元復合函數求導法則、隱函數求導法則以及多元函數的極值、最值問題,這部分內容對于理解深度學習中的梯度計算等有一定幫助,但如果時間緊張可以先初步了解,后續隨著深度學習學習再深入探究。
    • 學習資源:《高等數學》同濟大學版是經典教材,涵蓋了全面的微積分知識;Khan Academy 網站上有詳細的微積分課程視頻,從基礎概念到復雜的計算都有講解,方便你隨時學習。
(二)Python 語言強化學習(約 1-2 個月)
  • Python 基礎語法(約 2 周)
    • 數據類型:學習 Python 的基本數據類型,如整數、浮點數、字符串、列表、字典、元組等,掌握它們的定義、初始化、訪問、修改以及常用的操作方法,例如列表的切片操作、字典的鍵值對添加和刪除等,通過編寫簡單的代碼片段進行練習。
    • 控制結構:掌握條件判斷語句(if-elif-else)、循環語句(for 循環、while 循環)的語法和使用場景,學會利用控制結構編寫邏輯清晰的程序,如實現簡單的猜數字游戲、打印九九乘法表等小程序來鞏固對控制結構的運用。
    • 函數與模塊:理解函數的定義、參數傳遞、返回值等概念,學會自定義函數來封裝可復用的代碼邏輯,同時了解 Python 的模塊機制,如何導入和使用內置模塊(如 math 模塊用于數學計算)以及自定義模塊,通過編寫多個函數并組織成模塊的方式來實踐。
    • 學習資源:《Python 編程:從入門到實踐》這本書非常適合零基礎到入門的學習,語言通俗易懂,案例豐富;在慕課網、網易云課堂等在線學習平臺上也有很多 Python 基礎語法的免費課程可供選擇。
  • Python 面向對象編程(約 2 周)
    • 類與對象:掌握類的定義、對象的創建以及類的成員變量和成員方法的概念,理解類的封裝性、繼承性和多態性,通過創建簡單的類(如表示學生的類,包含姓名、年齡、成績等屬性以及學習、考試等方法)來實踐面向對象編程的基本概念。
    • 特殊方法與魔法方法:學習 Python 中一些特殊的方法,如__init__(構造方法)、__str__(對象的字符串表示方法)等,了解它們在類的初始化、對象的打印輸出等方面的作用,通過重寫這些方法來定制類的行為。
    • 類的繼承與多態:深入理解類的繼承機制,包括單繼承、多繼承的實現方式以及如何在子類中重寫父類的方法,掌握多態的概念以及通過接口或抽象類實現多態的方法,通過編寫具有繼承關系的類層次結構并利用多態特性實現不同功能的代碼示例來鞏固知識。
    • 學習資源:《Python 核心編程》這本書對 Python 面向對象編程有深入的講解,配合書中的示例代碼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Python 官方文檔中關于面向對象編程的部分也是權威的學習資料,詳細介紹了各種語法和用法。
  • Python 科學計算庫(約 2 周)
    • Numpy(約 1 周):學習 Numpy 庫的基本數據結構(如 ndarray 數組),掌握數組的創建、索引、切片、形狀改變等操作,熟悉 Numpy 提供的數學函數(如三角函數、統計函數等)以及線性代數運算函數(如矩陣乘法、求逆等),通過使用 Numpy 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計算和數據處理問題,如生成隨機矩陣、進行矩陣運算等。
    • Pandas(約 1 周):掌握 Pandas 庫中 Series 和 DataFrame 這兩種核心數據結構的創建、索引、數據篩選、數據合并等操作,學會使用 Pandas 進行數據讀取(如讀取 CSV 文件)、數據清洗(處理缺失值、重復值等)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計算均值、中位數等統計指標),通過實際的數據集(如泰坦尼克號乘客數據集)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實踐操作。
    • Matplotlib(約 1 周):學習 Matplotlib 庫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繪制折線圖、柱狀圖、散點圖、餅圖等常見的統計圖,掌握如何設置圖表的標題、坐標軸標簽、圖例等元素,通過給定的數據生成不同類型的可視化圖表,直觀展示數據特征和關系,例如繪制某城市一年的氣溫變化折線圖等。
    • 學習資源:《Python 數據科學手冊》涵蓋了 Numpy、Pandas、Matplotlib 等常用科學計算庫的詳細講解,配合大量的代碼示例,方便你快速上手;官方文檔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對于各庫的函數參數、用法細節等都有準確的描述。

二、核心知識學習階段(預計 3-4 個月)

