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鏈表中按位置查找
a.原理
通過傳遞的位置,返回該位置對應的地址,放到主函數定義的指針變量中。
我們認為位置從:有數據的節點開始計數
即如下結構:
查找位置,就是返回該位置對應的空間地址。
b.代碼說明
Ⅰ.子函數名的說明
查找指定位置的元素的子函數,返回該位置對應的地址,即指針類型,所以返回值是結構體指針類型。
不需要修改鏈表中的數據,所以形參不需要引用。
用一個整型變量形參接收位置參數。
Ⅱ.定義結構體指針變量,使其指向第一個數據節點
代碼如下
LNode* p = L->next;//此時p指向第一個元素節點。L指向的是頭節點,使用->頭節點內部的next域,得到第一個元素節點的地址
Ⅲ.子函數內部的判斷
如果查找的位置是0,則默認返回的是頭節點,也就不需要操作了,直接將傳來的頭指針返回即可。頭指針內部放的就是頭節點對應的地址。
若是位置小于0,則表示查找的位置不合法,即返回NULL。
代碼如下
if (0 == i)//判斷變量和常量是否相等,通常將常量寫在左側
{return L;
}
if (i < 0)
{return NULL;
}
Ⅳ.利用循環,找到對應的位置
利用while循環,使指針不斷后移動,知道指向指定的位置即可。
循環的條件是:指針不為空,且當前位置小于指定的位置。
循環內執行的操作是:不斷的將指針p重新賦值為當前指針執行的空間中的next值,再進行位置的++操作。
當循環結束后,此時的p剛好指向指定的位置空間。
代碼如下
while (p && j < i)
{p = p->next;j++;
}
Ⅴ.循環結束后,返回指向指定位置的指針
代碼如下
return p;
Ⅵ.整體代碼如下
LinkList GetElem(LinkList L, int i)//我們認為位置從有數據的元素節點開始計數。
{int j = 1;LNode* p = L->next;//此時p指向第一個元素節點。L指向的是頭節點,使用->頭節點內部的next域,得到第一個元素節點的地址if (0 == i)//判斷變量和常量是否相等,通常將常量寫在左側{return L;}if (i < 0){return NULL;}while (p && j < i){p = p->next;j++;}return p;
}
2、單鏈表中按值查找
a.原理
利用循環,便利鏈表,在子函數中定義結構體指針變量,使其指向第一個數據節點,獲取該節點中的數據,與指定的數據進行相比:
若相等則返回該節點對應的地址;
若是不等,則將指針賦值為當前節點的next值,使其指向下一個節點。利用循環,再次比較。
b.子函數代碼說明
Ⅰ.子函數名的說明
最終返回的是該值所在的節點的地址,所以需要返回的是一個結構體指針類型:LinkList
。
因為不需要修改鏈表中的數據,所以不需要引用。
查找的值的類型必須與傳遞的值的類型一致,所以需要定義一個相同類型的形參進行接收。
代碼如下
LinkList LocateElem(LinkList L, ElemType e)
Ⅱ.在子函數內部定義一個結構體指針類型變量
使該指針變量指向第一個數據元素。
代碼如下
LinkList p = L->next;
Ⅳ.利用while循環進行遍歷鏈表
while
循環的條件就是指針不為空。
在循環內判斷該指針對應的data域與指定的值是否相同,相同則返回該指針,不同則將指針賦值為當前指針的next
域。再次循環。
代碼如下
while (p)
{if (p->data == e){return p;}p = p->next;
}
3、單鏈表插入元素
α.在中間插入元素
a.原理
申請新的節點空間,將插入的數據放到該空間的數據域中。
然后再找到插入的位置的地址,將申請的節點的next
域賦值為找到的地址。(即實現原位置數據后移操作)
最后將存放找到的地址的變量重新賦值為剛申請的節點的地址。(即實現節點插入操作)
利用查找位置的函數,傳入的是該位置對應的下標,所以需要將位置-1
,得到下標后再傳入。
查找位置的函數,返回的就是插入位置的前一個節點的地址,將返回的地址放到p指針中,通過p指針訪問next域,才能得到插入位置的地址。
向第i
個位置插入數據,利用GetElem
函數找到第i-1的位置的地址,而不是找到第i
個位置的原因:
若是返回第i個位置地址,此時直接訪問data
域,則會覆蓋原來的數據。
b.代碼說明
Ⅰ.子函數名的說明
調用該函數是否插入成功,所以返回一個bool
類型,即返回值為bool
類型。
不需要改變鏈表中的值,所以不需要引用鏈表。
用一個整型變量,用于存放插入的指定位置。
定義一個與插入類型相同的變量,用于接收插入的數據。
代碼如下
