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趙。
??最近國內籃球界內出了不少事情,讓人對籃球這項運動產生了很多疑問。
??去年的CUBA,擁有全國最好生源的清華大學居然輸給了連985 、211都不是的廣東工業大學。作為廣工的畢業生,我知道廣工的籃球一直都很強。但感覺上兩個學校并不是同一個檔次的。就好比一個地方比較有名的民營企業,要和世界500強的著名企業比做項目一樣。從可用資源上來說,應該就遠遠不能比。比如球員的選拔、教練組的實力、各種軟硬件設施的配合,等等。但事實就是,擁有最好資源的學校,輸了。
??最近的男籃比賽,不論是亞冠的大比分輸球,還是國家隊輸給澳門縣隊,都挺令人不解的。
??這些關于籃球的事情,其實都是和資源有關系的疑問。比如資源豐富的球隊最后輸球,還有十幾億人選出來的國家隊,輸給了整個地區加起來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地區隊伍,都是很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然后有些比賽似乎打得不那么公平,裁判的作用好像比球員還大,讓人也會產生疑問。
??對于一個工作,我們選人的時候,有什么標準呢?是業務能力強的有優勢?還是個人學術水平高的有優勢?還是情商高會搞人際關系的有優勢?還是身份地位高的有優勢?
??可能很多人會說,有能力的人有優勢,這個似乎是不需要說都能明白的道理。但這種道理,在我們國內其實是行不通的。如果有參與過各種項目招標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能力的強弱并不是選擇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最主要的標準。
??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項目招標,其實在開始競標的時候,基本上誰會中標,大家都是心中有數的。這似乎很奇怪,但實際上,招標是需要人操作的,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關系,就會有利益分配。所以,招標其實只是一個形式,在競標開始之前,各方面的勢力就已經角逐完了,至于角逐的是關系、金錢還是其他條件就不知道了,反正肯定不是工作能力。
??既然競標一開始就已經知道誰會中標了,為什么在競標的過程中,還會有這么多單位參與競爭呢?這又是另外一種奇怪的行為了,專業名稱叫做陪標。就和體育比賽里面的陪跑差不多。雖然明知道自己是不會中標的,但還是要參與競爭。首先給了領導面子,賣給領導一個人情,讓大家覺得招標是公平的。然后混個臉熟,讓自己在行業里面經常出現,說不定下次就可以找上關系了。
??所以,基于這種國情和思考問題的習慣來說,擁有強大資源的學校會輸,或者十幾億人找不出幾個會打球這樣的荒謬事情,就不足為奇了。裁判會做出奇怪的行為,也是理所當然了。這些事情總結一句話,就是人情世故了。畢竟一個球賽,總是有人贏也有人要輸的。但它背后產生的利益,在如果足夠龐大的情況下,誰還在意輸贏本身?
??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那么在公司工作的時候,就不要太過憤世嫉俗了,很多事情在它沒有發生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注定了的。不要總以為自己的實力強,總以為自己的產品厲害,就一定能得到成績。在得不到成績的時候,如果只會怨天尤人,那只能證明你自己在這個人情社會里面還沒有真正混得明白了。千里馬再厲害,如果它不找機會收買一下伯樂,它可能也就一輩子在拉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