(一)機器學習基礎(約 2-3 個月)
  • 機器學習基本概念(約 2 周)
    • 定義與分類:深入理解機器學習的定義,即讓計算機從數據中學習規律并進行預測或決策的學科。掌握機器學習按照學習方式(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半監督學習、強化學習)、數據類型(離散型、連續型)、模型結構(線性模型、非線性模型)等不同維度的分類方式,通過列舉不同類型的實際應用場景(如監督學習的房價預測、無監督學習的客戶聚類等)來加深對分類的理解。
    • 模型評估指標(約 1 周):學習常用的模型評估指標,在監督學習中,對于分類問題要掌握準確率、召回率、F1 值、精確率、ROC 曲線、AUC 值等指標的計算方法和含義,對于回歸問題要掌握均方誤差、平均絕對誤差、決定系數(R2)等指標;在無監督學習中,了解聚類的評估指標如輪廓系數、戴維森堡丁指數等。通過實際的分類和回歸模型預測結果數據來計算這些指標,體會不同指標在評估模型性能方面的優劣。
    • 過擬合與欠擬合(約 1 周):理解過擬合(模型在訓練數據上表現很好,但在測試數據上表現差,對噪聲過度擬合)和欠擬合(模型過于簡單,不能很好地擬合訓練數據和捕捉數據規律)的概念、產生原因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模型復雜度、增加數據量、使用正則化等方法來防止過擬合和改善欠擬合情況,通過對比不同復雜度模型在相同數據集上的表現來直觀認識這兩種現象。
    • 學習資源:《機器學習》(周志華著)的前幾章對機器學習的基本概念有清晰且深入的講解,搭配書中的案例分析可以幫助你很好地理解;Coursera 上 Andrew Ng 教授的 “Machine Learning” 課程也會詳細介紹這些基礎知識,并且有相應的編程作業讓你實踐。
  • 經典機器學習算法(約 2-3 個月)
    • 線性回歸(約 2 周)
      • 原理推導:從最小二乘法的角度出發,推導線性回歸模型的損失函數(均方誤差)以及通過求導等方式找到最優參數的過程,理解如何通過最小化損失函數來使模型擬合數據,自己動手推導整個推導過程,加深對原理的理解。
      • 代碼實現:使用 Python(結合 Numpy、Pandas 等庫)實現簡單的線性回歸模型,包括數據的準備(讀取、預處理等)、模型的訓練(計算參數)以及預測功能,通過對簡單的線性數據集(如模擬的房屋面積與價格關系的數據)進行訓練和預測,驗證模型的正確性,并嘗試調整不同的參數觀察模型效果。
      • 拓展應用:了解線性回歸的一些變體,如嶺回歸(加入 L2 正則化)、Lasso 回歸(加入 L1 正則化),理解它們在解決過擬合等問題上的作用以及如何實現,通過對比不同回歸方法在含有噪聲的數據集上的表現來體會其優勢。
    • 邏輯回歸(約 2 周)
      • 原理推導:理解邏輯回歸作為一種分類模型,是如何將線性回歸的輸出通過 Sigmoid 函數等激活函數轉化為概率值,進而進行分類決策的,推導其損失函數(對數似然損失)以及參數更新的梯度下降算法過程,自己動手推導邏輯回歸的數學原理,包括從概率角度的理解和優化過程。
      • 代碼實現:同樣使用 Python 實現邏輯回歸模型,實現數據的處理、模型訓練(利用梯度下降等優化算法更新參數)和預測功能,通過對簡單的二分類數據集(如鳶尾花數據集的部分類別劃分)進行實驗,驗證模型分類效果,并嘗試調整學習率等參數優化模型性能。
      • 多分類拓展:學習邏輯回歸如何擴展到多分類問題,如采用一對多(One-vs-Rest)或一對一(One-vs-One)的策略,通過實際的多分類數據集(如手寫數字識別的簡化數據集)進行實踐,對比不同策略的優缺點。
    • 決策樹(約 2 周)
      • 原理與構建:理解決策樹的基本原理,即通過對特征進行劃分來構建一棵類似樹狀的決策結構,掌握決策樹的構建算法,如 ID3(基于信息增益選擇特征)、C4.5(基于信息增益比選擇特征)、CART(基于基尼指數選擇特征進行分類和基于均方誤差選擇特征進行回歸)等算法的原理和區別,通過手動構建簡單的決策樹示例(如根據天氣、溫度等特征判斷是否適合戶外運動)來理解特征選擇和樹的構建過程。
      • 剪枝處理:學習決策樹的剪枝技術,包括預剪枝(在樹構建過程中提前停止生長)和后剪枝(構建完樹后對一些子樹進行修剪)的方法和作用,理解它們是如何防止決策樹過擬合的,通過對比剪枝前后決策樹在測試數據集上的性能來體會剪枝的效果。
      • 代碼實現與應用:使用 Python 中的相關庫(如 Scikit-learn)實現決策樹模型,對不同的數據集(如分類的蘑菇數據集、回歸的汽車價格預測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應用,調整不同的參數(如樹的最大深度、最小樣本數等)觀察模型性能變化。
    • 支持向量機(約 2 周)
      • 原理與幾何解釋:深入理解支持向量機的基本思想,從最大間隔分類器的角度出發,理解如何通過尋找最優超平面來劃分不同類別的數據,掌握其基于拉格朗日對偶和 KKT 條件的數學推導過程(可以先理解大致原理,再逐步深入推導細節),通過二維平面上簡單的數據分布示例,從幾何角度直觀解釋支持向量機的工作原理以及支持向量的概念。
      • 核函數與非線性分類:學習支持向量機中核函數(如線性核、多項式核、高斯核等)的作用,即如何將低維空間的數據映射到高維空間,使得原本線性不可分的數據在高維空間變得線性可分,通過實際的非線性可分數據集(如月牙形數據集)對比使用不同核函數的支持向量機模型的分類效果,體會核函數的神奇之處。
      • 代碼實現與參數調整:使用 Python 實現支持向量機模型,學會調整參數(如懲罰參數、核函數參數等)來優化模型性能,通過在多個標準數據集(如鳶尾花數據集、手寫數字數據集等)上進行實驗,觀察不同參數設置下模型的準確率、召回率等指標變化情況。
    • K 近鄰(約 2 周)
      • 原理與距離度量:掌握 K 近鄰算法的基本原理,即根據給定的測試樣本,在訓練集中找到與其距離最近的 K 個樣本,然后根據這 K 個樣本的類別(多數表決原則)來確定測試樣本的類別(對于分類問題)或根據這 K 個樣本的數值特征(平均等計算方式)來預測測試樣本的數值(對于回歸問題),學習常用的距離度量方法(如歐幾里得距離、曼哈頓距離、閔可夫斯基距離等)及其特點,通過簡單的二維坐標點數據計算不同距離度量下的近鄰情況,對比不同距離度量對分類或回歸結果的影響。
      • K 值選擇與權重設定:理解 K 值的選擇對 K 近鄰模型性能的影響(K 值過小容易過擬合,K 值過大容易欠擬合),掌握如何通過交叉驗證等方法來選擇合適的 K 值,同時了解可以給不同距離的近鄰賦予不同權重(如距離越近權重越大)來優化模型性能,通過實際數據集(如鳶尾花數據集)進行不同 K 值和權重設置的實驗,觀察模型準確率等指標變化。
      • 代碼實現與優化:使用 Python 實現 K 近鄰算法,對不同類型的數據集(分類和回歸數據集)進行訓練和預測,嘗試采用數據預處理(如歸一化、標準化)等手段優化模型性能,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 K-Means 聚類(約 2 周)
      • 原理與算法流程:理解 K-Means 聚類算法的基本思想,即通過初始化 K 個聚類中心,然后將數據點分配到距離最近的聚類中心所屬的類別,再重新計算每個類別的聚類中心,不斷迭代直到聚類中心不再變化或達到設定的迭代次數為止,通過手動模擬簡單數據集(如二維平面上的散點數據)的聚類過程,熟悉算法的每一步操作。
      • 聚類中心初始化與評價指標:了解不同的聚類中心初始化方法(如隨機初始化、K-Means++ 初始化等)對聚類結果的影響,掌握常用的聚類評價指標(如輪廓系數、戴維森堡丁指數等)的計算方法和含義,通過對比不同初始化方法在相同數據集上得到的聚類結果以及使用評價指標來評估聚類質量,選擇合適的初始化方法和聚類數量。
      • 代碼實現與拓展應用:使用 Python 實現 K-Means 聚類算法,對實際的數據集(如客戶消費行為數據進行客戶群體聚類、圖像像素數據進行圖像分割等)進行聚類分析,嘗試將 K-Means 聚類與其他算法結合(如先聚類再進行分類)拓展應用場景,觀察聚類效果并進行分析。
    • 學習資源:《機器學習實戰》(Hands-On Machine Learning with Scikit-Learn and TensorFlow)這本書通過大量的代碼示例詳細展示了如何使用 Python 實現上述機器學習算法,非常適合實踐操作;Coursera 和 edX 平臺上也有。