bool ListFrontInsert(LinkList L, int i, ElemType e)
插入到第i
個位置,就必須拿到第i
個位置的地址,第i
個位置的地址放在第i-1
節點的next
域中。所以需要借助按位置查找函數,找到第i-1
位置的節點對應的地址。
所以需要定義一個結構體節點指針,用于接收按位置查找的返回值,即插入位置的前一個位置的地址。
代碼如下:
LinkList p = GetElem(L, i - 1);
Ⅱ.找到插入位置i
前一個位置的地址
找到插入位置的前一個節點的地址,利用GetElem
函數即可。所以當向第i個位置插入數據時,就需要先找到第i-1位置對應的地址。GetElem
函數返回的是指向指定位置的指針,所以我們要找前一個位置的指針時,傳入的數據需要-1
。
代碼如下
LinkList p = GetElem(L, i - 1);
此時返回的指針p,內部的地址就是插入位置的前一個節點的地址。
Ⅲ.判斷插入位置的前一個節點指針
若是為空,則返回false,不為空后才可以繼續插入。
代碼如下
if (NULL == p)
{return false;
}
Ⅳ.申請節點空間
代碼如下
LinkList s = (LNode*)malloc(sizeof(LNode));//為新插入的節點申請空間
Ⅴ.給新的節點數據域賦值
代碼如下
s->data = e;
Ⅵ.將插入的新節點的next域賦值為找到的地址next域:實現后移操作
代碼如下
s->next = p->next;
Ⅶ.將存放找到的地址的變量重新賦值為申請節點的地址
代碼如下
p->next = s;
Ⅷ.操作成功后返回true
代碼如下
return true;
Ⅸ.整體代碼如下
找到第i個位置,并返回指向該位置的指針
LinkList GetElem(LinkList L, int i)//我們認為位置從有數據的元素節點開始計數。
{int j = 1;LNode* p = L->next;//此時p指向第一個元素節點。L指向的是頭節點,使用->頭節點內部的next域,得到第一個元素節點的地址if (0 == i)//判斷變量和常量是否相等,通常將常量寫在左側{return L;}if (i < 0){return NULL;}while (p && j < i){p = p->next;j++;}return p;
}
向第i個位置插入數據
bool ListFrontInsert(LinkList L, int i, ElemType e)
{LinkList p = GetElem(L, i - 1);//這個p內部的是指向第i-1位置的地址,插入的是第i個位置if (NULL == p){return false;}LinkList s = (LNode*)malloc(sizeof(LNode));//為新插入的節點申請空間s->data = e;s->next = p->next;//實現后移操作p->next = s;//實現插入操作return true;
}
4、單鏈表刪除節點
a.原理
利用GetElem()
函數,找到刪除位置的前驅節點,返回該前驅節點的地址,保存該節點中next域的地址。這個地址指向的就是要刪除的節點的地址。備份該節點的地址,將該節點中的next域的地址賦值到前驅節點的next域中,然后釋放保存的節點的地址(即要刪除的節點的地址,也就是前面備份的地址),再將原來用于備份該節點的地址的指針置空即可。
刪除第2個位置的節點,
第一步:先找到指向第一個位置的指針,利用GetElem
函數查找即可。
備份第二個節點的地址,
第二步:再將第一個位置的next域賦值為第二個節點的next域值,
第三步:最后將釋放第二個節點即可,利用第一步備份的地址訪問到第二個節點。
若是不備份,則再第二步執行完后,會導致第二個節點的地址丟失,無法訪問和釋放第二個節點。
結構如下
若是不找到前驅節點的地址,則無法訪問到前驅節點的next域,即無法完成第二步操作。所以必須借助GetElem()
函數,找到前驅節點的地址。
b.代碼說明
Ⅰ.頭文件的說明
返回一個bool
類型,用于說明刪除成功與否。傳入進行刪除的鏈表名,一個記錄刪除位置的變量。
代碼如下
bool ListDelete(LinkList L, int i)
Ⅱ.找到刪除位置的前驅
代碼如下
LinkList p = GetElem(L, i - 1);//找到刪除位置的前驅節點
說明
此時的p指針,內部存放的就是指向刪除節點的前面節點的地址。該指針指向的空間內部的next域,就是要刪除的位置的節點對應的地址。
Ⅲ.判斷前驅節點的指針是否存在
代碼如下
if (NULL == p)//判斷前驅節點是否存在
{return false;
}
說明
只要在后面需要使用指針,訪問對應的域,都需要判斷該指針是否為空。
