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幾個科學問題及引發的思考
兩個相同的容器A和B,分別裝有同質量的水,然后,在A容器中加入水,在B容器中加入冰,如果加入水和冰的質量相同。問,容器B的水位將與容器A的水位相同嗎(假設冰未融化時)?
解析:
假設容器A中加入質量為m的水。
水的密度約為1
容器A中的水位將會上升相應m的體積。
容器B中加入質量為m的冰。
冰的密度約為0.92 小于水的密度約為1
因此加入的冰會在水中會浮起來,只有部分體積會沉入水中。相同質量的水和冰重量相同,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漂浮的冰會排開與其重量相同的水量,這個排開的水的體積恰好等于加入容器A中的水的體積。
所以兩個容器的水位一致。
若兩個相同的容器A和B,分別裝有同質量的水,然后,在A容器中加入鉛,在B容器中加入銅,如果加入鉛和銅的質量相同。問,容器B的水位將與容器A的水位相同嗎?
解析:
鉛的密度約為11.34
銅的密度約為8.96
兩者都比水的密度(1 )大得多,所以都會沉入水中。當物體沉入水中時,它會排開等于其體積的水。
排水體積 = 物體質量 / 物體密度
鉛排水體積 = m / 11.34
銅排水體積 = m / 8.96
由于銅的密度小于鉛,相同質量的銅會占據更大的體積。
因此,銅會排開更多的水,使得容器B的水位上升更多。
冰河期,也稱為冰川時期,是指地球表面廣泛覆蓋冰川和冰蓋的長時間段。科學家估計在最近的冰河期最盛時期,全球海平面可能比現在低120米左右。
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冰會漂浮在水面上,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浮在水面上的冰會排開等重的水。為何海平面降低很多?
這看似矛盾的現象。關鍵點在于,冰河期的大量冰并不是形成在海洋中,而是在陸地上。冰河期時,大量的水以冰和雪的形式積累在陸地上,形成巨大的冰蓋和冰川。
正常情況下,水從海洋蒸發,形成云,降落在陸地上,然后通過河流回到海洋。但在冰河期,降落在陸地上的雪不會融化,而是不斷積累。這導致大量原本在海洋中的水被"鎖定"在陸地上的冰蓋中。實際上從海洋中"抽走"了大量的水。
由此看來打通思維,進行科學思維的重要性。培養批判性思維、系統分析和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能力,這些都是科學思維的核心要素。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問題解決的要點。明確問題,分析已知信息,考慮相關的物理概念(如密度、浮力、體積等),多角度分析不同情況下的異同點(如加水vs加冰,加鉛vs加銅),確定哪些科學原理適用于這個問題(如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等),考慮這些原理如何相互作用,靈活思考因果關系和系統內的相互作用,理解表面矛盾的原因(冰河期海平面降低),如果發現矛盾,以事實為導向,尋找更深層次的解釋,識別可能影響實際結果的其它因素(冰河期的大量冰并不是形成在海洋中,而是在陸地上)。
思考練習題:
一個盛著水的容器,底面平滑,有一個小正方體,一面緊貼著容器平滑底面,小正方體受浮力嗎?
解析:
浮力產生的條件:
只有當物體被液體或氣體包圍時,物體上下表面有壓力差,才會受到浮力。
關鍵點:
由于正方體底面與容器底面完全貼合,水無法對正方體的底面施加任何壓力。
結論,小正方體不受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