二、核心知識學習階段(預計 3-4 個月)

(一)機器學習基礎(約 2-3 個月)
  • 經典機器學習算法(約 2-3 個月)續
    • 集成學習(約 2 周)
      • 原理與思想:理解集成學習的基本概念,即通過結合多個機器學習模型來提高預測性能。掌握常見的集成學習方法,如 Bagging(自助采樣后并行訓練多個基模型,例如隨機森林就是基于決策樹的 Bagging 方法)和 Boosting(串行訓練基模型,后一個模型重點關注前一個模型的錯誤樣本,像 Adaboost、梯度提升樹等)的原理和區別,通過簡單的比喻或示例來理解這兩種集成策略的運作方式,比如把 Bagging 想象成一群人各自獨立做決策然后綜合結果,而 Boosting 類似一個人不斷根據之前的錯誤去改進決策。
      • 隨機森林(約 1 周):深入學習隨機森林作為 Bagging 的典型代表,它是如何在構建決策樹的過程中引入隨機特征選擇來增加模型的多樣性,掌握隨機森林的參數(如樹的數量、每棵樹的最大深度、特征采樣比例等)對模型性能的影響,通過實際的分類和回歸數據集(如波士頓房價數據集用于回歸、信用卡欺詐檢測數據集用于分類)進行實驗,對比不同參數設置下隨機森林的表現,體會其在處理高維數據、防止過擬合等方面的優勢。
      • 梯度提升樹(約 1 周):對于梯度提升樹,理解它是如何基于梯度下降的思想來依次訓練基模型(通常也是決策樹),使得損失函數逐步減小,掌握其重要的參數(如學習率、樹的深度、迭代次數等)調整方法以及正則化手段(如子采樣、收縮等),通過在一些復雜數據集上(如競賽數據集的簡化版本)進行訓練和優化,觀察其在提升模型性能方面的效果,并且對比它與隨機森林在相同數據集上的不同表現,了解各自適用的場景。
    • 學習資源:除了前面提到的《機器學習實戰》等書籍外,《統計學習導論:基于 R 應用》這本書也對上述機器學習算法有詳細且深入淺出的講解,同時提供了很多實例幫助理解;在在線課程方面,Coursera 上的 “Advanced Machine Learning Specialization” 課程會對集成學習等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并有相應的編程作業輔助鞏固知識。
(二)深度學習基礎(約 1-2 個月)
  • 神經網絡原理(約 2 周)
    • 神經元與神經網絡結構:從生物神經元的啟發入手,理解人工神經元的基本結構(輸入、權重、激活函數、輸出),進而掌握神經網絡的分層結構(輸入層、隱藏層、輸出層)以及各層之間是如何傳遞信息的,通過簡單的示意圖畫出不同層數的神經網絡結構,標注出各部分的組成,理解信息從前向后傳播的過程(前向傳播)。
    • 激活函數(約 1 周):深入學習常見的激活函數,如 Sigmoid 函數、Tanh 函數、ReLU 函數(及其變體,如 Leaky ReLU 等)的表達式、圖像特點、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理解激活函數在引入非線性因素、避免梯度消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繪制不同激活函數的圖像,對比它們在不同區間的取值變化,分析為何在不同的網絡結構中會選擇不同的激活函數,例如在隱藏層常用 ReLU 來解決梯度消失問題,在輸出層根據是分類還是回歸任務選擇合適的激活函數。
    • 損失函數與優化算法(約 1 周):掌握不同任務對應的常見損失函數,如分類任務中的交叉熵損失、回歸任務中的均方誤差損失等的計算方法和原理,理解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損失函數來衡量模型預測結果與真實值的差異;同時學習常用的優化算法,如梯度下降(包括批量梯度下降、隨機梯度下降、小批量梯度下降)及其改進版本(如 Adagrad、Adadelta、Adam 等)的原理、更新規則以及各自的優缺點,通過簡單的數學推導理解優化算法是如何根據損失函數的梯度來更新神經網絡的權重,以逐步減小損失函數值,達到優化模型的目的。
    • 學習資源:《深度學習》(Ian Goodfellow 著)這本書的開篇部分對神經網絡的基礎原理有著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講解,配合書中的數學推導和實際案例能讓你很好地理解這些核心概念;Coursera 上的 “Deep Learning Specialization” 課程的前幾門課也會系統地介紹神經網絡的基礎知識,并有配套的編程作業和代碼示例供你實踐。
  • 深度學習框架(約 2-4 周)
    • TensorFlow(約 1-2 周)
      • 基本概念與安裝:學習 TensorFlow 的基本概念,如張量(Tensor)的定義、操作以及計算圖(Computation Graph)的構建方式,掌握如何在本地環境或云端環境(如 Google Colab,方便快捷且無需復雜的本地配置)安裝 TensorFlow,按照官方文檔的指引完成安裝步驟,并通過簡單的代碼示例驗證安裝是否成功,例如創建一個簡單的張量并輸出其信息。
      • 模型構建與訓練(約 1 周):了解如何使用 TensorFlow 的高級 API(如 Keras,它集成在 TensorFlow 中,方便快捷地構建模型)來構建常見的神經網絡模型(如簡單的多層感知機用于分類或回歸任務),掌握模型的編譯(指定損失函數、優化器、評估指標等)、訓練(傳入訓練數據進行多輪迭代訓練)以及預測(對新的數據進行預測輸出)的完整流程,通過一個小型的數據集(如 MNIST 手寫數字數據集的簡化版本)進行模型構建和訓練的實踐操作,觀察訓練過程中的損失值、準確率等指標變化情況。
      • 模型保存與部署(約 1 周):學習如何保存訓練好的 TensorFlow 模型,以便后續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部署和使用,掌握常見的模型保存格式(如 SavedModel 格式)以及加載模型進行預測的方法,同時了解如何將 TensorFlow 模型部署到服務器端(如使用 TensorFlow Serving)或者移動端(如通過 TensorFlow Lite 進行模型壓縮和移動端適配),通過實際操作將一個簡單的分類模型進行保存并嘗試在本地模擬的服務器環境或移動端模擬器中進行部署和預測驗證。
    • PyTorch(約 1-2 周)
      • 基本概念與安裝:類似地,學習 PyTorch 的基本概念,如張量(torch.Tensor)的操作、自動求導機制(基于 torch.autograd 模塊,與 TensorFlow 的計算圖機制有所不同,但都能實現自動計算梯度的功能),掌握在本地環境安裝 PyTorch 的方法,通過官方文檔和示例代碼進行安裝,并創建簡單的張量進行一些基本運算(如加法、乘法、求梯度等)來熟悉其操作。
      • 模型構建與訓練(約 1 周):掌握在 PyTorch 中構建神經網絡模型的方式,通過定義類繼承自 torch.nn.Module 來構建自定義的網絡結構,了解如何使用 PyTorch 提供的各種層(如線性層、卷積層、循環層等)進行組合搭建模型,掌握模型的訓練流程,包括定義損失函數、選擇優化器以及進行多輪迭代訓練(利用循環結構實現前向傳播、計算損失、反向傳播更新參數等操作),同樣以 MNIST 數據集為例,使用 PyTorch 構建模型并進行訓練,對比與 TensorFlow 在模型構建和訓練流程上的異同點。
      • 模型保存與部署(約 1 周):學習 PyTorch 中模型保存的方法(如保存模型的參數狀態字典或者整個模型結構和參數)以及如何加載保存的模型進行后續的預測操作,了解 PyTorch 在部署方面的一些工具和方法(如將模型轉換為 ONNX 格式以便在不同的框架和平臺上兼容使用等),通過實際操作對訓練好的模型進行保存和部署驗證,體會其在實際應用中的便利性。
    • 對比與選擇(約 1 周):通過對 TensorFlow 和 PyTorch 在模型構建的便捷性、訓練速度、對不同硬件(如 GPU 的支持情況)、社區活躍度、文檔豐富度等多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它們各自的優勢和適用場景,以便在后續不同的項目實踐中能夠根據具體需求合理選擇使用的深度學習框架,例如在科研領域可能 PyTorch 的動態圖機制更便于快速實驗和調試,而在工業界大規模部署時 TensorFlow 的生態系統可能更具優勢。
    • 學習資源:TensorFlow 官方文檔和 PyTorch 官方文檔都是非常權威且詳細的學習資料,涵蓋了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應用的所有內容,并且有大量的代碼示例可供參考;此外,《Python 深度學習》這本書對使用 Python 結合 TensorFlow 和 PyTorch 進行深度學習實踐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通過書中的案例可以快速上手這兩個框架。