Ⅳ.判斷刪除的位置是否存在
代碼如下
LinkList q = p->next;//此時q指向的就是刪除位置的節點對應的地址
if (NULL == q)
{return false;//要刪除的位置不存在
}
說明
p
指針指向的是前驅節點的地址,p->next
指向的就是要刪除的節點的地址。將其放在指針變量q中。若q
指針為空,則表示p
指向的就是最后一個節點的地址,無法進行刪除操作。
Ⅴ.備份要刪除的節點的地址
代碼如下
LinkList q = p->next;//此時q指向的就是刪除位置的節點對應的地址
Ⅵ.進行斷鏈操作
代碼如下
p->next = q->next;//斷鏈
Ⅶ.釋放要刪除的節點空間
代碼如下
free(q);//釋放q指向的地址,即對應節點的空間
q = NULL;//將q這個指針置空
free()函數只是釋放該指針指向的空間,沒有改變該指針的指向,所以還需要將該指針置空,才算徹底結束。
Ⅷ.返回成功true
代碼如下
return true;
Ⅸ.整體代碼如下
bool ListDelete(LinkList L, int i)
{LinkList p = GetElem(L, i - 1);//找到刪除位置的前驅節點if (NULL == p->next)//預防刪除的位置是否存在{return false;}LinkList q = p->next;//此時q指向的就是刪除位置的節點對應的地址p->next = q->next;//斷鏈free(q);//釋放q指向的地址,即對應節點的空間q = NULL;//將q這個指針置空return true;
}
5、雙向鏈表
a.雙向鏈表的說明
結構如下圖
文字說明
相對于單鏈表,雙鏈表比單鏈表多一個指針,用于指向該節點的前驅節點,即內部放的是前驅節點的地址。
單鏈表中的指針放的是該節點的后繼節點的地址。
b.結構體定義如下
typedef struct DNode {ElemType data;//數據域struct DNode* prior;//前驅指針struct DNode* next;//后繼指針 }DNode,*DLinkList;//進行重命名結構體和結構體指針
c.插入節點的說明
結構如下
文字說明
申請新的空間,并將該空間的地址放到結構體指針S中。
將新申請的節點,插入到第i個位置,先找到第i-1位置的節點,并將該節點的地址放到結構體指針P中。
①將新申請的節點的next賦值為前驅節點的next中的值,代碼如下:S->next=P->next
。
②將后繼節點的prior域重新賦值為新申請的節點地址,代碼如下:P->next->prior=S
。
此時①②,實現了后繼節點可以指向申請的空間,申請的空間也可指向后繼節點:即新申請的空間的next
域放的是后繼節點的地址,后繼節點的piror
域放的是申請的空間的地址。
③將前驅節點的地址放到新申請的空間的prior域中,代碼如下:S->prior=P
。
④將新申請的空間的地址放到前驅節點的next域中,代碼如下:P->next=S
此時③④,實現了前驅節點的next域可以指向新申請的空間,新申請的空間的prior域可以指向前驅節點。即前驅節點空間中的next域放的是新申請的空間地址,新申請的空間的prior域放的是前驅節點的地址。
d.頭插法新建雙向鏈表
頭插法的邏輯說明
新的節點的prior指向頭節點;
新的節點的next指向頭節點后面的一個節點;
頭節點的next指向新的節點;
頭節點后面的節點的prior指向新的節點。
即第一個申請的數據節點,再鏈表形成后會放到最后一個。(或者說每一個申請的數據節點,都直接放在頭節點后面)這樣的插入稱為頭插法。
Ⅰ.子函數名的說明
代碼如下
DLinkList Dlist_head_insert(DLinkList& DL)
說明
返回一個結構體指針,函數參數引用主函數中的頭指針DL
Ⅱ.新建結構體指針變量,用于接收申請的新空間地址
代碼如下
DNode* s; int x;
說明
整型變量x
用于存放到節點數據域中的數據。
Ⅲ.申請新的節點空間
代碼如下
DL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
;
說明
malloc()
函數用于申請空間,sizeof(DNode)
:用于計算申請的空間大小,單位是字節。內部是結構體名,表示申請和該結構體定義時一樣的空間。將申請的空間強制類型轉換為結構體指針類型,并將其保存在結構體指針變量DL
中。
DL
是頭指針,此處申請的空間節點是頭節點。
Ⅳ.將新申請的空間置空
代碼如下
DL->prior = NULL;
DL->next = NULL;
說明
將指向前驅節點和指向后繼節點的指針域置空。
Ⅴ.讀取數據,利用循環進行申請空間并建立鏈表
