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CPI 的分析文章和新聞稿件中,經常會出現“翹尾因素”或“翹尾影響” 等詞匯,這是分析同比價格指數變動幅度時所特有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翹尾因素” 或“翹尾影響”呢?
一、什么是翹尾因素
“翹尾因素”是指上年價格上漲(下降)對本年同比價格指數的滯后(延伸) 影響。翹尾因素產生的影響 , 簡稱翹尾影響,也稱滯后影響,可以從單個商品價格變動來說明,例如,某一商品 2018 年前 6 個月價格均為每公斤 1 元,7 月份上漲到 2 元,然后一直到 2019 年 12 月,價格都保持在 2 元,那么,雖然 2019 年全年價格保持不變(都是 2 元),但計算 2019 年前 6 個月與 2018 年前 6 個月比的價格指數則為 2÷1=200%,表明價格上漲一倍,這就是 2018 年 7 月份價格上漲對下一年前 6 個月價格指數的滯后影響。一般來說,由于對比基期的原因,上年價格上漲的時間早,則對下年指數的滯后影響小;而上年價格上漲的時間晚, 則對下年指數的滯后影響大。可以想像一個畫面,商品價格在一年中后幾個月上漲,如果將各月的價格連成一條線,這條線呈現出尾部上翹的特點,因此被形象地比喻為“翹尾”影響。
“翹尾”(滯后)影響存在上漲的影響,也存在下降的影響。上面說明了上漲的影響情況,下面來說明下降的影響。假如 2018 年前 8 個月固定電話費的價格都是每 3 分鐘 0.180 元,從 9 月份起調整到每 3 分鐘 0.144 元,下調 20%,到2019 年 9 月一直未變。但如果計算 2019 年前 8 個月各月通話費的同比價格指數, 均為80%(0.144÷0.180=0.8),下降了20%。2019 年前8 個月固定電話費價格未變, 各月同比價格指數卻顯示下降,這就是上年價格變動帶來的滯后下降影響。
二、新漲價因素
與滯后影響相對應的是新漲價影響。在價格指數的變動中,既有滯后影響, 當然還包括了本年度新發生的漲價部分,它是同比價格指數中扣除滯后影響后的剩余部分。通常情況下, CPI 的同比指數反映年度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變動程度, 它是“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計算方法
上文用單個商品的價格直接計算說明了什么是滯后影響因素。在CPI 生成過程中,計算到類別以上就沒有價格資料了,只有指數資料,所以必須利用價格指數來計算。下面舉例說明,怎樣通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 CPI 月度環比指數、同比指數來計算滯后因素,即翹尾因素。
舉例來說 2010 年 9 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 3.6%,同比價格指數為103.6%,可分解列式為:
(一)滯后影響部分的計算方法與過程。
(二)新漲價因素部分的計算方法與過程。
先計算滯后影響因素,然后根據同比指數除以滯后影響因素直接計算新漲價因素,即:
因此 , 在 2010 年 9 月份 3.6 個百分點的 CPI 同比漲幅中,2009 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約為 1.2 個百分點;2010 新漲價因素約為 2.4 個百分點,兩者合計影響2010 年 9月份的 CPI 同比上漲 3.6 個百分點。
總之,不論是翹尾因素還是新漲價因素,都不屬于統計指標,僅僅是一種統計分析研究方法,可在數據分析時適當參考使用。