三、進階學習階段(預計 4-6 個月)

(一)自然語言處理(約 2-3 個月)
  • 基礎技術(約 1-2 個月)
    • 文本預處理(約 2 周)
      • 編碼與字符集:學習計算機中字符的編碼方式,如 ASCII 碼、UTF-8 等,理解不同編碼方式在表示文本時的特點和適用范圍,掌握如何在 Python 中處理不同編碼的文本文件,避免出現編碼錯誤等問題,通過實際的文本文件讀取和轉換操作來熟悉編碼相關知識。
      • 分詞與詞性標注(約 1 周):掌握常見的中文和英文分詞方法,對于中文,了解基于規則、基于統計(如隱馬爾可夫模型、最大熵模型等)以及基于深度學習的分詞算法原理;對于英文,學習基于空格和標點符號的簡單分詞方式以及一些改進的方法。同時學習詞性標注的概念和常用的詞性標注工具(如 NLTK 庫中的詞性標注功能,在英文處理上有較好的應用),通過實際的文本段落進行分詞和詞性標注實踐,觀察不同方法的效果差異。
      • 命名實體識別(約 1 周):理解命名實體識別的任務定義,即識別文本中具有特定意義的實體(如人名、地名、組織機構名等),學習基于規則、機器學習(如支持向量機、條件概率模型等應用于特征工程后的實體識別)以及深度學習(如卷積神經網絡、循環神經網絡及其組合應用)的命名實體識別方法,通過公開的命名實體識別數據集(如 CoNLL2003 數據集)進行模型訓練和識別效果驗證,對比不同方法在準確率、召回率等指標上的表現。
    • 詞向量表示(約 2 周)
      • One-Hot 向量與詞袋模型(約 1 周):學習 One-Hot 向量這種簡單的詞表示方法,理解其優缺點(如維度高、稀疏性強、無法表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關系等),進而掌握詞袋模型(將文本看作是詞的集合,忽略詞序,通過統計詞頻來構建文本表示)的概念、構建方法以及在文本分類等簡單任務中的應用,通過對一些短文本(如新聞標題、產品評論等)構建 One-Hot 向量和詞袋模型表示,進行文本相似度計算等簡單操作,體會其局限性。
      • 分布式詞向量(約 1 周):深入學習分布式詞向量(如 Word2Vec 的 CBOW 和 Skip-gram 模型、GloVe 模型等)的原理、算法流程以及如何通過大量的文本數據訓練得到詞向量,理解這些詞向量能夠捕捉詞與詞之間的語義關系(如通過計算詞向量的余弦相似度來衡量詞的相似性,像 “國王” 和 “王后” 的詞向量相似度較高),通過使用預訓練的詞向量(如 Google 提供的 Word2Vec 預訓練模型或者斯坦福大學的 GloVe 預訓練模型)在一些文本任務(如類比推理、文本聚類等)中進行應用,體會分布式詞向量的優勢,同時也可以嘗試自己利用開源代碼庫(如 Python 的 gensim 庫)基于小型文本數據集訓練詞向量,觀察訓練過程和結果。
    • 學習資源:《自然語言處理入門》這本書對自然語言處理的基礎技術有詳細且系統的講解,結合大量的代碼示例和實際案例,便于你快速入門;NLTK 官方文檔提供了豐富的關于英文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和方法的介紹,可以幫助你掌握英文文本處理的一些基礎操作;對于中文自然語言處理,開源的結巴分詞工具的文檔以及相關的學術論文能讓你了解中文分詞等方面的技術細節。
  • 深度學習應用(約 1-2 個月)
    • 循環神經網絡(約 2 周)
      • 原理與結構(約 1 周):深入理解循環神經網絡(RNN)的基本結構,特別是其獨特的循環連接方式,使得它能夠處理序列數據,掌握不同類型的 RNN(如基本的 Elman 網絡、Jordan 網絡等)的特點和區別,通過繪制簡單的 RNN 結構示意圖,標注出各個時間步的輸入、隱藏狀態、輸出等信息,理解信息在時間維度上的傳遞和處理過程,同時理解 RNN 在處理長序列數據時存在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問題的原因。
      • 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與門控循環單元(GRU)(約 1 周):學習 LSTM 和 GRU 這兩種改進的循環神經網絡結構,掌握它們通過引入門控機制(如遺忘門、輸入門、輸出門等)來解決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問題的原理,對比它們與基本 RNN 在結構、計算復雜度、對長序列數據處理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實際的序列數據(如時間序列的氣溫預測數據、文本序列數據等)分別使用 RNN、LSTM、GRU 構建模型進行預測,觀察它們在不同長度序列上的表現,體會 LSTM 和 GRU 的優勢。
    • 注意力機制(約 2 周)
      • 原理與作用(約 1 周):理解注意力機制的基本概念,即模擬人類在處理信息時能夠聚焦重點內容的能力,在自然語言處理中,它可以幫助模型更好地關注文本中的關鍵部分,提高對長文本等復雜序列數據的處理能力。學習不同類型的注意力機制(如基于內容的注意力、基于位置的注意力等)的原理和實現方式,通過簡單的示例(如機器翻譯中對源語言句子不同部分的關注情況)來直觀理解注意力機制是如何工作的。
      • 應用與拓展(約 1 周):掌握注意力機制在自然語言處理中的廣泛應用,如在機器翻譯、文本摘要、問答系統等任務中的應用,通過使用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如 TensorFlow 或 PyTorch)結合注意力機制構建相應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對比添加注意力機制前后模型在任務準確率、召回率等指標上的表現,體會其對提升模型性能的重要作用,同時了解基于注意力機制的一些前沿研究和拓展應用方向,如多頭注意力機制在 Transformer 架構中的應用等。