代碼如下
scanf("%d", &x);//從標準輸入讀取數據,放到變量中暫時存儲
//3 4 5 6 7 9999
while (x != 9999)
{s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此時申請的節點是數據節點s->data = x;s->next = DL->next;//①if (DL->next != NULL){DL->next->prior = s;//④}s->prior = DL;//使插入的節點指向前一個節點②DL->next = s;//使原來的節點指向新插入的節點③scanf("%d", &x);//繼續讀取數據
}
新申請第一個數據節點時結構如下:
第一個數據節點有三步:
①新的節點的next域放的是前一個節點的next中的內容。
②新的節點的prior域放的是頭節點對應的地址,指向頭節點。
③前一個節點的next域放的是新的節點的地址,指向新的節點對應的空間。
申請第二個及以后的數據節點時的結構如下:
總結:
①新申請的節點的next內是頭節點后面的節點地址,指向頭節點后面的節點
④頭節點后面的一個節點的prior指向新申請的節點
②新申請的節點的prior內是頭節點,
③頭節點的next指向新申請的節點。
Ⅵ.返回頭指針即可
代碼如下
return DL;
Ⅶ.整體代碼如下
DLinkList Dlist_head_insert(DLinkList& DL)
{DNode* s; int x;DL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帶頭節點的鏈表,此處的節點是頭節點,DL指向頭節點DL->prior = NULL;DL->next = NULL;scanf("%d", &x);//從標準輸入讀取數據,放到變量中暫時存儲//3 4 5 6 7 9999while (x != 9999){s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此時申請的節點是數據節點s->data = x;s->next = DL->next;//若是DL->next內部是一個地址,則表示將該地址放到s->next中,即s->next訪問的是存放在DL->next內部的地址對應的空間if (DL->next != NULL){DL->next->prior = s;}s->prior = DL;//使插入的節點指向前一個節點DL->next = s;//使原來的節點指向新插入的節點scanf("%d", &x);//繼續讀取數據}return DL;
}
e.雙鏈表打印
代碼同單鏈表一致
Ⅰ.子函數名的說明
代碼如下
void PrintDList(DLinkList DL)
說明
不需要返回,不需要引用,直接用形參接收即可
Ⅱ.改變頭指針指向,使其指向第一個數據節點
代碼如下
DL = DL->next;//改變頭指針指向,使其指向第一個數據節點
說明
此時的DL
指針指向第一個數據節點
Ⅲ.利用循環,先輸出,在改變指針
代碼如下
while (DL != NULL){printf("%3d", DL->data);DL = DL->next;}
說明
因為在開始已經使DL
指向用一個數據節點的地址,可以直接訪問,所以循環處直接判斷該指針是否為空即可
不為空時,先輸出,直接訪問進行輸出即可,再改變DL
,使其指向下一個節點的地址,訪問當前節點的next
域即可。
Ⅳ.整體代碼如下
void PrintDList(DLinkList DL)
{DL = DL->next;//改變頭指針指向,使其指向第一個數據節點while (DL != NULL){printf("%3d", DL->data);DL = DL->next;}printf("\n");
}
f.尾插法
結構說明
尾插法:每次新申請的節點,放在最后。
雙鏈表的尾插法步驟說明:
先申請一個頭節點,定義尾指針變量,初始化時令尾指針指向頭節點。然后借助循環,在循環中申請新的數據節點,存放數據域,然后將尾指針的next域賦值為新的節點,新的節點的prior賦值為尾指針指向的地址,最后將尾指針賦值為新節點即可。離開循環后,將尾指針指向的節點的next域置空即可。
總結:最后形成的鏈表:頭節點的prior為NULL,尾節點的next為NULL。
Ⅰ.子函數名的說明
代碼如下
DLinkList Dlist_tail_insert(DLinkList& DL)
說明
返回一個結構體指針類型,引用主函數的頭指針變量。
Ⅱ.定義變量,用于讀取輸入的數據域的值
代碼如下
int x
Ⅲ.申請頭節點的空間,放到頭指針中
代碼如下