    • 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實踐(約 2 周):選擇幾個典型的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如文本分類(如情感分析、新聞分類等)、機器翻譯、文本生成(如自動寫詩、故事生成等)進行實踐操作,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的分詞、詞向量、循環神經網絡、注意力機制等知識,使用深度學習框架構建完整的模型,從數據準備(收集、清洗、標注等)、模型構建、訓練到評估的全過程進行實踐,通過對比不同模型結構、參數設置等在相同任務上的表現,不斷優化模型性能,同時積累實際項目經驗,了解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在實際應用中的難點和挑戰。
    • 學習資源:斯坦福大學的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Deep Learning” 課程對自然語言處理中的深度學習應用有非常深入的講解,課程中有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分享以及編程實踐作業;《基于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這本書結合了大量的實際案例和代碼示例,詳細介紹了如何利用深度學習解決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二)計算機視覺(約 2-3 個月)
  • 圖像處理基礎(約 1-2 個月)
    • 圖像基本概念與表示(約 2 周)
      • 圖像的數字化與像素(約 1 周):學習圖像是如何從現實世界中的物體通過光學設備(如相機)轉化為計算機能夠處理的數字圖像的過程,理解像素的概念,即圖像的最小單元,掌握圖像的分辨率、顏色模式(如 RGB、灰度模式等)等基本概念,通過查看不同分辨率、不同顏色模式的圖像文件,觀察其在計算機中的顯示效果,理解這些概念對圖像質量和處理方式的影響。
      • 圖像的讀取與存儲(約 1 周):掌握在 Python 中使用 OpenCV 庫或其他圖像處理庫(如 Pillow 庫)讀取不同格式(如 JPEG、PNG 等)圖像文件的方法,了解圖像數據在內存中的存儲結構(如二維或三維數組表示不同顏色通道的像素值),學會將處理后的圖像保存為指定格式的文件,通過實際操作讀取、顯示和保存各種圖像文件,熟悉圖像的基本操作流程。
    • 圖像變換與濾波(約 2 周)
      • 灰度變換(約 1 周):學習常見的灰度變換方法,如線性變換(調整圖像的亮度、對比度等)、非線性變換(如對數變換、冪次變換等用于增強圖像特定區域的對比度等)的原理和實現方式,通過對實際的灰度圖像或彩色圖像轉換為灰度圖像后進行不同的灰度變換操作,觀察圖像在亮度、對比度等方面的變化效果,理解不同灰度變換方法的適用場景。
      • 濾波與卷積(約 1 周):深入理解濾波的概念,即通過對圖像像素進行加權平均等操作來去除噪聲、增強圖像邊緣等,掌握常見的濾波方法(如均值濾波、中值濾波、高斯濾波等)的原理和實現方式,了解卷積運算在圖像處理中的核心作用(濾波操作本質上就是一種卷積運算),通過對含有噪聲的圖像進行不同濾波方法的處理,對比處理前后圖像的質量變化(如噪聲去除效果、邊緣清晰度等),體會不同濾波方法的優缺點。
    • 邊緣檢測與特征提取(約 2 周)
      • 特征提取(約 1 周):掌握傳統的手工特征提取方法,如尺度不變特征變換(SIFT)、加速穩健特征(SURF)、方向梯度直方圖(HOG)等的原理和應用場景。了解這些特征是如何從圖像中提取具有代表性、對圖像變換(如旋轉、縮放、平移等)相對不變的信息,用于后續的圖像匹配、目標識別等任務。通過實際的圖像數據庫(如 Caltech 101、Caltech 256 等)進行特征提取操作,可視化提取出的特征向量,體會不同特征在描述圖像內容方面的特點,比如 HOG 特征常用于行人檢測等任務,能有效捕捉圖像中物體的輪廓形狀信息。
      • 邊緣檢測(約 1 周):學習邊緣檢測的重要性以及常見的邊緣檢測算法,如基于一階導數的 Sobel 算子、Prewitt 算子,基于二階導數的 Laplacian 算子、Canny 算子等的原理和實現方式。理解這些算子是如何通過計算圖像像素灰度值的變化來確定邊緣位置的,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圖像(如簡單幾何圖形圖像、自然場景圖像等)應用各種邊緣檢測算法,觀察并對比它們檢測出的邊緣效果,分析不同算法在抗噪能力、邊緣定位準確性等方面的優劣,例如 Canny 算子通常具有較好的檢測精度和對噪聲的魯棒性,能同時檢測出強邊緣和弱邊緣并進行合理的邊緣連接。
      • 學習資源:《數字圖像處理》(岡薩雷斯著)這本書是圖像處理領域的經典教材,涵蓋了從圖像基礎概念到各類圖像處理技術的詳細講解,配合書中的大量示例圖像能幫助你很好地理解相關知識;OpenCV 官方文檔提供了全面且詳細的關于使用 OpenCV 庫進行圖像處理操作的介紹,包括各種函數的參數說明和代碼示例,便于你快速上手實踐。
    • 深度學習應用(約 1 - 2 個月)