DL=(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
說明
利用malloc()
申請新的空間,空間大小利用sizeof()
計算一個結構體大小即可。
malloc()
申請的空間無類型,需要強制類型轉換為結構體指針類型后再賦值到頭指針變量中。
Ⅳ.定義兩個指針變量
代碼如下
DNode*s,*r=DL;
說明
*s
指針,用于接收新申請的節點空間;*r
指針,用于記錄尾指針。
注意:最初的尾指針,和頭指針保持一致,指向第一個頭節點。
Ⅴ.將頭節點的prior置空
代碼如下
DL->prior=NULL;
Ⅵ.讀取數據
代碼如下
scanf("%d",&x);
說明
后面將x變量中的數據放到數據域中即可。
Ⅶ.利用循環將數據放到數據域中,并不斷申請新的節點
代碼如下
while (x != 9999)
{s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申請的第一個數據節點s->data = x;r->next = s;s->prior = r;r = s;//r指向新的表尾節點scanf("%d", &x);//繼續讀取新的數據
}
說明
在循環內,先申請一個節點空間,放到指針變量s中。然后給該節點的數據域進行賦值為x變量。
r指針開始指向的是頭節點,給頭節點的next賦值為新申請的節點地址。
將新申請的節點的prior域賦值為前一個節點的地址,也就是r指針保存的。
然后再使r指針指向最后一個節點,也就是新申請的節點s。
Ⅷ.循環結束后,將尾節點的next域賦值為空
代碼如下
r->next = NULL;//尾節點的next指針賦值為NULL
說明
r
指針在每次循環結束時,都指向最后一個節點,所以在循環外,借助r
指針,直接訪問next
域即可。
Ⅸ.最后返回頭指針即可
代碼如下
return DL;
Ⅹ.整體代碼如下
DLinkList Dlist_tail_insert(DLinkList& DL)
{int x;//用于臨時存放數據域的數據DL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DNode* s, * r;//r代表尾指針DL->prior = NULL;//3 4 5 6 7 9999scanf("%d", &x);while (x != 9999){s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申請的第一個數據節點s->data = x;r->next = s;s->prior = r;r = s;//r指向新的表尾節點scanf("%d", &x);//繼續讀取新的數據}r->next = NULL;//尾節點的next指針賦值為NULLreturn DL;//返回頭指針
}
g.雙鏈表的查找節點
等同于單鏈表的查找節點
h.插入到指定位置
Ⅰ.子函數名的說明
代碼如下
bool DListFrontInsert(DLinkList DL, int i, ElemType e)
說明
返回bool
類型,用于說明查找是否成功;
使用形參接收頭指針DL
即可;
定義整型變量,用于記錄插入的位置;
定義相同類型的變量,用于臨時保存插入的數據。
Ⅱ.找到插入位置的前驅節點
代碼如下
DLinkList p = GetElem(DL, i - 1);//找到該位置的前驅節點,返回的是前驅節點的地址指針
說明
找前驅節點是為了修改前驅節點的next域,保證插入后仍是一條完整的鏈表。
此時的p指針,指向的是插入位置的前驅節點。
Ⅲ.判斷插入位置的前驅節點是否存在
代碼如下
if (NULL == p)//注意:插入的位置可以不存在,但是插入的前驅節點一定存在:即插在最后一個節點的后面
{return false;//若是插入位置的前驅節點不存在,才報錯
}
說明
若是插入位置的前驅節點不存在,則不能插入。插入的位置可以不存在,此時表示插入在最后一個節點的后面。
Ⅳ.申請節點空間
代碼如下
DLinkList s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
說明
此時的s指針,指向新申請的節點。
Ⅴ.插入節點
代碼如下
s->data = e;//存放數據
s->next = p->next;//實現新申請的節點指向后面的節點
p->next->prior = s;//實現原位置的節點指向新申請的節點
s->prior = p;//實現新申請的節點指向前驅節點
p->next = s;//實現前驅節點指向新申請的節點
說明
即需要完成:新申請的節點的next域存放原位置的空間地址;
改變原位置的節點的前面指向,使其指向新的節點;
此時完成新申請的節點與后面的節點相互指向。
在完成新申請的節點prior域存放前驅節點的地址;
前驅節點的next域存放新申請的節點的地址;
此時完成新申請的節點與前面的節點相互指向。
Ⅵ.返回true
代碼如下
return true
Ⅶ.整體代碼如下
bool DListFrontInsert(DLinkList DL, int i, ElemType e)
{DLinkList p = GetElem(DL, i - 1);//找到該位置的前驅節點,返回的是前驅節點的地址指針if (NULL == p)//注意:插入的位置可以不存在,但是插入的前驅節點一定存在:即插在最后一個節點的后面{return false;//若是插入位置的前驅節點不存在,才報錯}DLinkList s = (DLinkList)malloc(sizeof(DNode));s->data = e;//存放數據s->next = p->next;//實現新申請的節點指向后面的節點p->next->prior = s;//實現原位置的節點指向新申請的節點s->prior = p;//實現新申請的節點指向前驅節點p->next = s;//實現前驅節點指向新申請的節點return true;
}
Ⅷ.插入節點的說明
參考本文件中:c.插入節點的說明
i.刪除節點
Ⅰ.子函數名的說明
代碼如下
bool DListDelete(DLinkList DL, int i)
說明
返回bool
類型,用于說明刪除是否成功;
使用普通形參,用于接收頭文件;
定義整型變量,用于記錄刪除的位置。
Ⅱ.找到刪除位置的前驅節點
代碼如下
DLinkList p = GetElem(DL, i - 1);//找到刪除位置的前驅節點
說明
利用GetElem()
函數找到刪除位置的前驅節點,此時的p指針指向的是前驅節點
Ⅲ.判斷前驅節點是否存在
代碼如下
if (NULL == p)
{return false;
}
說明
p指針此時指向的是前驅節點的空間
Ⅳ.判斷刪除位置的節點是否存在
代碼如下
DLinkList q = p->next;//此時q指向刪除位置的空間
if (NULL == q)//判斷刪除的位置是否存在
{return false;
}
說明
定義結構體類型指針q
,用于指向刪除位置的節點。因為p
指針指向的是前驅節點,前驅節點的next
域放的就是刪除位置的地址,直接訪問即可。所以此時的q
指針,就是指向刪除位置的節點。利用if
語句,判斷該節點是否存在,若是不存在直接返回false
即可。
q指針,也是用于備份刪除位置的地址,否則后面修改后,無法訪問到刪除的空間地址,進而無法釋放該空間。
Ⅴ.進行斷鏈操作
代碼如下
p->next = q->next;//斷鏈
if (q->next != NULL)
{q->next->prior = p;
}
說明
q指針指向的是刪除位置的節點,p指針指向的是前驅節點。p->next=q->next:此句用于實現讓前驅節點直接訪問到后面的節點,即跳過刪除的節點。
若是后繼節點存在,即不為空,則將其的prior指向前驅節點即可,即if語句中就是用于實現此處的代碼。
Ⅵ.釋放指向該空間的指針
代碼如下
free(q);
說明
也就是釋放前面備份的空間地址
Ⅶ.將備份指針置空
代碼如下
q=NULL;
Ⅷ.返回true
代碼如下
return true;
Ⅸ.整體代碼如下
bool DListDelete(DLinkList DL, int i)
{DLinkList p = GetElem(DL, i - 1);//找到刪除位置的前驅節點if (NULL == p){return false;}DLinkList q = p->next;//此時q指向刪除位置的空間if (NULL == q)//判斷刪除的位置是否存在{return false;}p->next = q->next;//斷鏈if (q->next != NULL){q->next->prior = p;}free(q);//釋放對應節點的空間q = NULL;return true;
}
6.循環單鏈表和循環雙鏈表的概念
a.循環單鏈表
循環單鏈表就是將最后一個節點的next賦值為頭指針。
即尾指針直接訪問next域,賦值為頭指針即可。
b.循環雙鏈表
循環雙鏈表就是將最后一個節點的next域賦值為頭指針;
將頭結點的prior域賦值為尾指針。
7.靜態鏈表
即一個結構體數組,結構體包含數據域和一個整型變量,這個整型變量用于記錄后面一個節點對應的下標,通過下標訪問下一個節點。
8.總結
鏈表只有在頭插法、尾插法改變頭指針的值的時候,才需要借助引用,其他刪除、插入都不需要引用。
創建頭指針,可以初始化為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