      • 卷積神經網絡(CNN)原理(約 2 周)
        • 卷積層(約 1 周):深入理解卷積神經網絡中卷積層的核心概念,包括卷積核(濾波器)的定義、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卷積核在圖像上滑動進行卷積操作來提取圖像特征。掌握卷積核的參數(如大小、步長、填充方式等)對卷積結果的影響,理解卷積操作如何實現局部連接和權值共享,有效減少網絡參數數量并降低計算復雜度,同時又能捕捉圖像的局部特征。通過手動模擬卷積操作過程(例如使用簡單的二維數組代表圖像和卷積核進行計算)以及使用 Python 結合深度學習框架(如 TensorFlow 或 PyTorch)對實際圖像進行卷積操作的實踐,觀察不同參數設置下卷積后的圖像特征變化情況。
        • 池化層(約 1 周):學習池化層(如最大池化、平均池化等)的原理和作用,理解它是如何在保留圖像重要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數據量,降低后續層的計算負擔,同時提高模型的抗噪能力和對圖像變形的魯棒性。掌握池化操作的參數(如池化窗口大小、步長等)對特征圖尺寸和特征保留效果的影響,通過對比有無池化層以及不同池化方式在相同卷積神經網絡結構下對圖像分類等任務的影響,體會池化層的重要性。
      • 經典 CNN 架構及應用(約 2 周)
        • LeNet、AlexNet 等早期架構(約 1 周):了解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卷積神經網絡架構,如 LeNet - 5(常用于手寫數字識別等簡單任務)、AlexNet(在 ImageNet 圖像分類競賽中取得重大突破,推動了深度學習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廣泛應用)的網絡結構特點、創新點以及它們在圖像分類等任務上的歷史貢獻。學習如何使用深度學習框架復現這些經典架構,并在相應的標準數據集(如 MNIST 數據集對應 LeNet - 5、ILSVRC 2012 數據集對應 AlexNet)上進行訓練和評估,對比它們的性能表現和局限性,分析隨著網絡架構發展改進的方向。
        • VGG、ResNet 等現代架構(約 1 周):深入研究現代更先進的卷積神經網絡架構,如 VGG(以其簡潔的網絡結構和通過堆疊多個小卷積核來增加網絡深度的特點而聞名)、ResNet(引入殘差連接有效解決了深層網絡訓練時的梯度消失問題,使得網絡能夠訓練得更深,性能更優)等的原理、結構細節以及在各種計算機視覺任務(如圖像分類、目標檢測、圖像分割等)中的卓越表現。通過使用這些架構在大型圖像數據集(如 CIFAR - 10、CIFAR - 100 等)上進行實踐,嘗試調整不同的參數(如網絡層數、每層的通道數等),觀察對模型性能的影響,體會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和適用場景。
      • 目標檢測、圖像分割等應用(約 2 周)
        • 目標檢測(約 1 周):學習目標檢測的任務定義,即識別圖像中不同類別的目標物體并確定它們的位置(通常用邊界框表示)。掌握常見的目標檢測算法框架,如基于區域的卷積神經網絡(R - CNN)系列(包括 R - CNN、Fast R - CNN、Faster R - CNN 等,逐步改進檢測速度和精度)、YOLO(You Only Look Once,以其快速的實時檢測性能著稱)、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兼顧檢測速度和精度)等的原理、結構特點以及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優勢。通過使用開源的目標檢測代碼庫(如基于 PyTorch 的 Detectron2、基于 TensorFlow 的 Object Detection API 等)在公開的目標檢測數據集(如 PASCAL VOC 數據集、COCO 數據集等)上進行模型訓練和測試,對比不同算法在檢測準確率、召回率以及檢測速度等指標上的表現,了解目標檢測在實際應用中的難點和挑戰,如小目標檢測、遮擋問題等。
        • 圖像分割(約 1 周):理解圖像分割的任務,即將圖像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對應一個語義類別(語義分割)或者每個區域對應圖像中的一個物體(實例分割)。學習常見的圖像分割算法,如基于全卷積神經網絡(FCN)的方法(開創了端到端的語義分割先河,將傳統的卷積神經網絡的全連接層替換為卷積層,實現對圖像像素級別的分類)、U - Net(在醫學圖像分割等領域應用廣泛,具有編碼 - 解碼結構,能較好地保留圖像細節信息)、Mask R - CNN(在 Faster R - CNN 基礎上增加了用于圖像分割的分支,實現了實例分割功能)等的原理、結構特點以及在不同類型圖像(如自然場景圖像、醫學圖像等)分割任務中的應用。通過在相應的圖像分割數據集(如 Cityscapes 數據集用于城市街景圖像分割、CamVid 數據集用于視頻圖像分割等)上進行實踐,對比不同算法在分割精度、分割效率等方面的表現,體會圖像分割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和技術難度。
      • 學習資源:《計算機視覺:算法與應用》這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各種算法和應用場景,涵蓋了從傳統圖像處理到現代深度學習方法的內容,是深入學習計算機視覺的優質參考資料;Fast.ai 網站上的 “Practical Deep Learning for Coders” 課程中有很多關于計算機視覺應用實踐的內容,通過實際案例和代碼講解,能幫助你快速上手并深入理解相關技術;同時,各大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PyTorch 等)的官方文檔也提供了豐富的關于計算機視覺相關模型構建和應用的示例與教程,方便你進行實踐操作。
    • 四、實踐與項目階段(預計 6 - 12 個月)

      (一)參與開源項目(長期進行)
    • 選擇合適的開源項目:在 GitHub 等開源平臺上,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人工智能領域方向(如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等)以及自身目前的技能水平,篩選合適的開源項目。可以從一些星標數量較多、文檔相對完善、活躍度較高的項目入手,例如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有 NLP - Chinese - Corpus 這樣的中文語料庫項目,或者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 OpenCV 相關的拓展項目等。查看項目的 README 文件,了解項目的目標、功能、技術棧以及參與方式等基本信息。
    • 熟悉項目代碼結構和開發流程:下載項目代碼到本地后,通過閱讀項目的代碼文件、注釋以及文檔,梳理項目的整體架構,包括各個模塊的功能、模塊之間的調用關系等。例如,在一個深度學習項目中,了解數據加載模塊如何讀取和預處理數據、模型構建模塊如何定義網絡結構、訓練模塊的參數設置和訓練流程以及評估模塊如何計算模型性能指標等。同時,關注項目的開發流程,如代碼提交規范、分支管理方式、問題反饋和解決機制等,這有助于你順利融入項目團隊并按照規范進行開發工作。
    • 參與代碼貢獻:從簡單的任務開始,如修復代碼中的小 bug(通過閱讀報錯信息、調試代碼來定位問題所在,然后修改相應的代碼片段)、完善項目文檔(補充函數注釋、更新 README 文件中的使用說明等)。隨著對項目的熟悉程度增加,可以嘗試參與更復雜的功能開發,如為項目添加新的模型結構、優化現有的算法實現等。在參與過程中,積極與項目的其他開發者進行溝通交流,通過提交 Pull Request、參與項目討論組等方式,接受他人的建議和反饋,不斷提升自己的代碼質量和開發能力,同時也能學習到其他優秀開發者的經驗和思路。
    • (二)參加競賽(可多次參加,每次 2 - 3 個月)
    • 選擇合適的競賽:關注 Kaggle、天池等知名的數據科學競賽平臺,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興趣選擇合適的競賽項目。競賽項目通常涵蓋了各種人工智能相關的主題,如圖像識別、文本分類、預測分析等。可以從新手入門類的競賽開始,這類競賽一般數據集相對較小、任務難度較低,便于你熟悉競賽流程和積累經驗,例如 Kaggle 上的 Titanic 生存預測競賽(一個經典的機器學習入門競賽項目,通過乘客的各種特征預測其是否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中幸存);隨著能力的提升,再選擇更具挑戰性的競賽,如涉及復雜的深度學習應用和大規模數據集的競賽項目。
    • 組隊與準備工作:如果競賽允許組隊,可以尋找志同道合、技能互補的隊友組成團隊,例如可以有擅長數據分析、模型構建、數據可視化等不同方面的成員。在競賽開始前,仔細閱讀競賽規則、了解評估指標(如準確率、AUC 值、均方誤差等,不同競賽任務對應的評估指標不同,這決定了模型優化的方向)以及數據格式和內容等信息。下載并分析競賽提供的數據集,進行初步的數據探索性分析(EDA),如查看數據的分布情況、缺失值情況、特征之間的相關性等,為后續的模型構建和優化打下基礎。
    • 模型構建與優化:根據競賽任務的類型(分類、回歸、聚類等),選擇合適的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方法構建初始模型。例如,對于圖像分類競賽,可能會選擇卷積神經網絡架構(如 ResNet、VGG 等);對于文本分類競賽,可能會運用循環神經網絡結合注意力機制等方法。在模型訓練過程中,通過調整模型的參數(如神經網絡的層數、學習率、批量大小等)、采用不同的優化算法、進行數據增強(針對圖像數據,如旋轉、翻轉、裁剪等操作來增加數據量和多樣性;針對文本數據,如同義詞替換、句子打亂等方式)等手段不斷優化模型性能,同時密切關注競賽排行榜上其他團隊的成績,分析差距并借鑒優秀團隊的方法和思路,持續改進自己的模型。
    • 結果提交與總結:按照競賽要求的格式和時間節點提交模型預測結果,等待競賽官方的評估和反饋。無論競賽結果如何,都要對整個競賽過程進行總結復盤,分析自己在模型選擇、數據處理、團隊協作等方面存在的優點和不足,積累經驗教訓,以便在后續的競賽或實際項目中能夠表現得更好。
    • (三)自主項目實踐(長期進行,可分階段完成多個項目)
    • 項目選題:從簡單的、自己熟悉領域相關的人工智能應用項目開始選題,例如,如果你之前有 Java 開發中涉及數據庫相關的經驗,可以考慮做一個基于機器學習的數據庫性能預測項目,通過收集數據庫的各種運行指標(如查詢執行時間、內存占用、磁盤 I/O 等)作為特征,構建模型來預測數據庫在未來某個時間段的性能情況;或者基于計算機視覺做一個簡單的圖像分類項目,比如識別寵物貓狗的照片分類等。隨著能力的提升,再選擇更復雜、跨領域的項目,如結合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做一個圖像內容描述生成的項目(根據輸入的圖像,輸出一段描述圖像內容的文字)等。
    • 項目規劃與數據收集:確定項目選題后,制定詳細的項目計劃,包括項目的各個階段(如需求分析、數據收集與預處理、模型構建、訓練與評估、部署應用等)的時間安排、預期目標以及關鍵里程碑等。對于數據收集,如果是公開數據集能滿足需求的項目,可以從 Kaggle、UCI 機器學習庫等知名的數據平臺上獲取相關數據集;如果需要自己收集數據,要明確數據來源(如通過網絡爬蟲收集網頁文本數據、使用攝像頭采集圖像數據等)以及數據收集的標準和規范,確保收集到的數據質量和合法性。
    • 項目實施與優化:按照項目計劃逐步推進項目實施,在數據收集完成后,進行數據預處理(如數據清洗、歸一化、特征工程等操作),然后根據項目的任務類型選擇合適的模型進行構建、訓練和評估。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對模型進行優化,如嘗試不同的算法組合、調整模型參數、改進數據處理方式等,同時要對項目的關鍵指標(如準確率、召回率、均方誤差等,根據項目任務確定)進行監控和記錄,以便直觀地看到項目的進展和模型性能的變化情況。
    • 項目部署與展示:當模型性能達到預期目標后,考慮將項目進行部署應用,使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對于一些簡單的項目,可以將模型部署在本地服務器或者個人電腦上,通過編寫簡單的接口程序(如使用 Flask 等 Python web 框架創建 API 接口),讓其他應用能夠方便地調用模型進行預測;對于更復雜的項目,可能需要考慮部署到云端服務器(如使用阿里云、騰訊云等云服務平臺),并進行相應的安全防護、性能優化等工作。最后,將整個項目的成果以報告、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整理展示,可以分享給同行、同事或者發布在個人技術博客上,一方面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也能接受他人的建議和反饋,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web/65685.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web/65685.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web/65685.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Redis 安裝與 Spring Boot 集成指南

安裝 Redis 和將其與 Spring Boot 應用集成是構建高效緩存解決方案的常見步驟。以下是詳細的指南,幫助你在本地環境中安裝 Redis,并在 Spring Boot 項目中配置和使用它。 1. 安裝 Redis Windows 環境 Redis 官方并不直接支持 Windows,但你…

3d打印材料是塑料么?pla petg

3D 打印材料不僅限于塑料,但塑料確實是最常見的材料類型之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3D打印塑料材料的介紹: 1. PLA(聚乳酸) ? 特點:可生物降解,環保,容易打印,表面光滑。 ? 適用…

linux-磁盤io性能指標!

一. 引文: 平時查看或者監控磁盤io時,基本上都是用的現成的工具/腳本, 對其了解的還是很淺,特參考一些資料整理了下,留個隨筆。 二.磁盤I/O性能指標: 磁盤 I/O 是 Unix/Linux 系統管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磁盤…

Excel 技巧08 - 如何計算某類(比如紅色背景色)單元格的總和? (★)

本文講了如何在Excel中計算某類(比如紅色背景色)單元格的總和。 1,如何計算某類(比如紅色背景色)單元格的總和? 技巧就是先把它們給標記出來,然后就好統計了。 那么如何找出來呢? 對,就是通過紅色。 按下Ctrl F 點…

awr報告無法生成:常見分析手段

awr報告無法生成:常見分析手段 STATISTICS_LEVEL和OPEN_MODEAWR快照是否能自動生成?AWR快照能否手動生成?日志有無ORA-12751或ORA-32701報錯?MMON進程是否被掛起?排查數據庫隱藏參數分析快照生成錯誤信息分析AWR Snapshot Tracing分析AWR Table Flush是否超時STATISTICS_L…

uni-app無限級樹形組件簡單實現

因為項目一些數據需要樹形展示&#xff0c;但是官網組件沒有。現在簡單封裝一個組件在app中使用&#xff0c;可以無線嵌套&#xff0c;展開&#xff0c;收縮&#xff0c;獲取子節點數據等。 簡單效果 組件TreeData <template><view class"tree"><te…

互聯網架構變遷:從 TCP/IP “呼叫” 到 NDN “內容分發” 的逐浪之旅

本文將給出關于互聯網架構演進的一個不同視角。回顧一下互聯網的核心理論基礎產生的背景&#xff1a; 左邊是典型的集中控制通信網絡&#xff0c;很容易被摧毀&#xff0c;而右邊的網絡則沒有單點問題&#xff0c;換句話說它很難被全部摧毀&#xff0c;與此同時&#xff0c;分…

移遠BC28_opencpu方案_pin腳分配

先上圖&#xff0c;BC28模塊的pin腳如圖所示&#xff1a; 下面看看GPIO的復用管腳 然后我自己整理了一份完整的pin功能列表

Eureka緩存機制

一、Eureka的CAP特性 Eureka是一個AP系統&#xff0c;它優先保證可用性&#xff08;A&#xff09;和分區容錯性&#xff08;P&#xff09;&#xff0c;而不保證強一致性&#xff08;C&#xff09;。這種設計使得Eureka在分布式系統中能夠應對各種故障和分區情況&#xff0c;保…

2025年第三屆“華數杯”國際賽A題解題思路與代碼(Python版)

游泳競技策略優化模型代碼詳解 第一題&#xff1a;速度優化模型 在這一部分&#xff0c;我們將詳細解析如何通過數學建模來優化游泳運動員在不同距離比賽中的速度分配策略。 1. 模型概述 我們的模型主要包含三個核心文件&#xff1a; speed_optimization.py: 速度優化的核…

micro-app【微前端系列教程】禁用樣式隔離

全局禁用樣式隔離 所有應用的樣式隔離都會停止 import microApp from micro-zoe/micro-appmicroApp.start({disableScopecss: true, // 默認值false })指定子應用取消禁用樣式隔離 <micro-app namexx urlxx disableScopecssfalse></micro-app>指定子應用禁用樣式…

深度學習筆記11-優化器對比實驗(Tensorflow)

&#x1f368; 本文為&#x1f517;365天深度學習訓練營中的學習記錄博客&#x1f356; 原作者&#xff1a;K同學啊 目錄 一、導入數據并檢查 二、配置數據集 三、數據可視化 四、構建模型 五、訓練模型 六、模型對比評估 七、總結 一、導入數據并檢查 import pathlib,…

FFmpeg Muxer HLS

使用FFmpeg命令來研究它對HLS協議的支持程度是最好的方法&#xff1a; ffmpeg -h muxerhls Muxer HLS Muxer hls [Apple HTTP Live Streaming]:Common extensions: m3u8.Default video codec: h264.Default audio codec: aac.Default subtitle codec: webvtt. 這里面告訴我…

Apache和PHP:構建動態網站的黃金組合

在當今的互聯網世界&#xff0c;網站已經成為了企業、個人和機構展示自己、與用戶互動的重要平臺。而在這些動態網站的背后&#xff0c;Apache和PHP無疑是最受開發者青睞的技術組合之一。這一組合提供了高效、靈活且可擴展的解決方案&#xff0c;幫助您快速搭建出強大的網站&am…

git相關操作筆記

git相關操作筆記 1. git init git init 是一個 Git 命令&#xff0c;用于初始化一個新的 Git 倉庫。執行該命令后&#xff0c;Git 會在當前目錄創建一個 .git 子目錄&#xff0c;這是 Git 用來存儲所有版本控制信息的地方。 使用方法如下&#xff1a; &#xff08;1&#xff…

Docker Desktop 構建java8基礎鏡像jdk安裝配置失效解決

Docker Desktop 構建java8基礎鏡像jdk安裝配置失效解決 文章目錄 1.問題2.解決方法3.總結 1.問題 之前的好幾篇文章中分享了在Linux(centOs上)和windows10上使用docker和docker Desktop環境構建java8的最小jre基礎鏡像&#xff0c;前幾天我使用Docker Desktop環境重新構建了一個…

VUE + pdfh5 實現pdf 預覽,主要用來uniappH5實現嵌套預覽PDF

1. 安裝依賴 npm install pdfh5 2. pdfh5 預覽(移動端&#xff0c;h5) npm install pdfh5 , &#xff08;會報錯&#xff0c;需要其他依賴&#xff0c;不能直接用提示的語句直接npm下載&#xff0c;依舊會報錯&#xff0c;npm報錯&#xff1a;These dependencies were not fou…

Node.js——fs(文件系統)模塊

個人簡介 &#x1f440;個人主頁&#xff1a; 前端雜貨鋪 &#x1f64b;?♂?學習方向&#xff1a; 主攻前端方向&#xff0c;正逐漸往全干發展 &#x1f4c3;個人狀態&#xff1a; 研發工程師&#xff0c;現效力于中國工業軟件事業 &#x1f680;人生格言&#xff1a; 積跬步…

Microsoft Azure Cosmos DB:全球分布式、多模型數據庫服務

目錄 前言1. Azure Cosmos DB 簡介1.1 什么是 Azure Cosmos DB&#xff1f;1.2 核心技術特點 2. 數據模型與 API 支持2.1 文檔存儲&#xff08;Document Store&#xff09;2.2 圖數據庫&#xff08;Graph DBMS&#xff09;2.3 鍵值存儲&#xff08;Key-Value Store&#xff09;…

springboot項目讀取resources目錄下文件

要用以下這種方式讀取 classPathResource new ClassPathResource("template/test.docx");不能用以下這種獲取絕對路徑的方式&#xff0c;idea調試正常&#xff0c;但是部署window和linux的目錄結構不一樣&#xff0c;部署后會找不到文件&#xff0c;另外window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